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全网寻找八十年代后期接济我念完高中的同学

伟康爱随笔 2024-09-07 20:46:57

说真的,我都不明白我的五年小学、四年初中、三年高中是怎么走过来的,乃至于后来懵懵懂懂考上了211大学。对于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农村娃来说,这一切来的真的很不容易!

小学还好,离家两三里路,穿过田垅,步行可达,中午也可以回家吃饭。当时五年级三个班,只有九人考上了镇上的初中。

学校离家远些了,试过步行。后来父亲为我配备了一辆自行车,中午就在学校吃饭休息。每个学生自己购买一个陶瓷的“煎盘”,淘好4两米,加了适量的水,放到厨房一字排开的木架子上。等到蒸熟了,中午再去领回来,买几分钱豆腐汤,就开始吃午饭。

还记得初二上学期的语文老师,上课从来不带课本,全靠背诵出来。那时候课文中文言文很多,这位詹老师几乎能够一字不漏,边背诵边讲解,令人叹服!

初二下学期,我跟随大哥转学到高埔中学。正是在那里,遇到了后面说到的两位好同学。当时有点偏科,中考没有考上县里较好的高中。于是,又跟随大哥回到本镇中学重读初三。因此,我读了四年初中。当时有一位隔壁班同学,他父亲要求他们兄弟初二都留级重读一年。事实证明效果不错,后来都考上了不错的高中和大学。

那一年中考没被中专学校录取,焉知非福?!

当时鼓励成绩较好的学生报考中专学校。那时候农村普遍贫穷,考上了中专就是国家干部包分配,农村娃谁都心动。我也报考了“河南邮电学校”,而且入围了,还去了县城体检。记得当时体检非常严格,还要脱光衣服走走跳跳的。可惜后来并未被录取,好长一段时间痛恨那些“走后门”的人。

然而,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后来读高中、考大学,来到一线城市工作,虽然是辛苦了点,但是发展平台已经不一样。

上高中需要住校了,父亲每周给我5元生活费。记得当时我每周买5斤米,花费1.5元至2元,其余的用来每天买些青菜豆腐猪耳朵猪鼻之类下饭。为了省饭钱,我周一早上才回校,周五下午一下课就回家。高中三年没有看过一场电影,除了读书,就是回家帮忙农活。

手头拮据,好同学雪中送炭!

那时普通人的月工资只有几十元,物价不高。但是每周只有5元生活费,的确是非常拮据。关键时候,高埔郑同学寄给我50元,忘了是寄一次还是两次。这就是雪中送炭啊!用这笔小巨款,可以买教辅书和学习用品。后来听说他去香港了,一直没有联系。在此广而告之,请各位网友帮忙寻找:姓名郑锦少,原籍普宁高埔,年龄五十多岁。有知情者请留言,定当感激不尽!

我的初恋是一厢情愿

当时有一位高埔女同学则一直与我保持书信联系,支持我完成高中学业,直到考上大学才逐渐疏远。当时我们的感情是朦胧的,对未来充满憧憬。后来才知道,其实我一直蒙在鼓里。女同学不知是否自小订婚,已经有人家了。应付我三年,完全是出于仗义,怕影响我的学习。她并没有直接拒绝,而是多次委婉提醒,并不断为我打气。

还记得几次写信,我情之所至只称呼了她姓名末尾一个字,比如虹、华、红等。她就老大不乐意了,说我这样称呼就象老爷爷和孙女啦!我也为她感到可惜,本来以她的成绩,如果读高中妥妥的可以考上大学,却读了中师。后来成为一名小学老师,结婚后生了两个娃儿,似乎都是自己拉扯大的。十多年前见过一次面,甚是憔悴。近年来娃儿长成,可能就轻松多了。

我有一首词就是写给她的:

眼儿媚·中学时光

搬张板凳坐门前,为睹美红颜。

心神不定,抬头顾盼,几次三番。

课堂常把余光瞄,借口去寒暄。

明眸皓齿,秋波流转,惦念心间。

其实借口去寒暄是没有的,那时男女同学基本都没有说话。直到初中毕业回到家中,我不抱任何希望地给她写了一封信。谁知不久之后就收到了回信,当时那个开心劲儿呀就甭提了。从此开始了书信往来,直到我考上了大学。

有人说七十年代的人是苦尽甘来的一代人,是吃苦耐劳的一代人。是啊,跟那时相比,现在的工作哪有什么辛苦可言。经历过艰苦的人才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才更懂得珍惜!

俗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女同学因为“你懂的”原因,没有继续保持联系,当然我一直心存感激。目前心心念念的就是这位郑同学,不知如今他人在何方?

大家说,我能找到他吗?

作者简介:扬言潮声,七十年代生人。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有所悟,有所得。喜欢读书临帖填词码字。愿你开卷有益。

1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