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卫立煌被软禁,登门拜访的李明扬对他说:你千万不要去台湾

新霖谈历史 2024-08-23 01:06:03

1948年11月,傅作义设宴款待刚从葫芦岛飞到北平的卫立煌。

两人推杯换盏,看似轻松,但眉宇间却掩盖不住挥之不去的阴霾。辽沈战役的炮火声仿佛还回荡在耳边,东北的沦陷,让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将领们,心中五味杂陈。

“杜聿明这个人,打仗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卫立煌放下酒杯,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 “只是……” 他欲言又止,脑海中浮现出老蒋那张阴晴不定的脸。

“唉,两个优秀的司令在一起,还不如一个愚蠢的司令啊。” 卫立煌咀嚼着食物,仿佛也在咀嚼着这其中的无奈和苦涩。

卫立煌苦笑一声,辽沈战役的失利,像一块巨石,沉重地压在他的心头。老蒋带着杜聿明,像走马灯一样往返于北平和沈阳之间,遥控指挥,却对前线的真实情况一无所知。卫立煌的战略意见,一次次被否决,他这个“剿总”总司令,到最后形同虚设,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东北的局势一步步走向深渊。

“那个人,糊涂啊!” 傅作义放下筷子,语气沉重,饱经沧桑的脸上写满了忧虑。

卫立煌沉默不语,他知道,老蒋的失败,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误,更是政治上的腐败和战略上的短视造成的。他想起自己在东北的日子,整日被排挤、被架空,空有一腔抱负,却无处施展,心中便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愤懑和悲凉。

他本想留在北平,远离南京那个是非之地,但老蒋的一纸手令,却打破了他的平静。

“撤职查办”,这四个字,像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卫立煌的心头。他明白,老蒋这是要把他当作替罪羊,来平息众怒。

接着,傅作义将老蒋发来的密电递给卫立煌,上面写着“派人把卫立煌护送到南京来”。

“兄台不必担心,我傅作义绝不会出卖朋友。” 傅作义语气坚定,目光中透着一股义薄云天的豪气。

卫立煌接过密电,思索再三,决定听从家人的建议,暂时离开北平,前往广州。

广州,这座南国花城,并没有给卫立煌带来片刻的安宁。家人的劝说,朋友的担忧,让他心中充满了焦虑和不安。他知道,老蒋不会轻易放过他,这场政治风暴,还远未结束。

“我不能走!” 卫立煌拒绝了家人去香港的建议, “东北战败的责任不在我,我若现在就走,岂不是坐实了罪名?”

卫立煌在广州的日子,如履薄冰。他知道,老蒋的魔爪迟早会伸向他,只是没想到这一天会来得如此之快。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广州街头还弥漫着早点的香气,爱群酒店却被一群不速之客打破了宁静。荷枪实弹的宪兵和神色冷峻的特务,将整座酒店团团包围,森严的气氛,让人不寒而栗。

卫立煌和妻子韩权华被从房间里带出来的时候,看到这番景象,心中顿时明白了几分。他强作镇定,询问带头的军官:“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包围这里?”

“奉张司令(宪兵司令张镇)命令,护送卫长官前往南京。” 军官面无表情地回答,语气中没有丝毫的尊重,只有冰冷的命令。

卫立煌知道,自己无力反抗,只能任由他们摆布。他被强行带上一架早已等候的飞机,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广州,心中充满了苦涩和无奈。

飞机降落在南京机场,迎接他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更加严密的监视和控制。宪兵将他押解到事先安排好的住所,还没等他安顿下来,门口便站满了荷枪实弹的士兵,将他困在这座华丽的囚笼之中。

“你们这是干什么?” 卫立煌看着门口的宪兵,怒火中烧。

“奉张司令之命,保护卫长官的安全。” 带头的军官语气冰冷,毫无感情。

卫立煌明白,这所谓的“保护”,不过是变相的软禁。他成了老蒋的眼中钉,肉中刺,随时可能被拔掉,被吞噬。

老蒋的报复手段远不止这些。他不仅派宪兵监视卫立煌的一举一动,还指示毛人凤安插了十几个特务,日夜监视,就连卫立煌夫妇的日常起居,都逃不过这些特务的眼睛。

这些特务,有的直接住在卫家,有的则潜伏在周围,像幽灵一样,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他们窃听电话,翻阅信件,甚至连卫立煌和妻子说的话,都要记录下来,汇报给老蒋。

