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教授严锋:自闭症孩子有当今社会非常稀缺的能力,我骄傲

小米和大米 2024-11-26 17:22:47

VOL 3380

孩子确诊自闭症,你会有羞耻感吗?

如何真正做到理解和接纳孩子?

如何与孩子共同成长,为孩子规划未来人生?

11月24日,中国首次特需家长生存实录《同与不同》主编皮皮爸、复旦教授严锋做客大米和小米直播室,对谈“家有孤独症孩子,我们如何共同过好这一生”。

2022年,严锋教授首次公开自家孩子是自闭症,在大米和小米专访中透露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引发了许多自闭症孩子家长的共鸣。

两年后的今天,严锋教授的孩子22岁了,皮皮爸的孩子上六年级了,他们怎么看待自闭症孩子乃至家庭的现在和未来?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启发?

下面为两人对谈的精彩内容整理。

整理丨帆沫

编辑丨王相明

直播回放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孩子确诊自闭症,家长如何放下羞耻感?

严锋教授坦言,孩子刚确诊自闭症那会,他也十分焦虑,同时伴随着羞耻感。当时他没有对外公开,甚至没有告诉身边的亲友。

从羞耻感中走出来的过程是漫长的。孩子五年级的时候,严锋刚好有个去澳洲工作的机会,就把孩子也带过去,发现那里的人们能够坦然地接受自闭症。他在澳洲待了四年,回国时已经“脱胎换骨”了,感觉可以自然地把这件事情告诉身边的人。

但他依然不会主动告诉别人,毕竟是私人的事情,不想把它变成公共的议题。别人问起孩子现在多大了,读什么书,他会说孩子在特殊学校,人家问怎么回事,他就会告诉对方孩子是自闭症。

疫情期间,严锋首度在微博上公开孩子是自闭症,探讨方舱隔离的问题。他太了解自己的孩子了,如果让孩子一个人进方舱,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还会给别人带来困扰。当时他提出了三个方案,居家隔离,或他和孩子一起住进方舱,或自费住旅馆隔离,引起了不少自闭症孩子家长的共鸣,引发了社会关注。

皮皮爸也坦言,自闭症孩子家长的焦虑和羞耻感,他现在都还有。他很少主动说孩子是自闭症,但如果别人感觉到了,他也不否认。相比过去,他现在焦虑和羞耻的程度已经减轻了许多。

为什么中国家长容易有这种焦虑和羞耻感?皮皮爸从两个方面分析:

一是家长的生存压力。中国人很看重生存和繁衍,在中国社会,一个家庭有残疾人,容易会被认为是失败者,容易遭受亲戚和邻居的负面看待。如果你公开自己孩子的情况,就会不自觉地去揣测别人怎么想,会不会看不起我,会不会觉得我在卖惨。很容易陷入到自我精神内耗的怪圈里。

二是人们对自闭症的认知不足。人们普遍对自闭症缺乏了解,你就得花精力去跟别人解释和沟通,每一次解释,都是把自己的遭遇揭开给别人从里到外展示一遍,不仅消耗精力,更折磨情绪。

皮皮爸建议,如果家长现阶段还不能摆脱这种病耻感的话,那么就着眼于把孩子带好,不要去内耗,也没必要专门去克服。跟把孩子带好相比,病耻感都是次要的问题,也能交给时间去稀释。随着孩子能力和能量的增强,我们自己也会慢慢地走出来。

严峰教授也补充说,中国自闭症孩子家长想要放下羞耻感,是一件需要整个社会一起努力的事情。生活在一个多元、包容的环境里,家长们才能容易从痛苦和羞耻中走出来,变得更坦然。

有一些中国式家长,总会把自己的幸福和孩子捆绑在一起,这不只是自闭症家庭才有的问题,而是很多中国家庭的普遍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过度焦虑。自闭症孩子的家长,更要避免用焦虑来处理亲子关系,给自己和孩子都进行情绪上的松绑,家长的心态正面积极了,孩子也会生活在阳光平和的氛围里。

如何真正做到理解和尊重孩子?

