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儿子比我都高了,但就是很懒,不懂事。
生活方面:放假在家经常早上睡到10点、11点才起床,经常躺着看电视或者拿着iPad玩游戏,从来没有好好收拾过自己的房间。
学习方面:都上高中了,收拾书桌这事还是我的事儿,老师留的作业我都会在群里替他记下,并及时提醒他,写作业更是拖拉磨蹭,催他才写。
小的时候觉得他年纪小,所以不要求他干家务活儿。
等他上了初中、高中后,又觉得他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我能包办的都包办了。
我觉得我为他付出很多,他却不感恩,总觉得我做这些是理所应当。
而他呢,从高一,就显现出了厌学的苗头,总嚷嚷着讨厌上学。
每天早上起床都很费劲,负面情绪爆棚。
不是抱怨睡不够,就是发脾气,说早餐不好吃,不想上学。
看着儿子挑三拣四,毛病一大堆的模样,我也憋着一肚子气。
我忍了又忍,盼望着他能看到我的付出,赶紧度过这段烦人的时期,别影响学习。
可没想到,他不仅问题越来越严重,还开始沉迷手机!
学习成绩班级吊车尾,爱口吐脏话,三天两头的请假在家。
上学期末已经有1个多月没去过学校了。
02
在做心理咨询时,我跟默薇老师倾诉自己的烦恼:
自己小时候过得很苦,在十一岁那年父亲去世,不到半年,继父来到我家。
起初的几年,争吵不断,几乎每天都在提心吊胆,就怕妈妈和继父吵架。
日子也过得很贫穷,吃不好,穿不好。
上学的时候每到交学费时,母亲都要到处借钱,初中没毕业我就辍学了。
等自己有了孩子,不希望自己儿子的青少年时期也这么辛苦,从小不让儿子做家务,为他包办生活上的一切琐事。
我对儿子一直是有求必应,孩子上小学后要游戏机、手机,我都会满足。
只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别像我一样早早辍学。
儿子却不珍惜现在的生活,只想摆烂。
这到底是为什么啊?
默薇老师说我是有补偿心理,
一方面是补偿自己内在小孩缺失的部分,去满足自己童年未被满足的需求,疗愈自己童年匮乏、缺失安全感的心理阴影。
这样就导致我分不清楚什么是自己的需求,什么是孩子的需要,把满足自己的需求当成是满足孩子的需求,就会出现问题。
我的另一种补偿心理是将自己未实现的愿望、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比如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希望孩子替自己去完成。
早早辍学的我一直对自己和自己的生活不满意,内心的执念太深,以至于看不见孩子的需求。
03
泡群学习后,我意识到我们父母祖辈的一些习惯,已经深深的烙印在我身上,到现在都很难改变。
父母那个年代,物质比较缺乏,所以在给我的教育理念上就是,不要浪费,能省则省。
我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面因为买不起洗发水,父母会打架。
所以我现在非常爱囤积沐浴露、纸巾等日用品,即使我知道现在这年代可以随时买到我需要的。
小时候的创伤不会凭空消失,当儿子因为我的期待和需求都绑在自己的内伤,形成内耗,出现拖拉磨蹭、厌学等问题的时候,我才意识到那个“内在小孩”依然存在于我的体内。
到底该怎么做才能避免代际传递呢?
1、带上觉察,积极自救
与其过度纠结于找父母讨一个道歉,还不如积极自救,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
有时候会大款款待小时候的自己。不再情感打击自己,坚信世代创伤可以在我这一代这里终止。
当自己之前的模式又一次出来的时候,觉察这是不是又是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共情自己当年的处境,学会自我满足。
2、收回在孩子身上的投射,收回在孩子身上的过度补偿,收回在孩子身上的过高期待。
小时候的自己玩得太少,干活很多,现在就允许自己放空,抽身去旅游,趁机偷偷懒。而不是为了让儿子玩,拼命为其包办一切;
我想补偿自己小时候有上兴趣班的缺失,就花钱做心理咨询,剖析自己,觉察自己,疗愈自己;
想过好的生活,就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为自己的愿望买单,而不是逼孩子,让他替我实现我未完成的梦想。
3、看到孩子真实的样子,坦然接纳
孩子和我的成长经历完全不同,不能透过自己曾经的阴影去看自己和孩子。
我能做的就是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需要,用平等、尊重、真实的姿态和孩子沟通。
唯有如此,才能终结有毒的养育方式,享受流动轻松的亲子关系,养育出内心有爱,外在轻盈的孩子。
这个暑假正是调适亲子关系的好时机,以上是我的学习心得,希望自己能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