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出了一期有关日本GDP排名下滑,世界第三经济大国宝座让位给德国的内容,引用的是日本著名右翼媒体《日经新闻》的信源。起初我以为这事也就是一锤子买卖,出完了就拉倒了,结果没想到如此又弄出了个令人哭笑不得的下文。
这两天我在日经中文网的公众号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它的标题是这样的:《日本名义GDP跌出世界前三,增长率46年来首超中国》。顾名思义,这篇文章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日本的名义GDP输给了德国,跌出了世界前三;二是日本的GDP增长率超过了中国,这在过去46年来还是头一回。
它的第一部分就是我在之前出过的节目讲过的(日本GDP遭反超,反嘲德国经济有病,同病相怜,病夫何必嘲笑病夫?),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我今天之所以要出这期内容,主要就想和大家好好探讨一下它的第二部分,也就是“日本GDP增长率46年来首超中国”这个说法。
首先,开宗明义,按照日经中文在它们的文章里头提到的各项数据对比,“日本GDP增长率46年来首超中国”这个说法在它们的语境下算是成立的。也就是说去年日本的GDP增长率确实是比咱们的要高,但是日经在这里用春秋笔法玩了一个文字游戏——它们拿来和咱们比较的所谓GDP增长率,是名义GDP增长率。去年日本的名义GDP增幅是5.7%,比我们的4.6%要高出了1.1个百分点,所以日经才敢在他们的文章里头说,日本的(名义)GDP增长率在过去40多年来首次超过了我们。
所谓名义GDP增长率,简单来说,就是在统计GDP增长时把通货膨胀率也给算上。你如果不算通胀率的话,那就是实际GDP增长率。
通常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总是伴随着通货膨胀的。这就好比咱们在公司或单位上班,周边一片衣食住行的商贩都是做我们的买卖的,我们公司或单位的收益好了,工资上涨了,消费力上去了,最后必然会带动周边物价的上涨。
你比方说去年公司或单位的人均基础月薪涨了100,大家的手头稍微宽裕了些,比较舍得花钱了。人人都舍得花,最后抬高了周边的物价。你午饭常吃的猪脚饭原价20,现在涨到了25了,原本100块能吃5碗,现在就只能吃4碗了。你的收入确实是上去了,但是你的钱相对来说就没有那么值钱了。不统计物价涨幅的算法就是名义GDP增幅,而统计了物价涨幅的算法就是实际GDP增幅。
正儿八经勤俭过日子的同志和朋友都知道,我们在家里统计收支的时候往往是会把物价涨幅纳入进来的,很少有说只看收入涨了多少却完全不在意物价涨幅的。因为通胀是个很讨人厌的东西,这玩意稍微跑快一点,你的收入增幅就撵不上了。最典型同时也最极端的一个例子就是过去10多年我们的房价,这10多年很多出来参加工作的人收入多多少少应该都涨了,但即便如此,又有几个人敢说自己的收入增幅跑赢了房价的呢?
