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成都血管专家提示:这6类人千万不要“冻”!

杨明杰医生 2023-09-25 11:10:15

秋季是夏季和冬季的过渡,为了让身体从炎热适应寒冷,我们不能过于急迫地添加衣物。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秋季适当地让身体承受一下冷冻,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防御机制的作用,也能防治因穿衣过多引起的出汗生病。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过早穿上厚实的衣物,便没办法锻炼身体的抗寒能力,身体的抵抗力也没有得到较好的增加。故而,秋季要穿适合气温的衣服,适当秋冻让身体适应气温的下降。

秋冻什么时候比较好?

夏末秋初较为适合,初秋气温缓慢变凉,人体能够通过自我调节适应好环境;但如果是晚秋进行“秋冻”,非但无益于身体健康,还会由此引发呼吸道、心血管疾病。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可适当减少衣服进行“秋冻”;但气温降至15℃以下,就要穿上保暖的衣服了。

“秋冻”的原则是身体略微有凉意,但不感到寒冷或者不舒服!

“秋冻”适合哪些人?

秋冻只适合那些身体素质较好的人。

老人、小孩和体质虚弱的人尽量别尝试,要及时关注天气变化,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物。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南方秋天凉得晚,昼夜温差变化不会过于大,入冬后气温也不会过于寒冷,故而可以不用过早添加衣物。

这4个部位不能“冻”!

01头部

头部受冻会被冷气侵袭身体,造成偏头痛、等其他基础性病症。

02足部

脚是人体血管较远端,脚冷则导致全身都冷。肌体抵抗力会下降,疾病可能会“钻空子”来破坏人体健康。

03腹部

腹部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和疼痛,女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

04脖子

脖子受凉,向下容易引起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补供血。

哪些人不能进行“秋冻”?01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深秋季节的寒冷空气对患者的气道产生不良刺激,从而诱发气管、支气管或小气道的痉挛,使得这类疾病复发或加重。

02血管疾病患者

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经常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全身的血管收缩,使得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量减小,血液循环的外周阻力加大,血压升高。

静脉血管中的血液易处于高凝状态,且血管的脆性增加,易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从而引发静脉血栓。当血栓在深静脉堵塞后,会引起肢体肿胀和疼痛;若血栓从深静脉脱落,易造成肺栓塞,甚至会引发突发性死亡。

03慢性肠胃病患者

深秋节气、气温变化无常,胃肠道对寒冷刺激尤其敏感,不小心着凉,容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复发,严重者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

04关节性疾病患者

有颈椎病、腰椎病、膝关节炎、老寒腿等四肢关节疾病患者,本身关节内的血供就不充足,寒冷空气会使局部软组织血液循环代谢,反而加重疾病的症状。

尤其是夜间温度低时,症状加重情况明显,更要做好日常的保暖工作。

05体寒女性

阴虚体寒的女性,冬天容易手脚冰凉。这类人群在秋季要注意脚踝、腹部、腰部等部位的保暖,避免加重体寒。

06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常常并发血管和神经病变,易患糖尿病足,表现为手脚麻木、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可表现为坏疽。寒冷刺激不但会加重糖尿病,还可能加重微循环障碍,甚至诱发急性并发症。

尤其是血管疾病的患者,如患静脉曲张、脉管炎、下肢动脉硬化、老烂腿、糖尿病足等,更是不建议进行“秋冻”。

血管疾病患者,多发病于下肢足部。人体50%的神经、血管、血液都在双腿。小腿上还分布着60多个穴位,足三阳经、足三阴经这六条重要经络也从小腿经过,是人体重要的交通要道,维护着气血的上行和下行。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足是离心脏的远端供血部位,其血管容易受到寒冷而收缩,从而影响全身的血液循环,导致血液运行不畅,使原本的病情复发或加重,容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血管病患者,应如何应对寒冷?

1.适当保暖:

患者应多注意天气变化,适当添衣保暖,尤其是对下肢的保暖要及时。通常可以给脚穿上棉袜,尽量避免光脚走路,适当温水洗脚。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2.勤查四肢:

患者应当勤查四肢情况,关注四肢变化,如有没有皮疹、皮肤改变、肢体水肿、皮肤破溃、皲裂外伤等。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若发现问题,要及时到专业医院就诊。

3.保持皮肤湿润:

在秋季,避免皮肤干燥,可适当减低洗澡次数或缩短洗澡时间,洗澡或洗脚后涂抹适当保湿类物质,如甘油、护肤霜、润肤油等。若有皮肤干燥破裂、皲裂情况,要小心处理,避免出现溃疡和后续感染。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4.可适当进食滋阴润燥的食物:

秋气燥火,易伤津液,宜多吃芝麻、糯米、银耳、雪梨等滋润食物养胃调脾。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5.防止秋季忧郁:

感受到季节变化,情绪容易出现低沉消极。适当调理心情,多在室外走走,感受自然的更替,发现细微美好,忘却烦恼。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