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一定要合群吗?

化学圈李先生 2024-11-07 02:28:52

●吴志强

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家里的长辈告诉我,在大学中一定要多和别人打交道,一定要“合群”,这样大学生活才会有意义。我记下了长辈的话。

开学后不久,各个社团开始进行招新活动,校科协、学生会、学促会、辩论社、摄影社……各种学生组织和社团的招新宣传看得我眼花缭乱。身边的同学纷纷加入了各种社团,为了合群,我也选择加入了一个学生组织。我本以为这样的大学生活会过得很充实,可不久后我便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

我加入的组织是校新媒体中心,其主要职责是运营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每周五晚上,负责人会组织干事们开选题大会,讨论公众号下一周的推送内容。在选题大会上,其他干事都在积极参与讨论,热烈的讨论声充斥着整间教室,只有我默默地待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里,如坐针毡,感觉度日如年。因为性格内向,我不喜欢这种场合,只盼望着能够早点结束。

可这场结束了,下星期依然会有新一轮的选题会。最后,我实在无法忍受每星期都要浪费两个小时在教室里发呆,于是向学姐递交了辞呈。正式退出校新媒体中心的那一刻,我长吐了一口气,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轻松。社团很好,可惜并不适合我。

我不由得想起了刚入学的那段时间,同学们彼此熟悉起来后,便开始结伴上下课、去食堂吃饭、去图书馆自习,但习惯了独来独往的我一直都形单影只。走在回寝室的路上,看着周围的同学成群结伴、有说有笑,我突然感到一阵恍惚,想起了长辈的劝告,于是也开始和室友一起去吃饭、自习。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发现比起有人陪同,还是一个人吃饭更香,一个人去图书馆自习更能静下心来看书。

有段时间,校园里突然刮起了“内卷”之风。为了拿到奖学金,为了在大四时获得保研名额,很多同学都开始“卷”绩点,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为了不落后于人,我也从大一开始参加各种大创项目和竞赛,并取得了一些成绩,成为同学眼中的“竞赛大神”。

可辉煌过后,我重新审视内心:这一切真的是我想要的吗?的确,我得到了荣誉,但出发点却不是因为热爱,而是看到大家都这么做,如果自己没有行动,就会被淘汰的焦虑。然而,当我真正和所有人的步伐一致后,这种焦虑并没有减少,反而在持续增长。由于我以不适合自己的节奏勉强合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陷入了内耗的痛苦之中。

渐渐地,我发现有很多同学跟我一样,不知道自己的努力究竟是为了什么,只是因为看到周围同学都这样做,所以也开始盲目地拼绩点、参加竞赛。久而久之,这些人就变成了麻木模仿成功者的机器人,看似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实际上从来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也不清楚前路在何方。

在大学,一定要合群吗?这个问题虽然我暂时无法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但经历了一年多的大学生活后,我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合群”我并不喜欢。于是,就像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中写的那样,“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我坦然接受了自己不合群的事实,回归一个人的生活。读书、写作、运营自媒体,我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自己喜欢的东西上。热爱带给人快乐,自从“不合群”之后,我每一天的生活都过得很开心,同样也很充实。

后来,我认识了一名已经毕业的学长,作为一所医药类高校的毕业生,学长现在却是一名职业模特。他告诉我,大学时他也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陷入了迷茫与苦恼之中。但他慢慢地想明白了,如果不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果无法在大学中发现自己的心之所向,那么这样的大学生活才是真的毫无意义。他最后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坚持着那个在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梦想。现在,他在自己热爱的模特领域里驰骋着,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学长的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如今,我也即将毕业,也成了给学弟学妹们答疑解惑的前辈。在这几年的大学生活中,当初那个关于合不合群的心结已经被解开,现在的我终于可以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合群与否,不分对错,仅仅是个人的选择罢了。

每个人生活习惯和性格的差异,决定了其能否适应群体生活。如果自己分明不合群,却还要假装合群,就会像刚上大学时的我一样,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活得很累很累,最终得不偿失。

希望每个人都能看清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度过大学时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