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红色历史:红军长征——四渡赤水伟大战役

墨色山水图 2025-01-17 14:10:43

长 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1960年,蒙哥马利来华访问,他对毛主席说:您指挥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毛主席回答:三大战役没什么,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为什么毛主席如此看重四渡赤水呢?

当时的红军处于绝境,而毛泽东的方法是唯一摆脱绝境的办法,更是屠龙术的灵活运用。

黎平会议中,毛主席提出占领敌人力量薄弱的遵义,并召开了遵义会议,终于毛主席再回到核心领导层。但此时的红军只剩3万余人,失去了所有的重武器,面临敌军40万大军围追堵截。新领导上任,首要任务就是带领队伍摆脱围剿话下去。

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毛主席从全局的角度观察周围敌军,全面了解敌军的动机和能力,红军所处的遵义四周是黔军比较弱,也是后来被红军反复突破的敌方。北边是长江天险,两岸有川军重兵防守,之前红军强渡湘江,八万人折损到四万,从长江突破,难度更大;东边是乌江天险和正在修碉堡的湘军,南边是国民党中央军,非常强大;东南方向是两广军阀,由于红军不可能进入两广,因此,他们主要是围观,出工不出力;西南方向是滇军,他们更害怕蒋介石进云南,主要的是防着蒋介石,对红军则是防守,如果防不往就只追不打;西北方向是川军,刚开始红军认为川军比较弱。这个军阀有个特点,防守本土时,积极性非常高,战斗力非常强,红军如果只是路过或是不进入当地,就出工不出力。友军方面,四川北部、陕西南部是红四方面军,有八万人马,湖南西部有红二、六军团,有一万多人。这都是当时中央红军可以选择的目的地。同时,红军还有非常强大的情报系统,能破解敌人的电报,对敌军的行动路线了如指掌,有利于掌握全局的动态。

那么,毛主席选择从哪突破呢?

刚开始红军判断川军较弱,决定从四川泸州、宜宾间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红军多路分兵与川军交战后,发现川军战斗力很强,红军交战不利后撤退;红军又准备伏击川军的郭勋祺,但由于情报错误,全军拼尽全力后才打退敌军。川军不好惹,不是薄弱环节,红军便放弃了在此北渡长江的计划。接下来,红军一渡赤水进入川南,向敌人兵力空虚的地区进军,想找机会北渡金沙江。但是,川军以为红军想进入四川,便又在川南派来重兵企图将红军消灭在川南地区。毛主席当机立断,避实击虚,向敌人兵力最薄弱“三不管”的川、黔、滇边境扎西进军。红军占领扎西镇后,终于有时间进行了休整。随后,敌军又四面合围,突破不了川军,这是红军一渡赤水。纵观全局,评估各方敌军后,毛主席认为贵州遵义是薄弱环节,黔军较弱,且红军刚遵义出来,敌人不会想到我们又杀回去。确实如此,当时贵州军阀王家烈甚至在给母亲祝寿,于是红军二渡赤水攻克娄山关,击溃和歼灭敌军八个团,俘虏敌3000人,缴枪2000余支、子弹10万多发,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大胜,补充了大量物资。红军二渡赤水,挑软柿子打黔军,红军再次占领遵义后,敌军又跟着过来,并采取碉堡战术,慢慢地稳扎稳打地合围。按这样的形势,红军主力走到哪里,敌军跟到哪里,就算红军十渡赤水也摆脱不了敌人的包围。

那怎么办呢?

