张万年指挥127师大杀回马枪,三战三捷歼灭越军470人

孔甲丙今说史 2024-05-10 14:02:47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战事背景与中国的战略决定

1979年3月5日,中国政府在一份正式声明中宣布,人民解放军在对越南的自卫还击战中已达到预期目的,并决定所有边防部队开始撤回至中国境内。此决策的发布,标志着一段紧张且充满对抗的军事行动的结束,同时也揭开了一系列复杂的撤军行动和战术调整的序幕。

这场冲突的起因可追溯至越南的对柬埔寨的侵略行为以及其在中越边境的持续挑衅。越南的这些行动不仅破坏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直接威胁到中国的边境安全。作为回应,中国被迫采取军事行动,以警告越南并重申对自身主权和边界的保护。

撤军的宣布并不意味着立即的平静。实际上,这一阶段对中国军队而言充满了挑战。尽管主要战斗已经结束,但整个撤退过程需要严密的计划和执行,以防越军的可能袭扰或反扑。在此背景下,中国军队的指挥官们开始详细规划撤军的每一个步骤,确保在撤回国内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士兵的伤亡和物资的损失。

张万年的战术安排与部队部署

次日,隶属于广州军区的43军接到了撤退的指示。随着撤军令的下达,整个指挥结构迅速进入高度警戒状态。由于存在越军可能的袭扰、伏击或反扑的风险,这一消息使得每一个军事单元都必须重新评估其战术部署和防御准备。

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中,张万年将军作出了关键的决策。他指示部队在撤出禄平时,特别关注东北方向的战略要点。这些要点地势较高,能提供较好的视野和射击位置,是进行防御和监控的理想地点。张将军的计划是在这些关键点上形成一个“口袋阵地”,这种布局能够让中国军队在必要时快速集结力量,对越军的任何反扑行动进行有效的打击。

为了实现这一战术目标,张万年将军仔细挑选了几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地点,并部署了精英部队前往这些区域。这些部队携带了必要的武器和设备,包括迫击炮和机枪,以加强防御能力。同时,他们还进行了地形分析,确定了可能的越军进攻路线,以及如何利用地形进行有效的防守和反击。

部队在到达指定位置后,立即开始加固现有的防御工事,并设置了多层监视哨位。士兵们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如山丘和密林,布置伪装和掩体,确保他们在不被敌人轻易发现的情况下,可以保持对周边地区的高度监视。

随着口袋阵地的逐步建立,通信和协调成为了维持战术效率的关键。张万年将军通过无线电保持与前线各部队的直接联系,确保可以实时传递指令和情报。这种快速响应的通信链不仅确保了指挥官能够迅速做出决策,还增强了各部队之间的战术协同。

在确保东北方向关键点的安全后,张将军还指派了工程兵团和后勤部队,他们负责建立后方支援点和补给线,以保障前线部队的物资供应和伤员撤退。工程兵在战略要点附近设置了地雷和陷阱,以防越军小规模的渗透或突袭。

首次反击成功:毙敌10余名

3月9日清晨7时40分,随着天色逐渐明亮,越军462团的1个加强连开始了对中国人民解放军379团1连防守的390高地的进攻。越军分成两个小队,试图从不同方向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在清晨的薄雾中,敌军的身影若隐若现,但解放军战士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

解放军士兵在阵地上采取了防御姿态,他们的枪口指向越军进攻的方向。随着越军逼近,中国士兵们开始近距离开火。由于越军在攻进过程中暴露在无掩护的地形上,解放军的火力迅速压制了敌人的前进。短短几分钟内,前方十余米的区域变成了激战区,越军伤亡惨重,至少10名越军士兵倒在了战场上。

尽管遭受重创,越军在上午10时不甘心失败,组织了第二次更为猛烈的进攻。这一次,他们试图利用烟幕和掩体,以减少在接近中国阵地时的损失。然而,解放军士兵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战斗力,迅速调整射击方向,对越军发起的进攻进行了有效的打击和拦截。

第二轮战斗中,越军再次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大量士兵被解放军准确的火力所歼灭。越军的残余部队无法维持战斗序列,开始溃败,士兵们纷纷逃往周围的树林和附近的巴坑凹地寻求掩护。此时,解放军1连利用这一机会,迅速组织了一次阵前出击。

解放军士兵们冲出阵地,直接进入敌军撤退的路线上。他们利用手中的自动武器和手榴弹,对散乱的越军进行了穷追猛打。随着战斗的持续,解放军展现出了高度的战斗技巧和协同作战能力,逐步压缩了越军的活动空间。

