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后,神舟十九号乘组进入第五工作日的任务安排,乘组在舱内一系列实验中,涉及空间站舱内智能飞行机器人“小航”的验证工作,该“航”是明显取自航天的谐音,因此顺理成为了航天员在可控环境下的助力工具。
在完成对“小航”的验证工作后,航天员是否会将其应用在接下来的任务中呢?
在舱内完成的其他实验又涉及了哪些方面呢?
这为接下来中国航天的发展提供了什么契机?
智慧助手的功能与验证。通过人机协作完成一系列实验任务是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之一,神舟十九号乘组中的航天员作为我国空间站的“主人”,在舱内开展了一项多模态交互技术实验,而这项实验的主要对象正是空间站舱内智能飞行机器人“小航”。
作为我国首个舱内智能机器人,“小航”不仅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一次探索,也为下一步向空间站引进更“聪明”的机器人打下基础,“小航”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水平日趋成熟,其全面功能也令人惊叹。
“小航”不仅能够作为向量载体进行测量,还能够独立工作、舱内巡检、进行多模态交互、进行物资管理以及执行地面遥操作任务。
关于人工智能产品的发展国内外均有研究,以前苏联就研发过一种舱内服务机器人对空间站舱内环境进行监控,美国也制造出一款名为“务实号”的机器人来帮助宇航员做一些简单琐碎的事情。
中国也一直在这方面不断探索,最终诞生了“小航”,此次神舟十运号乘组进舱后,立刻展开了对“小航”功能进行了全面验证,为其进一步应用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小航”在不同的交互模式下都积极响应并确认状态,航天员通过语音指令操作机器人时,其会自动识别其状态并根据海绵指令进行相应行为。
可见在航天领域的人机协作技术上已经得到了较大的突破,有了“小航”这么一个很棒的助手,未来神舟十六号乘组还将更好地利用这项技术。
果蝇的在轨实验。除了与“小航”进行互动外,航天员还进行了空间亚磁果蝇实验,有研究表明,在外层空间重力消失所形成的微重力状态会严重影响生命体的形态生成过程,并且微重力条件下植物的生长具有高度透明化特征,这对生物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以前苏联和国际空间站都做过相关实验,对太空中植物生长状况进行了研究,这一次中国空间站也开展类似实验,从太空视角看植物生长过程及其对微重力状态的适应能力。
由于果蝇的适应能力极强,对多种环境条件都有良好的适应性,许多国家也采用过果蝇来进行此类实验,有望成为中国空间站的“三代同堂”动物。
据资料显示,在此次实验中200多只果蝇幼虫已经顺利结茧存放在培养箱内,之后会有80只成体和80只幼虫被特殊培育处理,产卵和逐卵等观察也将进行评估。
果蝇在轨实验不仅能够为未来深空探测技术提供更强有力的依据,也能为宇航员带来新的体验和成果,经过检索发现,在国际空间站上曾进行过类似研究,但未出现成熟个体,这说明长时间在轨是影响果蝇生存的重要因素。
而我国空间站很快将第七次升空任务,我国的生物技术将在这一研究上进一步发光发热!
微生物防控技术研究。微生物防控技术主要是为了评估航天器材料性能以及材料抗菌防霉性能进行研究以确保宇航员健康安全,这一技术不仅限于在航天领域,其研究成果甚至可以广泛适用于地球环境,提高地球上医院、食品等领域卫生标准,为人类生活带去巨大的便利,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准确完成本项任务,航天员们在高度规整后对精细动作适应性进行了测量评估,并结合情绪状态检测结果,为后续改进工作提供数据参考。
自从指南针3进入中国空间站后,舱内环境和设备维护工作将按计划定期进行,且不定期对影像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解读。
此次协调配合虽然是常规训练任务,但对于高精度实施至关重要,这是为了不影响实际开展的各项任务进行的必要性评估,为保护果实健康成长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