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史情报处
编辑|文史情报处
明朝的灭亡确实是一个历史转折点,但是归咎于清朝入侵导致我国文明倒退,是过于简单化的看法。
关于明朝延续的可能性,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明朝内阁制度的建立,为君主立宪奠定了基础,如果明朝延续发展,这一制度可能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演变,此外明朝时期工商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萌芽创造了条件。
那么如果明朝并没有被清朝所替代,而是一直发展下去,是否有可能会变成西方那种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变成资本主义社会呢?
01
明朝内阁制权柄演变
要想探究这个问题,我想我们首先需要来了解一下明朝的内阁制度。
内阁初始:秉烛率夜的顾问机构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年弑杀宰相胡惟庸,此后废除宰相之位。
建文初年皇帝朱允炆力不从心,特设内阁以充当顾问,内阁首领称大学士,品秩为正五品,人数一至七人不等,他们端坐深宫,为君主计议,犹如秉烛夜游的谋臣。
内阁起初并无实权,建文帝仍据最后决策权,成祖夺位后虽多征战北方,政事仍亲自操办,正统、景泰间,内阁地位提高,可参与朝政,渐次掌权。
鼎盛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机构
至宪宗、孝宗在位时,内阁首辅已可主持朝会,地位等同宰相,内阁成为明朝政府中枢。
正德至隆庆年间,首辅张璁、桂萼执政,内阁权力空前强大,可称轻车熟路,出入如穿林,权倾朝野。
全盛时期:改革创新者的垂幕收场
万历初期首辅张居正潜心政事,勤勉为政,意欲振兴明朝。
他整顿吏治革除弊政,创立“一条鞭法”,使内阁的权力达到顶峰,可惜张居正猝然去世,继任者怠政,内阁步入衰微。
消长交替:深宫争斗的反复横跳
明中后期紫禁城中几处要害成为权贵角逐场,皇帝、内阁与宦官三足鼎立,来去频繁,彼此逐鹿,这种你争我夺、鼎盛易衰的政治交替,最终导致明朝覆灭灭亡。
02
明朝的商业高速发展令人瞠目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速发展,商业蓬勃增长,手工业取得长足发展。
万历年间江南地区民营织布机数量就达到了55000张之多,出现了许多专业手工业集镇,如以丝织业为主的苏州盛泽镇、湖州南浔镇,以及以瓷器为主的景德镇等,大量农民放弃农业,专门从事手工业,可见中国工人阶级的萌芽。
手工业的发达,为商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明朝中后期,徽商和晋商逐步崛起,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网络,北有晋商,南有徽商。
重要城市几乎都有徽商的商号,他们成为明代商业的中流砥柱,以徽商为例,在临清城,徽商就占从事工商业人数的90%。
1567年明穆宗允许民间进行海外贸易,这就是“隆庆开关”。
从此丝绸、棉织品等大量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大明从海外贸易中获得了丰厚利润。
仅1567年到明朝灭亡的77年间,大明就从出口贸易中获得了3.53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世界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足见明朝的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但是明朝商业高速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江南地区。
明朝仍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依然较低,再者明朝的商品经济发展也面临倭寇等现实问题的制约,倭寇频繁袭扰沿海,政府屡次出兵均告失败。
不仅如此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也较为薄弱。
这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封建王朝框架内的,没有抗衡封建专制的政治基础,当时商人并没有任何政治地位,生存空间也较小,政府对经济的管控力度较大,民间商业活力被严重制约。
明朝中后期的商品经济和商业获得了高速增长,初步具备现代商品经济的某些特征,这为后世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但这种发展存在诸多制约,比较单一和片面,很难说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将其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相提并论,仍然是言过其实。
03
明朝内阁制发展与英国内阁制之差距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的政治制度对其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朝初年,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并实行一系列政策以加强皇权,其中包括剥夺贵族特权、限制地方自治以及实行科举考试等措施。