此时,红军指挥层出现了分歧,由此更突显出毛泽东方法论的正确性。林彪提出进行打鼓新场战役,大家一致赞同,但是毛主席反对,反对的原因是,打赢了也不能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只能得到一此物资,对全局没有意义。如果打得不好被敌人围击,造成重大损失。这就毛主席考虑问题的一个角度,做这件事是否能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是否抓住了主要矛盾?如果没有,还会导致损失,那不如不做。于是,毛主席连夜与周恩来商量后放弃了这个计划。毛主席决定从茅台镇大张旗鼓地三渡赤水让敌人看见,过赤水河后,红军主力隐蔽在赤水河边二三十里的范围内,而派一个团大张旗鼓地向西北方向佯攻,蒋介石也是定式思维认为红军想要从古蔺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急令所有部队向川南进击,企图包围红军后一举歼灭。这一招,是四渡赤水的最关键破局方法:金蝉脱壳。把敌人重兵吸引过去,赤水河东就成了新的薄弱环节。此时,贵阳方向只有四个团,兵力空虚,又有蒋介石坐镇,红军主力折返转东四渡赤水,出现在赤水河东,全速杀向贵阳。毛主席令部队打出口号:“攻打贵阳城,活捉蒋介石”。蒋介石周围没有可用之兵了,吓得急忙调令云南方面镇守的孙渡前来救援,孙渡主力3天急行军400里,赶向贵阳。就这样,云南方向出现了缺口。但是,西边的军队还是很多,毛主席再一次调虎离山,派出小股部队大张旗鼓地向东进军,装作要与湘西的红二、六军团会师。蒋介石又一次中计,令大军全部向东包围,导致西南方面敌军大空虚。于是,红军主力快速向西南进军,从这里进入云南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再回顾一下毛主席环环相扣的战略布局,小股部队先把敌军调到西北方向,又把云南军阀调到贵阳;小股部队再把敌军都调到东边,然后,主力从西南突破进入云南。自此以后,我军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一路向北,完成了史诗级的大转移,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会议

通道会议 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在湖南通道召开临时紧急会议。会议听取了毛主席的意见,改变了原定的去湘西同二、六军团会合的路线,而取西入贵州。

黎平会议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县召开会议,再次接受了毛主席的意见,放弃了北上与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而改向黔北的遵义进军。

猴场会议 1934年12月31日至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瓮安县猴场镇召开会议,通过了在川黔边展开战略反攻,建立新的苏区的决定。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扩大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判了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路线,毛主席重新回到了中央领导岗位上。

鸡鸣三省会议 1935年2月4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贵州、云南三省交界处的一个村庄(尚示确切考证)召开会议,决定反攻遵义,并且博古向张闻天正式交出中央领导权。

扎西会议 1935年2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在云南扎西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决定恢复白区工作,总结了土城战役的失利原因,重新整编了红军并确定了回师遵义的战略方针。

白沙会议 1935年2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在四川古蔺白沙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中央红军二渡赤水。

苟坝会议 1935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县苟坝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了是否进行打鼓新场战役,并确定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军事决策三人团,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会理会议 193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在四川会理县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批评了部队中的"右倾情绪",并点名批评了彭德怀、林彪、刘少奇、黄克诚等人。

泸定会议 1935年5月31日,中共中央在四川泸定县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中央红军过雪山与四方面军会合,并且由陈云去上海恢复白区地下党组织。

两河口会议 1935年6月26日,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中央政治局在四川小金县城两河口召开会议,决定红军北上陕甘建立根据地,准备实行松潘战役。

黑水芦花会议 1935年7月18日至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黑水县(亦称芦花县)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委,并集中讨论了四方面军的工作问题。

沙窝会议 1935年8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在四川毛儿盖地区的血洛寨(藏语叫作沙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增补了几位四方面军将领进政治局,同时决定执行《夏洮战役计划》。

毛儿盖会议 193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毛儿盖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左右两路军迅速执行北上东进的发展计划。

牙弄会议 1935年9月8日,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和徐向前、陈昌浩在四川阿西牙弄召开非正式会议,决定联名催促张国焘及左路军尽快北上。

巴西会议 1935年9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巴西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红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单独北上。

俄界会议 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在四川迭部县高吉村(亦称俄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

榜罗镇会议 1935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在甘肃通渭榜罗镇召开会议,决定红军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为陕北。

一九三五年十月十九 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这里。为不把敌人引进根据地,在毛主席、彭德怀的指挥下,红军在吴起镇歼敌一个团,击溃三个团。

吴起镇会议1935年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在陕西省赤安县吴起镇召开会议,总结俄界会议后红军的行动,确定新形势下陕甘支队的行动方针,决定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从而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的结束,开创了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的新的历史时期。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