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蓝白。
最近楼市大戏不断,风向有了新变化,这一期聊聊我个人的一点点看法。
11月8号,央行行长在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有几句很有指向性的话,比如:
1,必要时,央行还将对债务负担相对较重地区,提供应急流动性支持。
2,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3,少数高风险机构相对集中的省份,正在制定实施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方案。
三句话,提到了三个问题:地方债,房地产,中小银行。
事实上,这三个问题盘根错节,互为一体。
开发商雷声不断,他们不拍地,卖地收入断崖,大基建背负的债务显露,地方的城商行农商行,就成了背锅的“钱袋子”。
三个问题互为因果,难解难分,说到底就是“化债”这两个字。
这一关,如果能用一到两年的时间迈过去,可以说是功德无量的一件事。
房地产是真正的内循环“周期之母”,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出口,要么利润微薄,要么还在猥琐发育,体量不够,现在难堪大任。
这一期不谈地方债和中小银行,行长关于房地产的表态,有两个背景:
1,房企正遭受新一轮更猛烈的质疑。
2,顶格金融会议对房企融资的定调。
第一个背景,我想先从万科聊起。
11月6号,万科开了个很特别的会,一众负责人全部出席,还有深圳国资委、大股东深铁集团共同出面。
为啥要开这个会?
过去一段时间,万科的境外债波动很大,25年和27年到期的收益率甚至能涨到50%,大家都知道,债券的收益率和价格是成反比的,市场有不少声音开始质疑万科能不能偿付。
这次深圳国资明确说了,动用一切手段应对,跟万科合作加速推进城市更新项目,盘活万科手里的投资性房产,交易额会超过100亿,组织市属国企认购债券,协调金融机构对万科的融资。
要钱给钱,项目合作,要融资给融资,还不行就直接下场把债券买了,这是要让市场看看什么叫有钱任性。
有人说,直接把美元债回购不就完事了么?
如果大家对2021年底的那一波房企违约有印象,融信、正荣、融创都回购了债券,后来金科、旭辉、建业、碧桂园也都回购了股份,但这些兜里没几个钢镚强行慷慨出手的房企,全都倒下了。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房地产销售出问题了。
当购房者对期房的不信任持续增加,销售端没有任何起色,在一个系统性泥沙俱下的环境里,再去尝试消耗宝贵的经营性现金流,去维护境外债的信用,打肿脸充胖子,以至于无法覆盖1年内到期的短债,没有任何意义。
而且,万科这次被打压的债券都是25、27甚至29年到期的,明年到期的价格都很高,更没有必要回购,远期美元债的成交又很少,你这边刚准备好资金,美元这么强势又要消耗外汇,那边啪的一下很快啊就拉上去了,也是得不偿失。
还不如留在手里,稳健经营,到期该兑付就兑付,债券价格涨上去是早晚的事。
会后这两天万科股债的表现,就说明做空势力的“鸡贼”:你再强撑着回购,都不如国资大股东的坚定站台好使。
所以,万科这次更重要的,是一种姿态宣示。
这是国资股东以极其罕见强硬且坚定的姿态,支持一家房企。有业内说,这次参会还是深铁主动要求的。
为什么深圳国资对万科如此重视?
深圳国资将万科并表,万科的总资产、营收、利润总额,在庞大的深圳国资体系中,占比都超过了三成以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按个人理解,这场会释放除了强烈的信号宣示:你们以为万科是像远洋金地一样的干儿子?其实早已今非昔比,是根正苗红的“亲儿子”了。
毕竟,远洋金地的险资股东,碍于监管和财务投资的身份,前怕狼后怕虎,有些束手束脚,而且跟深圳国资这种实力的股东比起来,也不是一个级别的。
想想几年前的宝万之争,如今姚老板被欠薪打工人暴揍,深铁雪中送炭的力挺,世事无常啊。
万科,是市场对房企信任危机的一个侧面。
从2021下半年到现在,房企的雷,从恒大融创这样的高杠杆房企,迅速向其他全国性民营房企蔓延,本来以为今年会好过一点,没想到,过去几个月,随着碧桂园这样的巨型房企,远洋这样的混合所有制房企都躺下了,怀疑开始向金地这样的标杆房企传递。
再这么下去,地方国企开发商,乃至央企开发商都会被传染。
如今,连房地产最后的底线万科,都要出来用真金白银的强硬姿态给信心,这种事放到3年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这一场持续两年多的房企风波,简直是活生生的教科书素材。
金融挤兑的恐怖之处就四个字:“自我实现”。
不管报表多好看,业务是不是亏损,以后会不会违约,只要市场开始怀疑,就会争前恐后的抽贷、卖出、要账,挤兑潮发生,接下来它就一定会亏损违约。
迅速传染,自我加强,死亡螺旋。
或者我们可以叫做“预言自证”:预期不利情况的产生,就会促使人们选择导致该结果的行动。
现在,楼市来到了比恒碧融出事更关键的时刻。
如果说恒大融创碧桂园为高杠杆扩张吞下自己种下的苦果,但金地乃至万科这样的标杆房企,他们的做事风格,公司治理,行业地位,对信心的冲击,和恒碧融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行业恶性事件,对身处局中或局外的所有人,都没有任何好处。
深圳国资坚定的给万科站台,这道金牌护身符让市场消除了疑虑,尤其是那句“万科背后是深铁,深铁背后是深圳国资”,掷地有声,不禁让人感慨“有妈的孩子像个宝”。
现在仅存的规模房企里,招蛇保利华润中海这些央企稳坐钓鱼台,背靠大树的绿城,还有地方国资的华发越秀日子也不错。
但混合所有制的金地风声鹤唳,硕果仅存的新城龙湖靠商业在输血。
这就是现在楼市颇为尴尬的地方:房企想打破“预言自证”怪圈,就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爹”护短才行。
如果剩下的这些开发商,只能靠找个“好爹”的方式才能阻断市场疑虑,那只能托住楼市不进一步滑向谷底,却无法解决上面我们提到的根本问题:
购房者对期房的严重不信任。
10月百强房企销售额4437亿,同比下降27.7%,1-10月降了13.9%。
这可是对比2022年的数字,这可是四限放开、存量房贷利率下调、首套降到4%以内的数字。
中华招保万龙这几家加起来,全国几百个地市,又有多少房子在卖?