卫立煌夫妇被这些特务搅得心神不宁,日常生活完全被打乱,仿佛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牢笼之中,无法呼吸。

好在,卫立煌在军中多年,结交了不少朋友。在几位军政大员的斡旋下,老蒋才勉强同意,让卫立煌的几个亲信副官住进卫家,特务的活动才有所收敛。

关麟征来南京公干时,特意前来探望卫立煌。得知昔日上级被软禁,他义愤填膺,不顾阻拦,执意要见卫立煌。宪兵不肯放行,关麟征怒火中烧,将中将肩章一把扯下,扔在地上,说道:“凭这个都进不了门,那我也不需要了!”

关麟征的举动,让卫立煌感动不已。他知道,在这危难时刻,还有人敢于站出来,为自己说话,为自己鸣不平。

当年,卫立煌担任远征军总司令的时候,关麟征率领第九集团军驻守滇南,时刻关注着滇西的战局。卫立煌在滇西的指挥才能,让关麟征赞叹不已。别看关麟征一贯恃才傲物,但是对于有真本事的人,他是尊重的,卫立煌就算一个。

如今,卫立煌蒙冤受屈,关麟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也无计可施。

关麟征在卫家门口的怒火,在寒风中久久不散。他既是为老上级鸣不平,也是为自己感到悲凉。抗战胜利后,他和卫立煌一样,被老蒋解除兵权,明升暗降。卫立煌被派去国外“考察军事”,而他则被安排到中央军校担任校长,看似风光,实则坐了冷板凳。

老蒋的结义兄弟吴忠信,得知卫立煌被软禁的消息后,也是又气愤又尴尬。当初,卫立煌不愿去东北,是老蒋让他去劝说的。老蒋拍着胸脯向他保证,让卫立煌放手去干,无论结果如何,都由他一人承担。

如今,东北战局不利,老蒋就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卫立煌身上,将他软禁起来,这简直是背信弃义,出尔反尔!

吴忠信义愤填膺地去找老蒋理论,却被老蒋三言两语打发走了。老蒋推脱说,这是宪兵司令张镇自作主张,与他无关。

吴忠信又去找张镇,张镇却说,他只是奉命行事,没有老蒋的命令,他怎么敢软禁一位上将?

吴忠信这才明白,老蒋这是在装糊涂,想要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他心中虽然气愤,却也无可奈何。

1949年1月初,南京城笼罩在一片阴沉的气氛中。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人心惶惶,迁台的准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顾祝同奉老蒋之命,前来探望卫立煌。寒暄几句后,顾祝同便直奔主题, “俊如兄,如今局势危急,我看你还是早做打算,去台湾吧。”

卫立煌明白,这是老蒋要赶他走,不想让他留在大陆。他沉默片刻, “夫人近日身体不适,卧病在床,恐怕难以成行。”

顾祝同半信半疑, “夫人病得如何?我可否前去探望?”

“当然可以。” 卫立煌将顾祝同带到韩权华的房间。

顾祝同看到韩权华脸色苍白,气息虚弱,确实病得不轻,便对卫立煌说:“既然如此,你就先走吧,夫人这边,我会派人照顾,等她病好了,我再派人送她去台湾与你团聚。”

“这……” 卫立煌面露难色, “我走了,夫人这边无人照料,我实在放心不下。”

“这有何难?” 顾祝同不以为然, “我会安排妥当,你尽管放心。”

卫立煌心中清楚,老蒋这是想逼他离开,好彻底控制住他。他看了看病床上的妻子,心中充满了担忧和不舍。

“也不急于一时吧。” 卫立煌低声说道, “等夫人病情好转一些,我们再做打算。”

顾祝同还想再劝,但看到卫立煌态度坚决,便没有再说什么。他起身告辞,临走前,意味深长地看了卫立煌一眼, “俊如兄,你好自为之吧。”

顾祝同走后,卫立煌明白,去台湾并非最佳选择。老蒋的猜忌心极重,自己一旦去了台湾,就如同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他必须尽快离开南京,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1949年1月21日,老蒋宣布下野的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南京城炸开了锅。人们议论纷纷,猜测着未来的局势走向。

几天后,代总统李宗仁下令解除对卫立煌的软禁。张镇接到命令后,不敢怠慢,立刻撤走了卫家周围的宪兵。但毛人凤却阳奉阴违,拒不执行李宗仁的命令,仍然让特务继续监视着卫立煌。

