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抗日战争由此拉开序幕。
在这场战争中,无数普通人因国仇家恨而妻离子散,流离失所。
许多热血青年,踏上救国之路,却再也没有归来。
抗战老兵钟崇鑫,便是其中之一。
他的爱人张淑英,始终未能等到他归来。
南京保卫战打响后,时任国民党第71军87师259旅中校参谋主任的钟崇鑫,被调往上海协防。
与新婚仅两年的妻子张淑英,被迫分离。
三年后,张淑英收到一封远方来函,信中简短告知:“兄阵亡,无法函告。”
她悲痛欲绝,但心中对丈夫的思念从未减退。
直到2014年,张淑英才终于得知亡夫的消息。
在亲友的帮助下,这位已93岁高龄、眼睛接近失明的老人,前往台海桃园机场,随后立即前往台海忠烈祠。
她抚摸着丈夫的牌位,泪流满面地说:“崇鑫啊,我找了你79年,我们再也不分开了。”
这段深情厚谊,令人动容。
1/ subtitle
小
标
题
张淑英,1921年出生,幼年时曾接受过私塾教育。
在当时,女子能上学的不多,而能上学的女子,多出身于条件较好的家庭。
张淑英家,便是如此。
她的父母都是成功的商人,因此她从小便受到特别的照顾,不仅长得美丽,还比同龄人更加知书达礼。
1935年,张淑英从私塾毕业后,在福州认识了日后的丈夫钟崇鑫。
钟崇鑫,是一名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军人。
出身正统,毕业后不久,便被任命为中校参谋主任。
年轻时的张淑英,知书达礼、美丽动人,与钟崇鑫的结合堪称佳话。
钟崇鑫,是年轻人中的佼佼者。
尽管双方家庭的撮合,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在见面后,张淑英立刻被这位高大英俊的年轻军官吸引。
钟崇鑫,也对这位美丽可爱的14岁女孩颇有好感。
很快,两人确定了彼此的心意,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与许多以三十年代为背景的言情小说相似,婚后的钟崇鑫和张淑英相处得极为恩爱。
尽管钟崇鑫是军人出身,且已晋升为中校。
但他并未将军人的做派带回家中,对妻子并非像指挥下属一般。
相反,他在婚后对妻子疼爱有加,饭后常帮忙洗碗做饭,承担了家中的全部生活事务。
如果他们生活在现代,或许能成为社区的模范夫妻,向亲朋好友分享夫妻相处之道。
然而,三十年代的中国正值战乱动荡。
尤其是1935年以后,军阀混战不断,外国势力也虎视眈眈,随时准备瓜分中国。
婚后不久,钟崇鑫被调往南京,张淑英随夫前往。
当时的南京,正处于发展的“黄金十年”,是国民政府的首都,也是全国少有的发达地区。
若无日后的侵华战争,钟崇鑫和张淑英本可在南京过上幸福的生活。
但1937年,日军突然发动“七七事变”,向卢沟桥一带的中国军队开火,发动了对华侵略。
8月14日,日军更是轰炸南京。
这座正处于发展高峰期的城市,被拖入战火。
钟崇鑫和张淑英的平静生活,也被彻底打破。
2/ subtitle
小
标
题
同年夏天,因战事吃紧,钟崇鑫被派往上海助防,不得不与新婚不久的妻子告别。
分别之际,张淑英内心煎熬。
他们结婚仅两年,还未共度多少时光,丈夫就要奔赴战场。
但在那个被日军侵略的年代,这样的离别却无可奈何。
张淑英深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道理。
结婚不久后,在与丈夫钟崇鑫闲聊时,他常谈及家国大事。
并曾表示,一旦战争爆发,自己已准备好为国捐躯。
然而,战争的到来比预想中更快。
为确保安全,张淑英带着婆婆前往重庆,那里是当时的大后方。
钟崇鑫将母亲和妻子安顿在后方,意在稳定后方以便安心报国。
临行前,钟崇鑫嘱咐张淑英照顾好婆婆,并承诺,战后一定会去找她们。
抵达重庆后,张淑英和婆婆始终坚信钟崇鑫会信守诺言,战争结束后会与他们团聚。
1939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
张淑英和婆婆在重庆得知此消息后,心中十分挂念钟崇鑫的安全,四处打听他的下落。
但因信息闭塞,始终没有得到回应。
尽管重庆作为大后方相对安全,但并未完全免受侵扰。
从1938年起,日军频繁轰炸重庆。
飞机频繁掠过头顶,投下无数炸弹,轰炸持续了五年之久。
以1939年5月3日为例,日军在三小时内轰炸了两次,导致重庆市区房屋毁损4871幢,市民死亡3991人,财产损失惨重。