皮皮爸指出,他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重度自闭症孩子家长的压力,反而没有轻度自闭症孩子家长的压力那么大。

当家长发现重度孩子的能力确实没办法上学,或者送进特校后,对孩子的期望就放低了。但如果孩子是轻度或边缘,家长往往更容易拿普通孩子的能力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能够赶上去。这容易导致孩子压力增大和情绪稳定性受挫。

皮皮爸的孩子今年上六年级了,语文、数学简单的题会做,英语基本听不懂,但孩子的情绪状态比较平稳。

他是在孩子二年级时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那时孩子住在外公家,外公请了家教,天天做题、背书,弄得孩子情绪很糟糕,连续打哭了三个女老师。最后皮皮爸决定放下对孩子的作业要求,孩子的情绪就慢慢变好了。

现在孩子的情况比较稳定,能够和同学友好相处,不会去妨碍别人,天天笑嘻嘻的,是一个很善良的孩子。

说到这,皮皮爸分享了自己的一个心得:家长感觉到压力大时,不要把这种压力传导给孩子,因为孩子是没能力消化这个压力的,只会导致亲子关系变得恶劣,孩子的行为情况进一步恶化,家长也更加焦虑。

严锋教授也分享了孩子近况,今年22岁了,在“天使知音沙龙”学习音乐、舞蹈和美术等课程,过得也挺好。

他觉得,孩子的教育没有通用的成功之路,作为家长,我们更多是要和孩子相互理解、鼓励和支持。不要总觉得我开始晚了,用错了哪个干预方式,再怎么后悔,也是没法改变的。

不过,孩子的教育也有共通的地方,他总结了几个关键词:尊重、理解、看见、接受、支持、改变。

在亲子关系中,做到尊重真的特别重要。家长不要嘲笑孩子,不要拿孩子跟别人比较,少说话,别老想去控制孩子。你越想控制,就越容易事与愿违。

每个人对世界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很多家长总想让孩子“听话”,那你说的话就一定是对的吗?孩子不听你的话的原因是什么?其实孩子的反抗背后,可能是在捍卫自己的边界。

严锋讲了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他很早就给孩子解释过小区里的人车分流,人走上面,车走地下车库。可孩子就是喜欢走车库,非要坚持,让他感到很痛苦。

直到两个月前,有一天下雨,严锋主动提议走地下车库。走了一会儿,孩子突然告诉他:“爸爸,上面有泥土的气味。”严锋一下就明白了,他也闻到过类似的味道,可能是植物施肥的味道,也可能是植物腐烂的味道。自闭症孩子的感官往往比普通人敏感,我们能够接受的味道,对孩子来说可能是过度刺激的。

孩子的感受太强烈了,就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在我们看来,他们对外界的态度似乎是“麻木”的,其实是一种自我防卫。

所以他觉得,家长一定要去理解孩子,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安全感,需要捍卫哪些边界,帮助他建立一个合理的边界,而不是一味地去摧毁它。

严锋还指出,我们要善于看见孩子的优点,孩子在某些方面肯定有别人所不及的地方,这也有助于消除羞耻感。过去人们可能觉得,自闭症孩子好像就是低智的、无能的,但其实他们是有情感的,对世界的感受是敏锐的。

他的孩子小时候,有一次突然抱住妈妈说:“妈妈,你就是变成怪物,也还是我的好妈妈。”这就是孩子表达爱意的方式。

他还曾在演讲中谈到过一次“社死”的经历。那次他带孩子上学,看见女校长在门口迎接学生。孩子走到校长面前盯了很久,说了一句“你好丑啊”,让他感到无比尴尬。

后来他想,孩子的嘴巴和大脑就是一个笔直的通道,想说的话直接就说出来了,这不就是非常可贵的“真诚”吗?我们现在的社会,就非常稀缺这种直言不讳的能力。当他了解到这一点时,绝对不会为孩子感到羞耻,而是感到骄傲。