卫立煌知道,毛人凤是老蒋的亲信,绝不会轻易放过他。他表面上不动声色,暗中却在寻找脱身的机会。

电话线终于被接通了,卫家和外界的联系也恢复了正常。一些老朋友得知卫立煌恢复了自由,纷纷前来探望。卫立煌虽然身处困境,但依然保持着谨慎,他深知,特务们无处不在,稍有不慎,就会被他们抓住把柄。

一天傍晚,卫立煌的老朋友李明扬前来拜访。李明扬为人正直,和卫立煌私交甚好。两人在客厅里聊天,卫立煌特意让副官在门口守着,防止特务偷听。

“你现在有什么打算?” 李明扬关切地问道。

“顾祝同来过,让我去台湾。” 卫立煌叹了口气, “但我实在不想去那个是非之地。”

“顾祝同的话,你也信?” 李明扬冷笑一声, “老蒋是什么人,你还不清楚吗?他这是想把你骗去台湾,然后慢慢收拾你!”

卫立煌点点头, “我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一直没有答应他。”

“你千万不能去台湾!” 李明扬语气严肃, “去了就生死难料了!你现在最要紧的是尽快离开南京,越快越好!”

“可是,你也看到了,我家周围都是特务,我怎么走?” 卫立煌面露难色。

“这好办!” 李明扬胸有成竹, “我听说保密局内部正在进行人事调整,毛人凤和徐志道斗得不可开交,无暇顾及你这边。你只要想办法把这几个特务打发走,就能脱身了。”

李明扬走后,卫立煌仔细琢磨着他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他连夜召集妻子韩权华和副官长张学诚等人,商议脱身之计。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就到了除夕夜。这天晚上,万家团圆,喜气洋洋,但卫家却笼罩着一层紧张的气氛。

几个特务因为不能回家过年,心情都很烦躁,在院子里不停地抱怨。卫立煌灵机一动,让张学诚拿出一些钱,送给这几个特务,让他们回家过年。

特务们拿到钱后,喜出望外,哪里还顾得上监视卫立煌,一个个兴高采烈地回家过年去了。

夜深人静,南京城沉浸在一片爆竹声中。卫立煌看准时机,带着家人和几名亲信,乘坐一辆早已准备好的汽车,悄然离开了南京城……

过了几天,卫立煌辗转抵达香港。此时,恰逢好友杨杰在寓所内被特务暗杀,这件事让卫立煌心有余悸,为了保证自己和家人的安全,他也只能选择不断地搬家,以避台湾耳目。

这期间,台湾方面时不时派来特务,或在报上刊文,或找到卫的部属,动员卫立煌及时去台湾“归队”。但卫立煌早已心灰意冷,决不会再踏上那条破船了。

大陆方面此时也在积极争取卫立煌回到新中国,卫立煌既感动又犹豫,下不了决心,他最大的疑虑是,自己是共产党公布的43名“战犯”之一,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真能既往不咎吗?

为了消除卫立煌的疑虑,周总理便嘱托在邓颖超身边工作的韩权华侄女韩德庄执笔写了一封信给卫立煌:“在太原晤过面的那位朋友,请姑父和姑母回来!”

卫立煌一看就明白了,原来是抗战之初在太原有过彻夜长谈的周恩来叫他回去,悬着的心也彻底放了下来。

跟其他国民党战犯不同的是,卫立煌将军是我党的老朋友了,抗战时期就与八路军相处密切,曾动用手中权力给八路军运来大量军备物资,老蒋对此大为不满,一再削弱卫立煌的军权。因此,抗战胜利后,卫立煌就坐了冷板凳,被老蒋打发去出国考察。

1955年3月14日,在我党的安排下,卫立煌和夫人韩权华,外加几位随从从香港九龙秘密抵达澳门,再改坐一条小船,于3月15日下午4时到达广州,受到当地领导的热情接待。

6日上午9时,卫立煌夫妇抵达北京,周恩来、朱德和其他五位元帅亲往车站迎接,场面盛大,实属罕见。

卫立煌见到此情此景,心中百感交集,他后来曾对家人感叹说:“共产党的领导人重情重义,尊重故人,怎能不得民心?”

此后,卫立煌被推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又接替龙云担任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1960年1月1月17日零时四十分,卫立煌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