现在进售楼部之前,都要掂量开发商的成色。
中介置业顾问吹的天花乱坠,买房的只需要回怼:是民企吗?民企不考虑。城投开发的?城投也不考虑。
全国知名又咋了?恒大碧桂园知名不?大股东背景深又咋了,金地远洋大股东厉害不?
你就说是不是央企吧!哦,咱们这个城市没央企的盘啊,算了还是不买了。
更细思极恐的是,如果连万科都能被怀疑,谁又不能被怀疑?
今年前三季度,国央企的发债总量,占比近九成,而整体融资成本,比民企低了2.15个百分点。
此时,需要有更强力的手段,自上而下的介入,让市场各个参与方,银行、地方、供应商、购房者们都相信:不同所有制房企是一视同仁的。
所以这里要聊到第二个背景,前几天开的金融工作会议。
从1997年以来,至今共召开5次,规格有多高,大家搜搜就知道了。
这回第一次提到了房地产,我个人觉得有两个重点:
1,健全房企的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
大部分停工楼盘,都是因为预售资金监管不力造成的。
都是买“楼花”,但我们的期房,并不是购房者按工程进度支付款项,而是交房之前,网签之后,就把钱都交了。
定金、首付款、银行发的贷款按理说都得专户专管,按工程进度,按比例拨付。
开发商找到垫资施工的建筑商虚报工程进度,虚开发票,银行一看手续齐活,甚至说大家都心知肚明,提前把预售监管资金套出来。
套出来的钱可能又去拿地了,也可能去还债了,也可能给员工发工资了。
行情好的时候都是这么玩的,反正房价一天一个样,借新债还旧债,高负债多地块滚动开发,集团拨到项目上不会影响交房。
一旦房价下跌,存货减值,建筑商供应商讨债,银行抽贷,信托追债,各路人马开始挤兑,专户里的资金又被掏空了,结果就是:
公司倒了,房子也交不了,烂摊子留给社会。
以后的预售资金监管,一定是极其严格的。
第二,就是央行表态的缘起: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这个会是10月月底开的,我们看11月有哪些动作:
1,11月7号,央行、住建部、金管总局、证监会四大部门联合召集了几家房企座谈,参会的有万科、保利、华润、中海、龙湖和金地。
万科得到更高层面的重视,龙湖和金地更是亮点。
剩下的民企怎么办?
2,同一天上证报的报道,“第二支箭”将支持新城、美的、卓越等民企发债,同时龙湖、金辉、华宇、新希望也在推进。
这基本上把央企和地方国资之外的,现存的混合所有制房企、民企全都覆盖了。
三支箭,第一支是信贷,第二支是债券,第三支是股权。
之前第二支箭都是靠中债增信,开发商需要拿出抵押资产反担保。
龙湖的天街,新城的吾悦广场,既能找银行做物业贷,又能做抵押增信发债,所以去年这两家都能发出来,美的有个好爹,接下来这几家的中票大概率是稳的。
再做一个联想,11月3号证监会债券部有关负责人的表态,“稳妥化解大型房企债券违约风险,把公开市场债券和非标债务“防爆雷”作为重中之重。”
接下来,房企合理额度,用于保交楼的定增审批,也可能会加速,股民也要出力啊。
开头说了,想解决房地产、地方债、中小银行这三大问题,房地产是核心,开发商又是关键的一环,如果任由房企“自我实现”的挤兑,后果难以想象。
想稳住房企这一端,一靠销售,二靠融资。
销售,只能等这一波竣工高峰过去,用漫长的休养生息来缓慢恢复,不少城市的房子,就此一蹶不振也有可能。
融资,只能靠静脉注射的方式,中票、定增、物业贷、REIT,各种手段输血给正常经营的企业。
至于已经倒下祭天的房企们,那就是捂着鼻子收拾他们霍霍出来的残局,熬过2024的竣工大年,确保期房都能交付。
信心才能像刚发芽的小草一样从土里冒出来,开发商才敢重新拍地,地方债务和中小金融背负的压力才会缓解,各地的保障房才有动力有财力去建,用巨量的供应把“商品”和“保障”两条线搭建好,消除下一代的住房焦虑。
转型,从来不是说说那么容易。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现在给剩下的民企伸出橄榄枝,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时间才是最宝贵的。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