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去新沂访友家人
大舅第一次返乡,去苏州等地游玩了几天,送走了台湾舅妈,一个人再次返乡,深度体验家乡的一草一木,并打算走亲访友,帮身在台湾、暂时不能返乡的老友做些事情(主要就是到其家里,话个家常,报个平安,捎点钱)。
那次,大舅从苏州返回,直接去了新沂王平楼,见到了台湾老友王惠忠的两位兄弟,捎了钱、叙谈之后,他告别王氏兄弟,便转车回了新沂县城。
刚到汽车站,正巧有每一辆客运车要开往徐州,大舅赶紧买了两个茶叶蛋、一个烧饼、一杯茶,把中饭打发了,然后坐在车里左等右等,良久车子才开。
时隔43年,大舅从台湾回到家乡,一开始感到很不适应。毕竟90年代,台湾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总量占比曾达到大陆的43%,人均GDP是大陆的27倍。
(1991年台湾地区的GDP超过了1800亿美元,而当时大陆的GDP只有4000亿美元。1992年,台湾人均GDP超1万美元,彼时大陆只有366美元)
大陆当时改革开放刚十来年,经济发展刚刚起步,国家发展的三驾马车基建、出口和消费,以刺激外贸出口的工业为主,基建和消费刚起步。
就拿交通来说,当时的道路并不好,汽车班次也少,客运站管理并不规范,县城客运站没有设置发车时间提示牌,买票都是在车内买,票价也是随行就市,没有一定的标准;
大舅看别人出了3块钱,自己却被收了5块钱,感到很奇怪,但没有追问售票员,隐忍着搭车从新沂县城到了邳县县城,后又花了3块钱从县城回到了大高庄。
上世纪90年代初,台胞返乡后,替台湾友人捎钱捎物,是常有的事情;尤其是当年一同颠沛流离到了台湾,苦熬几十年,活了下来,相互之间的同乡之情、蒙难之义,都是非常深厚的。
邳县在台老乡,不仅成立了同乡会、互相联络、聚餐交流,还定期出版《邳县通讯》,大舅曾把我给他写的几封信,整理成文章,发表到这本杂志上,还专门邮寄给了当时正在读大学的我,那大概是我第一篇“变成铅字”的文章,真是让人不胜鼓舞。
通过在台《邳县通讯》的纽带,大舅认识了不少邳县老乡,从与他的通信和交流中,我得知他台湾最好的朋友是刘慎修大爷和王惠忠大爷,而第一次返乡,他就分别到了两位兄长家探望,把他们的问候,隔着几千里,做了细心转达。
大舅是细心敦厚、感恩长情之人,回乡后,祖坟祭拜完毕、大部分亲友见了,也办妥了在台老乡叮嘱的事情,他自然也忘不了昔日的同窗好友,他首先想到了40多年前,在徐州读私立建国中学时,鼓励他一同报考县简中师范的曹培仁,知道他家在芦冈东北的何庄,准备去探访。
2.老友曹培人故去
曹培仁,家住芦冈东北的何庄,比大舅长一岁,是大舅当年的好友;当年在徐州私立建国中学同班就读时,往返徐州,在八义集搭乘火车时,都要经过大高庄打个尖、喝点水再走,两人感情深厚。
1947年春,曹培仁给大舅分享了县简中师范部招生的消息,说特别适合他们这种年龄大的农村学生,因为毕业后,就可以在乡下小学当老师,解决谋生问题。
两人一同报考,都录取了,曹在甲班,大舅在乙班,都去过彼此家中,交往甚密。
1948年冬,因淮海战役即将爆发,国共两军陈兵县境,风雨欲来,县简中师范部准备西迁,大舅和几个好友,也准备先行撤到徐州,曾问过曹培仁的意见,问他是否一同去徐州暂避?
曹培仁是家中独子,不愿远离父母,就留在了家中。
大舅把想去探访曹培仁告诉了二舅。
二舅还是少年时,也多次见过曹培仁,对他有印象,告诉大舅,“芦冈的曹培仁早就被批斗死了。”
大舅听后一怔。
二舅说,“我是二十多年前,去宿羊山赶集时,听他本庄的李万昌说的。”
大舅听了很是感伤,但还是决定去芦冈一趟。
那天一大早,二舅带着大舅,一同前往芦冈,辗转找到了曹培仁的儿子,到了坟前,凭吊了一番。
曹培仁是大舅这几十年来,在台湾最挂念的一位学长,也是最先探望的友人,想不到天人永隔,人已离去,真让他感伤。
3.大舅几位老友的主要经历
1)刘慎修:原住邳县宿羊山东北十多里的汪场,先读私塾,后进宿羊山小学,1947年春县简师部成立后,和大舅同在乙班,但彼此初识,没什么交往。
1948年冬,结伴离开县中同往徐州,转赴南京,在南京投亲后;后和大舅一起报考江苏省训练团,一同到了台湾;1949年,抵达台湾后,刘被编入陆军339师1016团1营2连3排8班,大舅被编为7班;
1962年刘奉准退伍,报考警察学校,几经转折,1963年8月警校毕业,分派到桃园县大溪分局高远派出所,后在台湾成家立业;多年来,刘和大舅关系很好,成了一生的挚友,给与大舅的帮助,太多了。
2)石献球:原住碾庄南郊小郑庄,和大舅是县中同班同学,毛笔字写的很好,当年一起离校,同到江西后,又返回镇江,本已考取江苏省训练团,因其父亲南下,得知妻儿都在碾庄被流弹炸死了,后石到龙潭侍父;
他没有和大舅、刘慎修一起报考省训练团。(如果刘父延后14天到镇江,石可能就一起报考省训团,进而和大舅、刘慎修一起到台湾了。
石后移居安徽五河县新集镇李八集村,生四子儿女。
3)聂德化:原住土山西面的薛集村小聂庄,县中同学,徐州相遇,同随河南武中南下,暂留南京投靠乡亲卖旧衣服,大舅从江西返回南京相访时,正值寒冬,聂见大舅衣单,即从身上脱下衣裤相赠,令大舅感念一生。
聂大娘后来千里寻夫,来到了江南,聂大爷就从邓尉临中退学了,后留在南京,在一建筑公司工作,生三子二女,住下关铁路桥70号。
我后来去南京读书,大舅就托聂大爷照顾我;聂大爷是老派的知识分子,人非常厚道和善。
4)潘文贤:和大舅1948年11月,一起南下,到南京后,没有申请复学,后来返回家乡宿羊山。
5)刘茂枝:和大舅1948年11月,一起南下,申请复学后,没有报考省训练团,后转往黑龙江落户。
6)曹培仁:原住宿羊山南何庄,1946年冬在徐州建国中学读书时相识的,他个性开朗,笑脸常开,常同车回家;县中简师班招生时,和大舅一起报考,他在甲板、大舅在乙班,课余交往甚密;1948年冬,大家要离开县中去徐州时,曹系独子,已结婚生子,不愿远离;文革期间,任教于台儿庄,不堪迫害自缢而亡。
7)梁传宜:原籍邳县宿羊山北梁口子,在邓尉临中认识的,后来同时考取警员总队,同船抵台,同排当兵,平时相处融洽,同日离开340师投入高炮部队。
他的个性内向,较为消极,很晚才晋升军官,后来居上,官拜空军少校,退伍后落户台中市,妻为印尼人,生育一子,幸福美满。
........
以上,是大舅日记里记录的,主要的一些朋友经历;后人记录起来,不过寥寥几笔,但每个人的经历,其实都是一本厚厚的书,值得慢慢翻阅。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