我在这里之所以要花这么长的篇幅和大家解释名义GDP增幅和实际GDP增幅之间的区别,就是为了方便向大家揭穿日媒在它们的小作文中玩弄的小把戏:我们都知道经济增长往往会伴随着通货膨胀,所以算上了通胀率的名义GDP增幅,通常而言,它就是要比不算上通胀率的实际GDP增幅更高的。虽然这种算法和我们的实际生活经验并不符合,但是它在统计学上是说得通的。所以很多人老吐槽统计学,与其说它是一门追求逻辑严谨的数学,倒不如说是一门方便你操弄数字的定义学。
那么问题来了,去年日本的名义GDP增幅是5.7%,我们的是4.6%,他们比我们的要高出1.1个百分点对吧?那么中日两国去年的实际GDP增幅,也就是挤出了通胀率的水分之后的数据又是多少呢?答案是1.9%和5.2%,日本的实际GDP增幅是1.9%,我们的是5.2%。
这组数字就很耐人寻味了。一方面,它说明了日经吹嘘的所谓日本GDP增长率超过中国的说法真的就是靠吹起来的,5.7%这个数字是用1.9%的实际GDP增长率+3.8%的通胀率硬堆出来的。换句话来说,去年日本的通胀率是日本实际GDP增长率的足足两倍,物价涨幅超过你实际收入涨幅的两倍,而且你的实际收入涨幅幅度还很小,这一来一去,换算下来你其实是亏的。日本在这块也就是占了纸面数据的光,得一下口头便宜而已。他们的脸确实是比我们的大了,但是却是靠自扇耳光扇肿的。
另一方面,我们去年的名义GDP增幅居然比实际GDP增幅还小,这就说明我们去年的通胀率其实是负的,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问题并不是通胀,而是通缩。大家的收入可能只是略有增长,但是因为物价不增反减,所以我们的实际购买力反倒还更强了。人家从名义GDP增幅换算到实际GDP增幅都是往外挤水分,到了我们这儿可好,不光水分没挤出来,体重反而还长了几公斤。
这个事该怎么看呢?我觉得有好也有坏。好的一面,这说明我们现阶段的经济增长很扎实,扎实到你都挤不出多余的水分来了;坏的一面,这说明大家现在普遍都不太敢花钱了,特别是相比之前来说。
人人都花钱会造成通胀,然后钱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值钱;人人都不花钱就会导致通缩,慢慢地钱就会变得越来越值钱。钱越来越值钱难道不是好事吗?对于个人来说是的,但是对于大环境而言就并非如此了。我们公司或单位给我们涨工资了,但是我们却把钱攥在手里不舍得拿出来花。我们不舍得花,公司或单位周边的商贩就没有生意可做,他们没生意做,就得通过拉低价格的方式来招揽顾客。
这种做法对那些做小本买卖的人来说其实是很伤的。万一他们把价格拉低了还是没人肯来消费,那最后就会导致倒闭潮。我们公司或单位周边的饭馆都因为没人消费而关门大吉了,我们最后就得被迫花更多的钱点外卖,又或者去更远的地方吃饭,最后换算下来,还不如之前在附近的馆子吃划算呢。
日本经济在过去“失落的30年”里所遭遇的主要困境就是通缩。因为经济不景气,日本人普遍变得越来越不愿意消费;因为日本人越来越不愿意消费,所以日本经济就一直起不来;因为日本经济一直起不来,所以日本人就更加不愿意消费。整一个日本经济最后就陷入恶性循环。
通缩的危害要远比通胀大得多,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最好的状态就是在保持温和通胀的情况下不断往前走。过去我们基本保持了这样的发展节奏,现在我们的经济遇到了一点麻烦,有陷入通缩的风险,要克服这个风险就得大家齐心协力。
我个人是很鼓励大家都积极消费的,尤其是那些高收入人群,但我也清楚现在很多同志和朋友确实不太敢花钱了,因为大环境不景气,所以大家都想多屯点粮食过冬。如何刺激消费而不是刺激消费者,这是一篇大文章,光靠我们老百姓肯定是不够的,上面也得持续发力。我们和日本还不一样,日本头上有个美国压着,很多策略他们就是想用也不敢用,我们并没有这样的顾虑,这个优势应该发挥好。
说到“刺激消费而不是刺激消费者”这个问题,还有一点我不吐不快,那就是媒体在这个问题上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在这块千万不要学日本,尤其是日经这种日本右翼媒体,为了在舆论场上占我们一点口头便宜,连最后那点体面都不要了。
《日本名义GDP跌出世界前三,增长率46年来首超中国》这个标题是《日经新闻》专供他们公众号的,这在他们的日经中文网上其实是单独的两个新闻,日本人大概是为了吸引流量和占我们一点舆论便宜,所以才把它们糅到了一起。这也就是发在我们的中文舆论场上过过嘴瘾、自欺欺人了,要是换做日本那边他们也这么玩,日经这么做那就是妥妥要被日本网民骂死的节奏。
什么叫做刺激消费者?这就叫刺激消费者。表扬谁、批评谁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让大家都有钱花,让大家都舍得花钱。为了那点流量把大家伙都给刺激出舆论应急综合症来了,真心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