仅都邮街一带的绸缎商店,就有15家被毁,损失布匹167200匹,全市37家私人银行中有14家毁于战火。
日军的丧心病狂行为,让包括张淑英在内的所有重庆百姓苦不堪言。
在这样的动荡时局下,张淑英过着颠沛流离、食不果腹的生活。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七年之久。
张淑英生活极为艰苦,但她始终期盼着丈夫能在战争结束后前往重庆与她们团聚。
然而,1944年,噩耗传来。
3/ subtitle
小
标
题
在南京沦陷七年之后,1944年,张淑英终于通过钟崇鑫的战友,得知了他的消息。
原来,钟崇鑫,在七年前的南京保卫战中已经牺牲。
这一消息,对张淑英和钟崇鑫的母亲都是沉重的打击。
张淑英得知后,一路哭着回到家。
而钟崇鑫的母亲,更是因伤心过度,不久便离世。
七年来,张淑英一直怀着希望,认为丈夫一定会到重庆来找她。
这期间,无论生活多么艰难,缺衣少食,甚至在大轰炸中生命受到威胁,她都没有放弃希望。
然而,现实却异常残酷,钟崇鑫早在六年前就已牺牲。
面对这一事实,张淑英只能接受。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内战接踵而至。
1949年,国民党失败后,许多军官及家属选择逃往台海。
张淑英的父母,也想带她一同前往。
但她坚决拒绝,坚持留在重庆,守着丈夫的家乡。
父母无法说服她,最终只能留下她一人,两人自行去了台海,从此再未相见。
张淑英原本打算,守着丈夫的家乡一辈子,不再嫁人。
但在那个时代,她一个女人难以独自生活。
因此,在1949年,年仅28岁的她迫于生计,嫁给了第二任丈夫。
后来,她与第二任丈夫育有两儿一女。
在外人看来,张淑英似乎已经走出了过去的痛苦,开始了新生活。
然而,在她三个孩子的记忆中,那段经历永远无法抹去。
她们母亲脸上少有笑容,常望着屋外发呆、流泪,却从未向孩子们解释原因。
直到父亲去世,母亲已70多岁,她才向子女透露,想寻找一位名叫钟崇鑫的人的墓。
原来,张淑英一直未忘钟崇鑫。
如今已年过七旬,她担心自己时日无多,想在临终前再见他一面。
三个孩子,非常理解母亲多年来的痛苦与心愿,于是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寻找。
2014年9月,张淑英的小儿子李长贵,在看电视时,发现中央电视台的《关爱老兵》节目提到重庆有一个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团队,专门报道和关爱退伍老兵的生活。
为了满足母亲心愿,李长贵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联系了节目组的志愿者芳菲,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在志愿者们的帮助下,很快找到了钟崇鑫仅存的一张照片和他的灵位,安放在台北的忠烈祠。
此时,张淑英已93岁高龄,她不顾年事已高,执意要去台北。
她的目的很简单,只是想去看一眼钟崇鑫的名字,这个刻在她心上77年的名字。
当年,钟崇鑫为国捐躯,未能赴重庆之约。
如今得知他的消息,张淑英即便已是垂暮之年,也定要去看一眼。
2014年11月22日,在儿子李长贵和志愿者芳菲的陪同下,93岁的张淑英,登上了从重庆飞往台北的飞机。
对于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来说,这段三小时左右的旅途十分艰辛,但张淑英内心充满期待。
第二天上午,张淑英来到台北国民革命忠烈祠,终于赴了这个长达77年的约定。
看到刻有钟崇鑫名字的纪念碑,张淑英轻抚其名,情感难以抑制,泪水夺眶而出,久久无法言语。
接下来的六天,她每日都守候在纪念碑旁,只为多陪伴一会儿。
离开台海时,张淑英深知此行可能是永别。
望着钟崇鑫的照片,她轻声说:“我们来生再见。”
七夕佳节,人们普遍渴望拥有长久且相守的爱情,但现实往往不尽人意。
张淑英对钟崇鑫的情感,正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真实写照。
尽管他们阴阳相隔,时间长达77年,但深情依旧难以阻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