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老师的那位朋友的想法已经触及太极拳修炼的关键。同样一套太极拳拳架,有人能练出功夫,有人却死也练不出,其中一个坎就是,对于身法的掌握。说身法二字有点高大上的感觉,说白了,就是身体的一些部位是否摆对了位置。
身体摆对位置对初学者尤其重要。这里初学者会碰到两个难点:一是怎样才是正确的位置?二是能否在行拳中始终守住这些正确的位置。
以前跟李伟明老师学武式拳时,李老师是让我们在行拳时摸他的身体各个部位的。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遇到真懂太极拳的老师的,怎么办?我们只能试着读前辈们给我们留下的一些文字记录。
应该是武禹襄前辈最早提出了身法八要。武禹襄前辈把这个传给了外甥李亦畬前辈,李亦畬前辈写成了书。
我们先来看看身法八要:涵胸,拔背,提顶,吊裆,裹裆,护肫,松肩,沉肘。这个身法八要被李亦畬前辈变成了一段七言诗:“提顶吊裆心中悬,松肩沉肘气丹田;裹裆护肫须下势,含胸拔背落自然。”有学问就是好!一个对练功时身体各部位的要求,顷刻之间注入了文化气息,这是我的看法。不过,说不定,李前辈编这个顺口溜就是为了那几个识字不多的学生记住也未可知也。
到了郝月如前辈,前辈在身法八要的基础上,又加了五条,于是成了十三身法。我是跟李伟明老师学的武式拳,李老师是郝少如老师的学生,自然,我一开始接触的就是十三身法这个说法。
原本以为网上可以找到郝月如前辈的十三身法内容,我也简单地粘帖一下跟朋友们分享,没想到都是后人发挥过的,有些发挥实在不怎么样。无奈,我只能把郝月如前辈对于十三身法的解说打一遍,说不定,我这篇文字以后也成太极拳文献了。
十三身法:涵胸、拔背、裹档、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虚实分清。
涵胸:心以上为胸,胸既不可挺,亦不可凹,而要往下松,两肩微向前合,谓之涵胸。能涵胸,才能以心行气。
拔背:由腰脊(命门处)一分为二,意往背上拔,至两肩中间的脊骨处,似有鼓起之意,两肩要灵活,不可低头,谓之拔背。
裹档:两膝着力,有向内之意,不可用形,两腿同意如同一条腿,能分清虚实,谓之裹档。
护肫:两胁微敛,取下收前合之势,内中感觉松快饱满,谓之护肫。
提顶:头颈正直,不低不昂,神贯于顶,提挈全身,谓之提顶。
吊裆:两股用力,臀部前送,腰脊意向下,脊骨根朝前运动托起小腹,小腹有上翻之势,谓之吊裆。
松肩:以意将两肩松开,气往下沉,意中加一静字,谓之松肩。
沉肘:以意运气,行于两肘,手腕要能灵活,肘尖常有下垂之意,谓之沉肘。
腾挪:有动之意而未动,即预动之势,谓之腾挪。
闪战:身、手、腰、腿相顺相随,一气呵成,向外发出,劲如发箭,迅若雷霆,一往无敌,谓之闪战。
尾闾正中:两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谓之尾闾正中。
气沉丹田:能做到尾闾正中、涵胸、护肫、松肩、吊裆就能以意送气,达于腹部,不使上浮,谓之气沉丹田。
虚实分清:两腿虚实必须分清。虚非完全无力,着地实点要有腾挪之势。腾挪者,即虚脚与胸有相吸相系之意,否则变成偏沉。实非全然站煞,精神贯于实股,支柱全身,要有上提之意。如虚实不分,便成双重。
终于打完了,比讲故事累多了,估计读起来也无趣多了。以后有机会再慢慢说吧,我先去歇会儿,大家可以先探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