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美人”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富有意象性的形容词短语,经过漫长的文学时期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学中一个深具意义的文学意象。
分析我国古代巨著《离骚》和《红楼梦》中 “香草美人”文学意象,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时期,它蕴含的意义是不同的。
01 中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意象——“香草美人”“香草美人”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诗经》里。
在《诗经》中,香草通常被用来比喻柔美、温顺、谦虚等美好品质的女子,从而形成了“香草美人”的形象。
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出现在《诗经·小雅·采葛》中:“鲁侯之娣兮,季女羞弃兮。香草美人兮,似芙蓉之绝丽”。
这里的“鲁侯之娣”和“季女”都是表示“公主”或“贵族女孩”的称呼,而“香草美人”则被用来形容她们的美貌与气质。
这里的香草与芙蓉并列,形象地传达出了一种清新、柔和、纤美的形态。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膏腴子弟,齿长沟壑,衣锦绣裙,游行骑射,席间鼓吹,箫韶不绝,赏赐有差。浮华之士,务取声容,轻财好义,留心耳目”等描写。
这里所说的“锦绣裙”,“声容”就是所谓的“香草美人”,她们的出现为规模不断扩大的帝国盛世带来了一份生机和朝气,体现了对人性中好的一面的追求。
“香草美人”所包含的美的内涵逐渐深入人心。初期,“香草美人”一般仅仅被用来修饰自然景观,形成了香草随风摇曳的美好想象。
到唐代,香草成为写女性美好形象的隐喻,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香草闺情画不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后来,“香草美人”的意象多被用来形容女性的柔美、青春与美貌等内在品质, 最后,“香草美人”一词也含有对社会道德的不同态度。
在唐代以前,“香草美人”是对世风民情美好的寄托。
而在元、明、清等后期,它则被用来提醒人们不应沉迷于外在的享乐与物质而忽视内心的美好,警示人们不应被浮华表象所迷惑。
02 《离骚》中的“香草美人”《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是一个非常具有意象性的形容词短语,它形象地表达了一种柔美纤巧的外在形象。
同时也呼应了作品所传达的一种悲壮、忧郁、挣扎的内在情感。
《离骚》中的“香草美人”在很多地方都得到了运用。
比如:“既替余以蕙纕,又申之以揽茞兮。抑志而弭节兮,何哀之有?香揭揭兮!紫芝之琼英,偃在季女兮”!
在这里,“香草美人”隐喻了作者眼中武王的烈士风范,体现了其勇气和果决。
相比之下,在《离骚》中,它更多地被用来形容自己和祖国的形象,如:“穆穆钟期,虔诚洁白;猗嗟听讯,流涕沾臆,香草美人,悲歌壮哉”!
这里,“香草美人”隐喻了自己所生活的故国和百姓,“香草”是它们的象征。
“香草美人”在《离骚》中丰富的象征意义反映了作者骚扰中对于政治权力、社会规范、人民文化等方面的沉思和思考。
例如,被很多评论家认为是《离骚》中最著名的一首篇章:“东海降鲸,吾勉强起短垣之篙。路飞白驹,愿践红绡之履。愿为君翼,接舆郊,俾熙尊祖。”
这里,“香草美人”被用来暗喻祖国,而“熙尊祖”则暗示了作者对于祖国伟大历史的追求和珍视。
这里的“香草美人”所代表的,是周天子和其统治的西周王朝的形象,也包括了周朝文化和精神的象征。
“香草美人”在《离骚》中的形象还代表了作品中所蕴含的诸多内在的思想观。
在《离骚》中,“香草美人”不仅仅是一种美的外在形象,同时也是作者内心精神世界里的一种追求。
在流散异乡的流浪中,作者追寻自己的信仰与灵魂寄托,“香草美人”也代表着一种精神上的追求。
作品中“香草美人”的夸赞与称颂,则体现了作者对于那些内心不灭、精神不断的人的赞扬。
03 “雅”文化与礼仪在《红楼梦》中,“香草美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意象,它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细腻描写,呈现出一种既纯净、美丽又带有世俗染痕的美。
在《红楼梦》中,“香草美人”主要被用来形容女性,特别是那些以柔美、纤巧、青春的形象为代表的女性。
例如林黛玉、薛宝钗、秦可卿等等,在作品中都被赋予了“香草美人”的形象。
这里,“香草”表达了一种纯净清新,而“美人”则代表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这些女性被形容成为芬芳馥郁的香草,通过对她们外在的纤细柔美和内心的婉约纯洁的描写,表现出了女性美的高度。
同时也传递了一种纯真无邪、具有朴素才华的气质。
“香草美人”在《红楼梦》中也代表了作品中所蕴含的诸多内在思想。首先,“香草美人”的形象反映了作者对于女性自由、独立思考的追求和推崇。
这些“香草美人”在文化传统的压迫下,并没有丧失自我,反而通过不懈的努力、独立思考,逐渐成长为拥有一份朴素才华和个性魅力的女性。
其次,“香草美人”也隐喻了作者对于人性美好与真挚情感的追求。
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对“香草美人”的描写,表达了对于美好情感、纯真爱情以及人性深处的纯真、美好的渴望和追求。
这些情感最终被压抑、遭遇挫折,但它们的存在和展现,却使得《红楼梦》具有了一种深刻的魅力和社会意义。
总结《离骚》和《红楼梦》对于“香草美人”这一文学意象的不同表现,反映了两部作品的不同创作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追求。
反映出 “香草美人”意象,的表现形式和象征意义受作者作品风格、文化价值观和艺术手法上的不同的影响。
表达不同的意义,以不同愿景呈现各自的美丽与缠绵。
参考文献[1] 万丽. 《楚辞》香草美人意象翻译策略[J]. 黑河学院学报,2021,12(6):126-128.
[2] 王增斌. 从香草美人透视屈原的人格魅力[J]. 理论导刊,2006(1):94-96.
[3] 王美霁. 《离骚》与《红楼梦》中的香草美人[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34(2):97-99.
[4] 王建. 香草美人意象浅析[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31(6):84-87.
[5] 司家瑜. 文化诗学视阈下香草美人文化符号初探[J]. 今传媒(学术版),2018,26(6):18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