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营中什么级别的军官才被称为首长?退伍老兵:团级以上称首长

峻辉聊过去 2024-09-12 14:33:04

不同国家的军队,基层士兵互相之间的称呼大相径庭。

比如在欧美国家,经常会在影视剧看到,士兵对于上级,认识的往往会是“姓名+职务”,例如威廉上尉;对于不认识的上级,则常常称呼为“sir(长官、先生)”。

当然,在电视剧中,也常常会看到,国民党军队基层士兵称呼上级,总是会按照职务,以“团座”、“师座”、甚至是“总座”。

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而言,秉着“战友之间都是同志”的原则,不采用西方式的上下级称呼,而是一般称之为“首长”。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可是,“首长”毕竟是个宽泛的称呼,不能适用于所有军衔。

那么,在解放军内部,一般达到什么级别的军官才能称呼为首长呢?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军营也有着看不见的潜规则,退伍老兵在这方面是最有发言权的群体。

“首长”称呼的来源

“首”在中国古代特指脑袋,并有“首级”、“村首”一词,后衍生为“第一”。“长”,有多重含义,一说为年长者,一说为一个群体的领导者或者领头羊。

“首”,“长”含义相近,组成一个名词“首长”,就有双重强调的意思。

近代以来,尤其是“南昌起义”之后,中共选择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便效仿苏联,成立了红军。

为了便于称呼上级领导同志,“首长”一词就渐渐流传开来。具体谁是第一个率先使用“首长”的,已经无法考证。

但唯一可以知道的是,选择“首长”,而不用“长官”,就是区别于旧式军队的一项重要体现,代表着红军官兵一体,不论上下,更不论卑贱。

直到现在,解放军依旧沿袭了这条优良传统。

在解放军内务条令第四章《内部关系》第三十五条,白纸黑字明确写道:“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不论职位高低,在政治上一律平等,相互间是同志关系。”

因此,在解放军内部,要是遇见完全不熟悉的士兵或者上级,完全可以用“同志”称呼。

当然,出于礼节性的考虑,也可以称呼上级为“首长”。

第三十六条也对军人之间的关系有过描述:“军官、士兵依照行政职务和军衔,构成首长与部署,上级与下级或者同级关系。”

不过第三十六条只笼统描述了军官和士兵之间的关系,对于称呼没有具体的要求。于是在第五章《礼节》中,也作了一番解释性的描述。

比如第五十一条,就提到:军人之间通常称职务,或者姓氏+职务,或者职务+同志,比如王连长,或者连长同志。

另外,上级对下级,也有补充性的说明:“首长和上级对部属和下级以及同级间的称呼,可以姓名或者姓名+同志(李同志);下级对上级,可以称首长或者首长+同志;在公共场所和不知道对方职务时,可以称军衔+同志或者同志,比如(上校同志)。”

从内务条令,可以得出一个明显的结论:首长只适用于下级对上级的称呼,且一般多是礼节性的称呼,因而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

如果一个刚入伍的新兵蛋子,有幸见到师长,称呼首长肯定没有什么问题,关键在于职务的下限,总不能见到一个一级军士长也称呼首长吧,这样会拉低“首长”两字的含金量。

团级以上

一位网民叫“锻炼神经的奇葩”曾是一名解放军,根据他的说法,在新兵连军训期间,就有新兵问过连长这样一个问题:“连长,我搞不懂,首长这词应该对谁称呼?”

连长微微一笑,先说了句:“你小子很懂这一套啊。”

接着,连长又统一对全连士兵进行了答复:“我知道,大家怕进了军营,容易说错话,不知道见谁叫首长。其实一般在军营,只有见了团级以上军官才称呼为首长,副团级、团参谋长都不用称呼首长。”

这位“锻炼神经的奇葩”还说:“一开始不懂,认识的我们都称呼姓氏+职务,不认识的还是叫首长。后来一个部门的副处长就说我可不敢当‘首长’两字,叫我领导就行了。”

