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大暑,俗语“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2024年是何预兆?

读书文史 2024-07-16 18:48:15

文 | 读书君

7月22日,我们将迎来今年的大暑节气,这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时刻的到来。

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民间有不少的俗语、农谚说法,比如老祖宗说“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

那么,这句俗语有道理吗?究竟是何预兆呢?2024年又将是什么年景呢?一起来看看。

一、大暑节气:一年中最热的节点

大暑,夏天的终极Boss。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也是夏季的最后1个节气,大暑于每年公历7月22日至24日交节如约到来,标志着夏季进入了最为炎热的阶段。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大暑的解释是:“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这意味着大暑时节,北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达到一年中的高峰,气温也随之攀升至顶点。

大暑,不仅仅是热得跟火炉似的,它还特别喜欢拉着高湿度一起开派对,整出个“湿热交蒸”的独门气候。每到这个时候,大家只要是外出应该都能感觉到,自己好像进入了一个大蒸笼里,闷得慌,湿得透。

一如被扔进桑拿房里,浑身冒热气。

不过,有趣的是,这样的气候条件,也能孕育了自然界中独特的生命现象,如萤火虫孵化而出,成为夏夜的一道亮丽风景。在古代,古人将其赋予“烛宵”“耀夜”等美名。

可以说这不仅是对其美丽外形的赞美,更是对夏夜生活的一种诗意表达。生活在乡下的朋友,应该对此深有体会。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对这个如此炎热的夏季,仍怀有别样情愫的原因。

二、伏天:一年中最热的时段

与大暑紧密相关的,还有三伏天的概念。

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阶段,这是我国古代根据干支纪日法,推算出的最炎热的一段时间。

关于它们的确定方法,前面几篇文章中,读书君详细提过。

初伏始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中伏始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末伏则始于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由于庚日出现的时间不固定,所以呢,每年三伏天的具体日期也会有所变化。

但总体来说,三伏天大约出现在每年的7月中旬至8月中下旬之间。

三伏天的形成,与地球的大气层、太阳辐射以及地面辐射等因素密切相关。

夏至过后,虽然太阳直射点开始南移,但地表积累的热量仍在不断增加,加之空气湿度大,使得天气更加闷热难耐。

此外,副热带高压的加强,会使得晴朗少云的天气,更利于阳光照射,进一步加剧了高温。

而中伏作为三伏天的第二伏,它一般处在小暑与大暑之间,甚至有时会与大暑重叠,使得这段时间内的气温达到顶峰。

中伏的天数并不固定,有的年份为10天,有的年份则长达20天。

中伏是三伏天中最热的阶段,也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日子。此时,太阳辐射强烈,地表温度持续升高,加之空气湿度大,使得人体感觉更加闷热难耐。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不管是农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都受到严重影响。

三、俗语“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的解读

“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这句俗语,从字面意思上看,指的是如果大暑节气出现在中伏之前,那么当年的天气条件可能不利于农业生产,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从而引发“荒年”。

为何如此呢?

其实也不难理解。从气象学的角度来说,这主要是因为大暑中伏前的年份,往往意味着夏季的炎热天气提前到来且持续时间较长。

你可以想象一下,大暑本来就是一年中非常炎热的一个节气了,加上三伏天中,中伏也是最炎热的一个阶段。

这时,大暑如果在中伏之前出现,那么说明高温炎热天气提前到来。而后面又紧跟着中伏天气,那么无疑是热上加热。而按照传统三伏天的算法,假如中伏天长达20天的话,这无疑更是炙热上再多加一份热了。

这样的高温炎热天气,必定会导致土壤水分蒸发加快,严重的甚至引发旱情。这对农作物的生长来说,肯定是极为不利的。

尤其是处于生长中后期的作物,需要充足的水分来保证正常的孕穗结果,一旦干旱,农作物容易因缺水而减产甚至死亡。所以,就有了大暑中伏前的年份,进而引发荒年的说法。

四、那么,2024年又是什么预兆呢?

根据传统历法和天文计算,今年的大暑节气处在7月22日。而中伏时间,从7月25日开始,至8月13日结束。

如此看来,也就是说今年大暑节气在中伏之前(7月22日早于7月25日)。且今年的中伏时间为20天,意味着高温炎热天气更加漫长。

按照俗语“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的说法,这也就预示着今年可能面临荒年的风险。

然而,真的有道理吗?

很显然,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俗语只是一种经验判断,并不完全具有准确性。单凭这一俗语就断定今年的收成情况,多少有些草率和武断。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夏季气候的变化情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都可能对降雨量和气温产生重要影响,从而改变传统的天气规律。所以单纯靠一句俗语来预测,可靠性不太。

不过,可以理解的是,在过去,由于社会落后,生产条件差,老百姓几乎是靠天吃饭。一旦发生天灾,基本上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造成饥荒等。所以,有了“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的俗语总结,并不意外。

且,可以肯定的是,古人传承下来的俗语总结,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作为一个简单的预估和推测。我们可以在关注俗语的同时,可以将其与气象预报等现代科技相结合起来,从而使其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而服务。

另外,如今,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灌溉条件的改善,人们已经具备了更强的抗旱能力和应对极端天气的手段。所以退一步说,即便在大暑中伏天发生了干旱等极端气象现象,也不一定会引发荒年。所以,我们也不必要太过担忧和恐慌。

五、应对策略与建议

面对即将到来的大暑高温天气,我们可以提前做好准备。

比如气象部门应该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及时发布气象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

而对于农民朋友来说,应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确保灌溉用水的充足供应;可以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和抗旱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而对于个人而言,则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关注天气预报信息,合理安排出行和生活计划。

从而最大化减轻高温极端天气带来的影响。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1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