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中国信达(01359.HK)发布公告称,经过进一步商业上的审慎考虑,与目标公司协商后,将不参与对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蚂蚁消金”)的股权认购。
2021年12月24日,信达曾发布公告称,将出资人民币60亿元认购蚂蚁消金20%股权。
信达的放弃让蚂蚁消金的增资计划发生变数,更是直接影响到蚂蚁集团的整改进程。
不过,这么突发的重磅消息,其实早有端倪。
01
信达为何放弃认购?
按照原本的增资计划,蚂蚁消金向全体增资认购方增发注册资本人民币220亿。其中,信达出资60亿,以现金方式认购蚂蚁消金20%股份权益。
增资完成后,蚂蚁消金的注册资本将由80亿元增加到300亿,蚂蚁集团持有50%的股份,信达将持有24.003%,成为第二大股东。
除了信达之外,其他增资方包括舜宇光学、博冠科技、渝富资本等企业,增资名单既有金融央企,又有知名企业,曾一度被市场看好。
信达为何选择退出,其所谓的“商业上审慎考虑”指什么呢?事实上,理解信达的退出,或许可以参照此前华融对华融消金的处理。
华融出售华融消金70%股权的时候,曾公告称,华融坚持回归本源、回归主业,确保可持续经营发展,根据监管机构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逐步退出非主业的要求,将持有的华融消费金融70%股权对外公开转让。
对于华融,监管要求其回归不良资产处置的主业,在2021年内,尽快处置旗下非主业的持牌机构,填补坏账,以减少对母公司净资本的消耗。
同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信达,其情况自然比华融好很多,但监管对资产管理公司“回归本源、聚焦主业”的要求,对信达显然也是适用的。
监管显然更希望资产管理公司更加聚焦处置不良资产,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是将触角伸的太宽。
在这样的监管要求之下,尤其是在华融已经退出消费金融行业之后,信达再大举进军消费金融行业,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
02
对蚂蚁集团影响几何?
我们之前就提到,降杠杆是蚂蚁集团整改的一个主旋律,而增加注册资本金与降杠杆是一体两面。
蚂蚁消金需要通过引入新的投资者,增加注册资本金,到达去杠杆的目的,从而使庞大的消费信贷产品实现合规。
信达的放弃无疑延缓了蚂蚁集团整改进度。
2021年10月份,蚂蚁集团还在集团层面进行了增资,注册资本金由237.8亿元,增至350亿元,增幅达47%。这次增资资金来自于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没有进行市场化融资。
但是目的确是一样的,就是要做监管合规和支撑业务发展。在蚂蚁集团的整改要求中,在依法设立金融控股公司方面,明确提到,蚂蚁集团要确保资本充足,这里自然包含对注册资本金的要求。
2021年6月份,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获批开业,而蚂蚁消金就归在蚂蚁集团之下。
按照监管要求,蚂蚁集团旗下的消费贷业务,也就是花呗与借呗,将成为蚂蚁消金的专属消费信贷产品。此后不久,蚂蚁消金就开始承接花呗、借呗业务。
去年8月份开始,陆续有用户收到花呗的“合作金融机构更新”提醒,机构更新一栏显示: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已准备好为你服务。这意味着,蚂蚁消金正式开始承接“花呗”业务。
之前蚂蚁集团旗下两家小贷的消费贷体量,就在1.7万亿以上了,虽然蚂蚁集团也与很多银行合作,以联合贷的形式承接“花呗”、“借呗”。但无论是自己的消费金融公司还是联合贷,都有杠杆的要求。
既要保证原有业务合规接续,又要继续增加业务,所以增资可以说是蚂蚁集团必然的规定动作。
现在,蚂蚁消金的当务之急是重新引进投资者,完成增资,满足万亿消费贷合规需求。
而相应的,整改进度的延迟,意味着蚂蚁集团上市时间的延迟。
之前蚂蚁集团以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的方式增资,为IPO铺路的意味已经很明显了。现在蚂蚁消金增资出现变数,无疑间接推迟了蚂蚁集团上市进程,毕竟要上市就必须要完成“整改”这个必答题。
信达退出,留出了60亿的资金缺口,引发了市场遐想。接下来,蚂蚁能找来谁“接盘”?
马云,柳传志这些都想成为类似俄罗斯的金融寡头
除了蚂耶虫这些编外的,都是亲儿子,整个外来户还不是面面俱到手到擒来!占山为王拦路打劫不要你命都是仁善的。
还是一样帮外国人赚中国人钱,蚂蚁集团50%,阿里巴巴持有40%蚂蚁集团,阿里巴巴最大股份日本软银和美国雅虎等等投资人,这样企业中国信达投资蚂蚁消费金融干啥用呢?
这是想把蚂蚁集团拆倒闭的节凑,美国的电信公司就是这样被美国政府拆得一蹶不振的,我们这是在重滔美国的覆辙。
坚决支持封杀什么蚂蚁之内的互联网金融!只有银行才能够做这些!不然迟早会出大问题的!
现在的花呗信用购,信用购优先使用而且额度大基本上用不到后面的花呗额度了,借呗也是银行提供资金借贷了。两个赚钱产品都没了,蚂蚁集团的价值还剩多少
鱼跃医疗也暂停了
60亿不是问题,等着投钱的都在排队,主要是投资人的背景,信达是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要找一家这样背景的公司不容易。
国资要控股才行
因为数字人民币出来了。。。。。。。。。
中国信达出问题了呗
众所周知,房地产行业已经到了或者临近天花板,就像曾经辉煌一时的彩电行业一样,将来每年能赚几百万、几千万元就很不容易了。假如你是恒大的许家印、世茂的许荣茂等,现在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先还掉几千上万亿元的债,再每年苦苦经营赚几百万、几千万元,那就意味着还掉的钱要上万年才能赚回来;二是有钱也不还债,暗中抽走几千亿元,然后逍遥快活。大家觉得许老板们会选择哪一种方案呢?
可能觉得给高了,再整整说不定六十块就能全拿下
高利贷公司为什么可以上市?
这么说来还是外资爽快啊
马云,前景不妙呀
最终接管。要什么钱
探底的
国字号的不想跟外国股份合伙搞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