现在严锋的孩子看上去跟普通孩子差不多,能说会道,但仔细听了,就知道他只是在说自己想说的东西,他不会听你的,你也听不懂他说的。这种看上去是高功能的情况,其实比某些低功能的孩子更难融入环境,因为他的自我更强烈,就更容易感到痛苦。

所以他建议家长们,不要总想着融合,让孩子上普通学校。不是每一个普通学校都适合自闭症孩子的,除非你恰巧遇上了很好的老师,或者这个学校有很好的配套支持。不然的话,谈融合就只是空中楼阁。

尤其是孩子不肯做的,非要他做,他就容易有情绪,家长也要累死。所以家长要早一点发现,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当时严锋带孩子去澳洲,去的也是普通学校,但那边的学校都是随便孩子学什么,根本没要求,结果孩子到了那边,外语突飞猛进,几个月就能跟老师流利对话。这是他原本万万没想到的。

我们不要总想着和别人在同一个赛道上,换一条道路,换一种生活方式,你会发现整个世界在向你打开。说句实话,从功利的角度看,你也改变不了,不要费这个劲儿。

如何规划孩子的未来?

严锋教授说,他从前对孩子也有对普通孩子的期待,希望他读普校,上大学,有个稳定的职业,建立自己的家庭。他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期待,甚至改变自己的想法。大家都在走的路,不一定对自己的孩子就是好的。

他现在认为,自闭症孩子,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

家长们都知道,提升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能教了很多年,孩子还是不会系鞋带。但这没办法,我们只能给他支持,而不是强迫他学,有时还要转换思路。比如孩子学不会系鞋带,那买不需要鞋带的鞋子也很方便。

严锋以前觉得筷子是个好东西,想要让孩子学会用筷子。后来他想通了,这世上大部分的人都不用筷子啊,用刀叉和勺子也很好。

家长要认识到,有时不是孩子在给我们制造麻烦,而是我们在给孩子制造麻烦。

至于学业方面,他的孩子有数学学习障碍,但很多普通人也有这样的情况。有数据指出,法国30%的人口都有数学学习障碍。在日常生活中,孩子能学会加减乘除,就基本够用了。

严锋现在特别关注AI的发展,他相信AI对于孩子的帮助是全方位的,比如家用机器人。当我们不在了,谁来照顾我们的孩子?这里有一个信任的问题,也许机器人比人类还要值得信任。

他觉得,我们要对未来科技的发展有信心,孩子的生存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

除了生存,自闭症孩子也会有对发展的追求。我们要给孩子建立一个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社区。

严锋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点,把他送到“天使知音沙龙”,学习艺术和文化,经常参加各种公益演出,这既能带给孩子成就感和满足感,也是融入社会的一种方式。无论是普通人还是自闭症人士,我们天生就喜欢艺术,这是人类的共同连接,能够带来共情。

皮皮爸则建议,家长在给孩子规划未来时,综合考虑孩子自身能力和爱好、所生活区域的情况以及家长的能力。

他现在希望孩子能上所在片区的初中,办个残疾证,办理随班就读,争取拿到初中毕业证。与此同时,根据孩子的能力和爱好,让他学一些未来在社会上能用得着的技能。

当然,这三个因素是会不断变动的,可以随时去调整。

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他放低了对孩子学业的要求,更多地去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行为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希望孩子成年以后,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最后,皮皮爸建议家长们,在情感上接纳孩子的状况和家庭的处境,在行为上理性分析当下情况及如何改善,并接受世界的琐屑和平庸。

严峰教授则送给大家一句话:家长首先要过好自己的生活,重新找回自己的生活,才能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与孩子好好相处,给孩子留下美好的记忆。

END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文章版权归「大米和小米」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本号长期征集线索/稿件,一经采用,稿费从优。提供线索/投稿请联系:leiying@dmhxm.com。

0 阅读: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