那为什么只有团级才能担当起“首长”呢?这主要是约定俗成的规定,也源于“团”这个特殊的作战单位。

第一,一个团,人数大概在1500-200人左右。

从团级开始,才真正成为一直相对独立的部队,才会被授予独立的番号,像营、连都属下分队。

也就是说团类似于一个总公司下独立运作的分公司,营、连是分公司下不同部门。团长则是分公司的法人,营长、连长都是代理人,只能服从法人的指令,不得违背。

在现行的编制中,团长在解放军一般的军衔都是上校。

不过军改以后,合成营也是一支独立部队,虽然营长的军衔没有变,一般还是中校,但也可以称之为“首长”。

具体到合成营的不同人,有的不在乎,称呼首长没什么问题,有的则比较低调,不会允许下属以“首长”称呼自己。

第二,团长基本都在师级以上单位工作,在团部往往看不见团长,团里的工作事务、日常训练,都有参谋长、政委负责。

从这个方面,也能凸显出团长的重要性。

当然,类比可得在师部基本看不到师级干部,在司令部看不到司令和军级干部,他们工作的地方往往都在上一级单位。

值得一提的是,军改以后,解放军废除了师团编制,改为了合成部队。在合成编制中,基本构成为班-排-连-营-旅-集团军。

合成旅下辖九个合成营,分为炮兵营、防空营、后勤保障营、作战支援营、侦察营、4个重装营。

这主要是由于现代战争趋向于小型化、信息化。

师级单位的人数构成太过于臃肿,不适合如今的战争形式。

由于高度的信息化,作战指令可以迅速的从高层传达到每一个士兵。

人民军队双首长制

在如今的解放军中,领导一层实行的仍旧是双首长制度。

客观来说,这并非解放军首创,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在苏联施行。

列宁在创建苏联红军时,考虑到当时军队中大多以旧军队人员为主,为了加强党对军队的控制和改造,保证红军的革命性质和革命方向,特意在军中设立了政治委员这一职务,形成当时世界上绝不仅有的双首长领导体制。

其中,政治委员作为共产党和苏维埃政权在军队中的代表,主要作用是对旧军队中的军事主管进行监督。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1924年,孙中山就曾将政委这一制度引入了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中,并设立了党代表一职。

在法律层面,《国民革命军党代表条例》也指出:“党代表在军队中为国民党之代表,具有监督军事指挥员和副署行政命令的权力”。

可惜的是,蒋介石发起了“四一二”,导致党代表制度在国民党的军队中名存实亡,以至于后来出现了“以军干政”、“军强党弱”的现象。

不过这一制度,在红军那里得到了保留。

1927年8月1日之后,起义军在各级普遍建立了党组织,比如军、师两级设立了党代表、团、营、连相继设立了政治指导员。

同时,还进行了规定,党代表也是所属部队的主管。

除了领导部队进行党的政治工作之外,还负有对所属各部队全面工作的领导责任。

其中,这个“全面”二字就可以细细斟酌一番。什么叫“全面”?

当然是包含一切,包括军事任务。

实际上,“全面”二字明确了党代表和军事指挥员一样,是所在部队的首长。

尤其是三湾改编以后,教员将党的支部建立在连级单位,营团建立了党委会,从根本上提升了党领导和掌握军队的能力。

在《古田会议》颁布的决议中,更是正式建立了政治委员制度,规定了“军事机关的一切命令,……政治委员需副署。”

至此,红军中党代表被政治委员所取代。

可以说,古田会议从实际上,确立了人民军队“军政双首长制”,从组织领导制度上,确保了党指挥枪的绝对原则。

下级士兵或者军官,领会首长意图非常重要,也是机关干部必须始终面对的基本课题。

正因如此,下级在和首长一起工作时,一要实事求是、切记故弄玄虚,不能因为某些因素的干扰而断章取义,歪曲、夸大、缩小首长的意图。

二要全面把握,切忌以偏概全。下级要坚持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理解首长的意图。如果仅从某一点、某一面去领会,必然在执行层面会搞出大乱子,起到相反的结果。

三要修正不缺,不要惟命是从,当一个没有思想的机器人。

首长也是活生生的人,也会在工作中犯错,不可能面面俱到,事无巨细。

故而,下级一定要多和首长交流,经常向首长反映情况,进行询问,对明显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正,使得首长的决定更加符合客观真理。

结语:

称呼是个大学问,解放军下级对上级称“首长”,更多的是尊敬,而非畏惧。

这背后体现的是解放军和西方式军队完全不同的建军理念,也显示出解放军官兵一体,努力克服阶级差异的建军思想。

参考资料

《人民军队双首长制历史发展浅析》 孔海峰 军事历史

《这才是正确的党内称呼方式》 共产党员网

《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 解放军报

0 阅读: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