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终有报,保姆纵火案的七年后,林生斌爱妻人设终究“塌房”了

霸苍笙客栈 2024-09-22 14:28:35

到头来只是一场骗局,枉我们如此善良的对待林生斌,所以说在网上还是要保持一颗怀疑的心,太单纯的人只会受骗。

原以为林生斌是唯一的受害者,没想到受害者却在不经意间变成了我们,林生斌的爱妻人设终是塌房了。

为什么说受害者是我们?林生斌爱妻人设怎么塌房的?

“爱妻人设”的建构

2017年6月22日,杭州市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保姆纵火案。当晚,住在杭州市江干区某小区的林生斌一家遭遇了无法想象的悲剧。

林生斌的妻子朱小贞和三个年幼的孩子(其中包括一对双胞胎)不幸在这场大火中丧生。经调查发现,这场火灾是由家中保姆莫焕晶蓄意纵火所致。

这起案件不仅夺走了四条无辜的生命,也给林生斌的人生蒙上了阴影。

作为一个失去妻儿的丈夫和父亲,林生斌的悲痛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

在这场悲剧发生后,林生斌以"老婆孩子在天堂"为名注册账号,并一直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发布悼念妻子和孩子的内容。

他深情的文字、痛苦的自白以及对逝去亲人的思念,赢得了众多网友的同情和支持。

林生斌的微博粉丝数量迅速增长,他俨然成为了一个失去挚爱的痛苦丈夫的代表。

失去至亲的痛苦无疑是真实的,但林生斌似乎很快意识到了这份悲痛所蕴含的巨大"流量价值"。

为了纪念妻儿,林生斌创立了名为"潼臻一生"的服装品牌。

这个品牌名字中的"潼"字来源于他双胞胎女儿的名字,"臻"则是对完美的追求。

通过这个品牌,林生斌不仅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也塑造了一个深情丈夫的形象。

在各种公开场合,林生斌始终保持着一个悲痛欲绝但坚强面对生活的形象。

他多次在采访中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描述他们曾经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这进一步强化了公众对他的同情和支持。

林生斌的"爱妻人设"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众多网友被他的深情所打动,纷纷在网上表达对他的同情和支持。

许多人认为林生斌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丈夫,他对妻子的爱情感人至深。

这种广泛的社会同情为林生斌后续的商业活动奠定了基础。

在公众的支持下,林生斌开始涉足慈善事业,他成立了"潼臻一生"同名的公益基金会。

并且多次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为弱势群体捐款捐物。

这些慈善行为进一步提升了他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使他成为了一个有爱心、有担当的公众人物。

随着知名度的提升,林生斌开始尝试直播带货。凭借着"痛失挚爱丈夫"的身份和大众的同情,他的直播间吸引了大量观众。

据报道,林生斌通过直播带货获得了巨额收入,这引发了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他利用悲剧牟利,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他重新开始生活的一种方式。

人设崩塌

林生斌精心构建的"爱妻人设"在2021年6月初开始出现裂痕,他突然宣布自己已再婚并喜得千金的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

这个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质疑。

许多人开始怀疑林生斌之前表现出的对亡妻的深情是否真实,也有人质疑他是否过于迅速地"走出了悲伤"。

紧接着,网上曝光了林生斌与新妻子的交往时间线。

据爆料,两人的关系可能早在火灾发生后不久就已经开始,与林生斌声称的2019年才相识的信息并不符合。

与此同时,林生斌的直播带货行为也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

一些人认为,他利用悲剧事件获取巨额利益的行为有悖道德。

曾经被视为"重新开始生活"的直播带货,现在被一些人解读为对逝去亲人记忆的不尊重。

随着这些事件的发酵,公众对林生斌的态度开始发生明显的转变。

人们开始怀疑林生斌对亡妻的感情是否如他所表现的那样深厚。曾经被视为真挚的悼念行为,现在被一些人解读为精心设计的"营销策略"。

林生斌的道德操守同样也受到了质疑,特别是当人们得知林生斌通过与物业的谈判获得了近亿元赔偿款时,对他的质疑声更是达到了顶峰。

有人指责他将亡妻亡子的照片摆放在小区门口以施压物业的行为是极其不道德的,这与他此前塑造的"深情"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从追捧到网暴

随着林生斌"人设"的崩塌,曾经的支持者迅速转变为激烈的批评者。

网络上充斥着对林生斌的谩骂和攻击,一些人甚至开始人肉搜索他的个人信息,对其进行骚扰。

这种极端的网络暴力行为,虽然源于人们对被欺骗的愤怒,但也暴露出网络舆论的非理性一面。

在林生斌的"爱妻人设"逐渐崩塌之际,自媒体人刘信达的一则视频引发了更大的风波。

刘信达在视频中质疑了林生斌在案发当天的出行记录,认为其中存在诸多疑点。

面对这些质疑,林生斌选择了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他以侵犯名誉权为由起诉了刘信达,要求其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在舆论风暴中,林生斌选择了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并且最终胜诉。

这一举动引发了人们对个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之间平衡的讨论。

但是林生斌的法律行动也被一些人解读为试图压制不同声音,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他的负面看法。

这凸显出在网络时代,个人维权与公众舆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一些网民在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对林生斌进行了严厉的道德批判和人身攻击。

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个人权益,也模糊了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

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媒体扮演了重要角色。早期,媒体大量报道林生斌的"深情"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他"人设"的塑造。而当质疑声出现后,一些媒体又迅速转向,开始挖掘林生斌的"黑料"。

这种前后矛盾的报道态度,引发了人们对媒体客观性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如何在吸引眼球和维护真相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摆在每个媒体人面前的难题。

林生斌事件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要理性看待网络上的各种"人设"。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人可以轻易地通过社交媒体塑造自己的形象,但这些形象往往是片面和被放大的。

作为网络用户,我们需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轻易被表面的"人设"所迷惑。对于网红、公众人物的言行,我们应该保持适度关注,但不应盲目崇拜或全盘接受。

信源

钱江晚报:2023-04-14 《“深情丈夫”人设崩塌 林生斌“潼臻一生”品牌关联公司已注销》

新华网:2018-02-09 《杭州“蓝色钱江”保姆放火案被告莫焕晶一审被判死刑》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