尽管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政治局势变得越来越复杂,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发生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学者提出了将明朝看作走向君主立宪制的可能性,有人认为这是一个误解,因为在明朝,皇帝仍然拥有绝对的权力,而其他官员则需要严格服从他的命令。
明朝的皇帝一直享有非常高的权力和影响力,他们是整个政权的核心,所有重大事务都需要经过皇帝批准才能实施。
他们还可以通过奖赏和惩罚来控制官员的行为,从而保持对整个政府的掌控,即使有一些看似民主化的改革,如开设学院或者允许公众参与某些政治活动,也不能掩盖这样一个事实——所有的改革都是在皇帝的监督之下进行的,皇帝仍然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而且明朝的社会结构也非常不利于实现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等级观念根深蒂固,贫富差距悬殊,导致大多数人都无暇关心政治或其他公共事务。
另外明朝的文化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由思想的发展,由于儒家传统的影响,人们普遍倾向于遵守传统的规则和习惯,而不是挑战现状或提出不同的观点,缺乏支持君主立宪制的思想土壤使得这项计划难以推行。
明朝中期以后由于海外贸易的发展,沿海地区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与英国的工商业革命和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完全不同,明朝仍处于古典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依然占主导地位。
英国的内阁制是在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通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成功夺取政权、成为国家统治阶级之后才最终形成的,相比之下,明朝内阁制的产生背景与之截然不同。
明朝内阁制想要实现本质转变,模仿英国内阁制的发展路径,需要经历工商业革命、资产阶级的兴起以及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但在明朝这种古典封建专制环境下,这几件事都极其困难,封建地主阶级占统治地位,不容许工商阶级的兴起,一旦出现资产阶级革命的苗头,也会遭到严厉镇压。
事实上明朝在后期王朝衰落时,皇权专制和文字狱反而进一步加强,这对资产阶级政治参与更是雪上加霜。
即使在极小概率下,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了,也会面临如何控制革命的程度和节奏,在新的政体中让皇帝保留象征性存在的问题。
毕竟在古代条件下,要平衡各阶级利益,控制一场革命不至于政治体制天翻地覆是极其困难的。
明朝内阁制要实现向英国那样的君主立宪内阁制转变,障碍重重,两国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阶段的差异,导致其社会政治条件差异巨大,明朝几乎不可能复制英国内阁制形成的道路,当然,历史如果没有“如果”,这也只是一种假设推演而已。
04
明朝可否发展资本主义
关于明朝是否可能发展出资本主义,大家存在重要分歧。
支持一方认为明朝后期工商业高度繁荣,思想也较为开放,没有理由资本主义无法萌芽,但反对一方则强调,明朝保守势力强大,严厉打击异端思想,市场经济难以立足。
支持派的主要论证在于,明朝中央权力被架空,地方官僚可以严重违反海禁政策。
如剃头安事件中,官员与倭寇勾结,大肆走私,还有更多例子表明,朝廷禁令无法约束地方官吏,他们默认违法行为以图私利,东南沿海因此出现规模巨大的黑市经济。
可以看到明朝后期商业高度活跃,而权力既得者也从中获利,所以抽象讨论政策或制度是否允许工商业发展,已经毫无意义,真正问题在于,这种违法乱纪的经济形式,是否可以为资本主义积累提供沃土。
反对意见强调,明朝思想保守,严厉打击异端,如兴王朱载坖因崇佛被革去王爵,朱载墓甚至还被开棺游街。
这显示出君权神授思想依然根深蒂固,打击异端是巩固统治的重要方式,所以哪怕工商业繁荣,也很难认为思想环境已日趋宽松开放。
反对意见还指出明朝的小农经济雏形发达,这不可避免地制约了工商业,如户部侍郎高攀龙即强调,农业是根本,不宜大力发展商业。
在这种传统观念约束下,工商业蓬勃发展的事实也难以转化为思想解放或政策松绑。
明朝中后期的经济繁荣,并不等同于思想开放或环境宽松,大量事实表明,政治镇压依然严峻。
在这种高压的氛围下,即使商业发达,也难以推动向资本主义的转型,我们应该关注明朝经济社会的全貌,不可受表象迷惑,从而对发展趋势作出片面判断。
只要儒家还存在,没有外力的前提下。社会永远都不会进步
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基础应该是分封制,历史上最有可能的朝代是东周,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而到了皇帝一家拥有天下的时候,有人要是提出君主立宪,那就是谋逆大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