战斗持续到当天下午3时,解放军在不断的攻势下,最终全歼了越军462团的这个加强连。

夜战与包围击毁:全歼越军百余人

在1979年3月9日晚上20时30分,越军进行了一次精心策划的夜间行动。约百余名越军士兵,装备了机枪、火箭筒以及大量地雷,趁着夜色浓重,悄无声息地沿着禄平至支马公路向中国人民解放军379团防守的班坑地区潜入。他们的目标是解放军的运输车队,这是一个支撑整个战区物资供应的关键节点。

越军的行动并非偶然,他们选择了夜间进行潜入,企图利用夜色和地形的掩护达到突然袭击的效果。然而,解放军379团通过有效的侦察和情报收集,已经对越军的意图有所预警。接到情报后,379团迅速反应,按照师部的判断和指示,组织兵力进行围歼。

解放军士兵们迅速占据了有利地形,布置了防守阵地,并在班坑地区周边设置了伏击圈。他们的部署旨在将越军引入预设的杀伤区,然后进行集中打击。夜深人静之际,越军毫无戒备地进入了解放军的包围圈内。

3月10日凌晨1时,随着夜色逐渐变浅,解放军379团发起了猛烈的攻击。炮火和自动武器的密集射击迅速压制了越军的前进势头。越军虽然装备精良,但在解放军的火力和战术配合面前,逐渐丧失了组织性。越军的伤亡迅速增加,大部分士兵在初期的交火中就已经倒下。

残余的越军士兵试图找寻掩护,他们撤退到班坑附近的两个短洞中,希望利用地形的优势进行最后的抵抗。然而,解放军的追击并未因此停止。379团的8连特别负责封锁这两个洞口,他们使用机枪和手榴弹持续对洞口进行封锁射击,削弱越军的反抗能力。

为了进一步瓦解越军的抵抗意志,解放军还采用了心理战术。他们通过喊话和传播信息,告诉越军士兵已被完全包围,并劝其投降,以避免无谓的伤亡。这种策略结合了实力展示和心理攻势,逐步削弱了越军的战斗意志。

战斗持续了整个夜晚,直到3月10日早上8时,越军的抵抗彻底崩溃。在解放军的持续攻势和心理压力下,最终所有越军士兵要么被歼灭,要么投降。

总结撤退与战果

3月10日凌晨零时,越军再次展开大规模的攻势,这次他们的目标是位于休庆地区的人民解放军381团3营阵地以及379团和381团的接合部班日方向。约两个连的兵力,在夜色中分两路向中国军队的阵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这一次,越军试图通过分散解放军的注意力和火力,达到突破防线的目的。

越军的进攻开始时,解放军的前哨部队迅速报告了敌人的动向。随即,381团3营和379团3营根据事先制定的防御计划,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在这次战斗中,解放军的炮兵部队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利用位于高地上的大炮和小炮,对越军的进攻路线进行了有力的打击。大炮主要用于切断越军的退路,而小炮则针对越军队形进行密集射击,有效地瓦解了敌人的战斗序列。

随着炮火的持续覆盖,解放军的步兵部队也展开了有组织的反击。381团3营和379团3营的士兵们采取了正面抗击加上两翼出击的战术,这种策略旨在从正面吸引越军的主力,同时利用两翼部队进行包抄和突袭。这样的战术布置迅速收到了效果,越军在遭遇前方坚固的防线和两侧突然的打击后,陷入了困境。

战斗激烈进行,直至中午时分,解放军通过持续的战斗压力和精确的火力支援,终于在14时左右全歼了越军的这两个连。这场战斗再次证明了解放军的战术灵活性和高效的火力配合,成功地击溃了越军的多次进攻尝试。

随着战斗的结束,解放军的高级指挥官张万年将军对整个战区的情况进行了最后的审视。在这一系列的战斗中,特别是在最后的几天,张将军指挥的127师表现出色,歼灭了越军462团的8营和一个特工队,共计470人。这一成就不仅展示了127师的战斗力,也体现了张万年将军的指挥才能。

到了3月11日清晨7时,随着战斗的结束,127师开始了有序的撤离工作。士兵们收拾装备,毁弃了无法带回的重型武器和设施,确保这些装备不落入敌手。整个师队伍在严密的纪律和秩序中,从越南境内撤回到国界线。

来自 杨德富主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龙口市委员会[编]. 中国人民解放军龙口将军[M]. 200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