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伍长、什长、百夫长分别是什么官?手下管着多少人?

吃我一记可爱杀 2024-12-09 13:55:46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前言:

在古代战场上,一声令下,队伍整齐划一地向前推进,而这背后,少不了伍长、什长、百夫长的指挥。

他们看似职位不高,却是军队中不可或缺的基层指挥官。

你知道他们分别掌管多少人吗?

别小看这些头衔,它们背后隐藏着古代军制的严密等级和智慧管理。

伍长和什长仅是普通士兵中的“头头”,还是另有隐秘职责?百夫长是否就等同于“百人之长”?

这些官职不仅影响士兵的生死调度,还与古代社会的战争观念息息相关。

答案远比表面复杂,也更加令人回味。

想了解古代军队的基层运作机制?不妨深入一探究竟!

春秋战国,军阶制度初现端倪

春秋战国之际,列国征伐不断,军阶制度随之产生。

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军队中设置了五花八门的头衔:伍长、什长、百夫长、千夫长、万夫长…… 一个比一个响当当,一个比一个气派。

古人讲:"五人为伍,伍长管之;二伍为什,什长掌之。"

这里头的门道可不小!若是按照字面理解,伍长该是管五个人,什长管十个人,百夫长管一百人……可事实并非如此。

且看那低到不能再低的伍长,名义上是五人之长,实则不过管着区区四人,自个儿也算在这"伍"里头。

什么呢?同理,一什不过八个兵、两个伍长,什长大人另算一个,也就是十一之数。

如此类推,百夫长部下的一百来号人,其实还包括了他手底下那几个什长。

不难看出,军中头衔虽玲琅满目,但真正被将军大人直接管辖的,也不过就是他麾下那几个心腹爱将。

层层管理,严密有序,上令下达,一气呵成。

这份韬略,恐怕也是那些文臣们不能望其项背的。

秦朝商鞅变法,军阶制度更上层楼

时光飞逝,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秦孝公即位,力排众议,起用商鞅施行变法。

一时间,改革春风吹遍秦国大地。

论功行赏,爵禄天下,不问出身,唯凭本事。

商鞅这一套军功晋升制度,犹如一剂强心针,注入了军队血脉。

自此,寒门子弟也能跻身高位,平步青云。

秦将白起,正是这套制度的最大受益者。

从此,秦军如狼似虎,所向披靡。

伍长、什长、百夫长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壮士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愿老死黄卷;宁做百夫长,不为一书生。

两晋南北朝,军阶编制纷繁芜杂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

经历了秦汉 400 年基业,汉室最终还是败落西晋,天下再度陷入战乱纷争。

两晋南北朝,十六国林立。

然纵使王朝易主,军阶制度却并未断绝。

晋朝,五个卒为一"两",四"两"为一"卒",五"卒"为一"旅"。

隋唐之际,军阶改头换面。

"伍"的概念被取消,十人为"火",由"火长"管之。

再上是"队"与"旅",由"指挥""都尉"这些个威风凛凛的头衔管着。

五代十国,改朝换代,军阶制度愈发纷繁芜杂。

一百人为"都",由"都头"掌管;五百人为"营",设"指挥"一职。

再往上,一军千余人,由"军主""都虞候"坐镇。

如此编排,不可谓不严密,各司其职,秩序井然。

百夫长虽为低级武官,其位却不低。

他们是军中干练,战时冲锋陷阵,和平时亦能卸甲归田,开疆拓土。

北宋大诗人梅尧臣就曾这般赞叹:"半生戎马苦,一旦尉迟迟。

莫作闲人看,犹堪百夫师。

"这般气魄,实在令人心折。

大宋盛世,将星璀璨

北宋中叶,宋仁宗继位。

他励精图治,文治武功并举,使得宋朝迎来了中兴盛世。

而文臣武将,亦是人才辈出,名垂青史。

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王安石,这些耳熟能详的大儒巨擘,或执掌朝政,或谏言献策,都为大宋基业添砖加瓦。

杨家将、狄青、岳飞等等武将名臣,更是威震四海。

在他们的带领下,宋军攻城略地,捷报频传。

而驾驭三军的,正是那一个个尽忠职守的基层军官。

从伍长到百夫长,从千夫长到都虞候,将帅麾下,尽是些临危不惧的猛将壮士。

岳家军令行禁止,赫赫战功;戚家军百战不殆,扬威沙场。

正如范仲淹所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基层军官们用热血和生命,为大宋江山代代守护。

元明清三代,军阶延续不衰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经历了五代十国,辽金西夏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到蒙元铁骑的南下,中原江山几经易主。

然而,历朝历代军阶制度的框架,却是一脉相承,从未间断。

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火德之王",他明察秋毫,厉行法治,一手建立起了明王朝。

然而在统军制度上,明军亦是沿袭前朝,并无多少改变。

伍长依旧是最基础的军阶,而百夫长、千夫长、万夫长也一如既往。

明末清初,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如火如荼,满清铁骑乘势入关。

入主中原后,清廷改土归流,设置"八旗",又建立了内外双轨的统治制度。

尽管如此,清军在基层的组织形式,却仍是由伍长以至万夫长的体系,并无二致。

小小百夫长,铮铮铁血魂。

从春秋到清末,千年军阶制度,万千壮士浩气长存。

不论是忠勇善战的岳飞,还是骁勇善战的戚继光,抑或是平民出身的百夫长,都以热血赤忱,为国为民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