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汗,却取了卿卿性命!

鸿志康康 2024-02-14 06:05:54

医案二则

其一、

一妇人,得伤寒数日,咽干、烦渴、脉弦细,医者汗之,其始衄血,继而脐中出血。医者惊骇而遁。——《许叔微医案》

许评曰:“少阴强汗之所致也,盖少阴不当发汗。盖少阴强发汗,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而出,或从口鼻,或从耳目,是为下厥上竭。此为难治”。

其二、

《失手录》——胡建华胡老医案:

患者为一位农家女儿,13岁。头痛恶寒,流清涕,脉迟细,苔白。测体温:35.8℃。时值初冬,已穿厚棉袄裤。曾口服阿司匹林、安乃近、扑尔敏等西药,未见效果。

我见此证,属风寒感冒无疑,实乃驾轻就熟之事。即根据一般辨证施治原则,乃投辛温发汗药解表。服上方两剂后,患者出汗而头痛、流涕未减,恶寒更甚,体温降至35℃,虽身穿重棉,犹蜷缩寒战,病势更增。

面对此症,踌躇不决之际,我想起先师程门雪先生曾对我说:“热病可以表里同治,解表时必须清里;如寒病则不宜表里同治,应先温里而后解表;温里药不致妨碍外邪,而有托邪之功。”

程师的教导,使我豁然开朗,遵照“应先温里”的精神,用桂枝加附子汤治之。

此方服2剂后,恶寒、流涕、头痛等症明显减轻,体温升至36℃。续服2剂后,恶寒消失,体温升至36.2℃。

胡老感叹:遇此“轻”症而“轻”视之,几陷困境。此案距今虽已39年,但终身难忘。

汗法不当而生变不当汗而汗之——“妄汗”“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病,脉细沉数,病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以阳气为重,仲景以脉“微”提示少阴阳虚,汗法是少阴病的治疗禁忌,误汗之变证很多,例如 284、285、286 条文就体现出少阴内寒,再发其汗易致阳亏于内。少阴病为里虚寒证,一般为无热恶寒,今少阴病见发热,一些医家误以为乃太阳病,遂发其汗,乃为误诊、误治。

《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

伤寒脉浮,自汗出,微恶寒,此乃一派太阳表虚之象,本应予以桂枝汤。但同时兼有小便数、心烦、脚挛急等症状,显然并非单纯的太阳表虚证。自汗出伤及阳气,不能固摄津液则小便数;汗出伤津导致阴虚,虚火扰心则心烦;阴液不足且阳气被伤失于温煦则小腿挛急。此时不可单纯解表,当兼以温阳益阴。若单予发汗解表,则阳气愈虚,阴液愈伤,必将生变。

发汗太过——“过汗”

《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为其正解之法,但发汗太过,卫气因过汗而不固,致使营阴外泄而汗出不止;卫阳因过汗而伤,风邪又未解则恶风;筋脉肌肉失于温煦,加之过汗致津液被伤而出现四肢拘急,难以屈伸的变证。治以桂枝汤调和营卫,固表止汗,加附子以温经复阳。营卫和、表邪去、阳气复则诸证自除。

发生误汗之因

一、医德失修而致误诊

四诊是辨证论治的基础,《伤寒论》序云:“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张仲景以此为例批判了医者不严谨的医疗态度,强调了四诊合参的重要性。

时至今日,诊察疾病可借助精准的医疗设备,为传统的望闻问切提供了更有效的技术支撑,但对医疗检查设备的过分依赖,使得当今的中医执业者愈发忽略四诊。尤其脉诊相当重要,凡脉沉、细、弱、微均提示少阴病,四诊不全便处以汤药而造成变证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思维局限而致误辨

中医诊治疾病遵从辨证论治的原则,实则是注重个体化治疗的突出体现。这就要求医者具备过硬的临床思维能力,以此来指导临床个体化辨证施治。疾病本身及其发展转归变化多端,且不同患者体质和气血盛衰的差异也会影响疾病的转归,因此医者在临床实践中对疾病的认识应全面而具体,思维要灵活且缜密。

面对复杂多变的疾病和体质不同的个体,因思维局限而导致误辨误治而生变证的情况屡见不鲜。如《伤寒论》第20条发生误汗的原因在于医者“误辨证型”。医者误将桂枝汤证辨为麻黄汤证,予麻黄汤峻发其汗,虚其虚,故导致漏汗,伤阴伤阳而出现变证。

三、医术不精而致误治

《伤寒论》序云:“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批判的不仅是不端正的学术态度和不清明的医疗氛围,更是对医者医术不精的担忧。临床上医源性变证层出不穷,其直接原因就是医者医术不精而失治误治。

汗法误治如何补救

救阳气

《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此处“阳”是指“阳气”, “阴”是指“津液”。阳气蒸腾人体内津液而成汗。过汗则亡血、伤阳。

“凡发汗……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者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伤寒论》载方112首,其中90首方使用了干姜、附子、桂枝等温阳之品,足见仲景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对阳气的重视。

存津液

汗乃津液所化,汗法不当最直接耗伤的即是人体津液。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总结:“长沙论,叹高坚;存津液,是真诠。”并注解“存津液是全书宗旨”。

《伤寒论》第71条论述了太阳病发汗过多,伤及胃阴,胃热扰心而出现胃中干、烦躁不得眠等津伤轻症,此时以水少少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表证仍在,又里有水饮不化,则用五苓散温阳化气行水。

第217条论述了过汗伤津,燥屎内结,太阳中风转属阳明病,阳明病不怕证实,最虑津虚,故于太阳证罢后以大承气汤急下存阴。

综上可知,津液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存津液的最终目的在于调和阴阳。《伤寒论》第58条云:“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故临床运用汗法时,不仅须注重阳气,更要顾护津液。

4 阅读: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