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曾问岐伯:“其(气)升降何如?”
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意思是天地阴阳二气相互感应而交合,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阳气下降,阴气上升,则产生气交。气交而化生万物,气交而产生生命。
张隐庵日:“气交者,天地阴阳之气,上下出入之相交也,……人与万物生于天地气交之中,人气从之而生长壮老已”。
同样人体内也存在气交,人的身体状况,人的健康长寿,很大程度上是由气交决定的。
气交是万物的根本中医的“气交”是源于《易》、用于人而产生的医理。阴阳之间的互根、互生、互变等一切变化都可用“气交”一词概括,“气交”不仅涵盖了阴阳属性,还强调了阴阳相互交往、协调互动。
“气”不仅是万物始原,而且是万物存在的普通形式,世间万物皆由“气交”而化生,由气交而存在,人也是如此。人体的“气交”则是通过气机升降出入的形式来完成的——气机唯有升降出入,方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若升降失职,则阴阳失衡,无所谓生化,百病由生。
《易经》先天八卦中,泰卦的格局就是上坤下乾,为天地交泰之意。观此卦,上坤纯阴,下乾纯阳,而阳主升,阴主降,则天地、上下在阳升阴降中得以交通感应。代表通达吉亨,其关键就是天地、阴阳之气交。
故《医学求是》曰:“明乎脏腑阴阳升降之理,凡病皆得其要领。”诚可谓升降者,天地之体用,万物之橐龠,生命之体现,百病之渊蔽,辨证之准绳,论治之纲领,养生之枢机也。
一切疾病不外“气交变”人体脏腑之气在不停地升降运动着:如肾为坎水,心为离火。肾藏精,寓命火,坎阳蒸腾使肾水上升济心火,心火下降温煦肾水则精得神之养;坎阳升暖脾土则水谷运化不滞,坎阴涵养肝木则气血疏泄不郁等。又有脾主升胃主降,肝主升肺主降。人体之气血和畅,阴阳交泰,生生化化,品物咸章,无不依赖于脏腑升降运动的正常。
当脏腑气机的功能受到六淫、饮食、七情、劳倦等影响时,气机的升降出入就会发生障碍,使气机升降出入的功能倒置、太过或不及,从而影响脏腑气血的正常运行和经络沟通内外的各方面功能,致使机体处于疾病状态。
“气交”理论从人体病理、生理以及生存环境全面地勾画出生命系统的运行轨迹,是“天人合一”的具体体现。
张景岳认为中医病机概念中含有不同层次的内容,而“气交变”才是先圣心传“精妙所在,最为吃紧纲领”,然最易被忽视。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以药势之升降调节气机是治病的法门针对人体升降出入机能的紊乱,自然产生了旨在调节这种机能紊乱的药物升降浮沉学说。主要针对人体脏腑气机的升降浮沉出入异常而起的治疗调控作用,这种治疗调控作用是针对人体不同部位疾病治疗趋向论定的。
由于每味药的四气五味、生长环境、药用部位等的不同,在人体中都有各自的运动趋势,我们叫做“药势”,即升降浮沉的性质。我们可以通过药物固有的升降浮沉之性,使脏腑气机失常的运动得到调整,协助脏气阴阳升降,直接畅达人体气机。
药势共有四个方向:升,上升提举,指功用趋向于上;降,下达降逆,指作用趋向于下;浮,向外发散,指作用趋向于外;沉,向内收敛,指作用趋向于内。
如具有益气升阳的药物有人参、黄芪、柴胡、升麻等,这些具有向上作用趋势的药物能改善或者消除因脾的升清和升举功能障碍而出现的头晕、胃下垂、脱肛等向下趋向的病症。
具有向下、沉降作用趋势的药物,如大黄、芒硝能治疗因浊不下降引起的大便秘结不下等;牡蛎、石决明能潜肝抑阳,能治疗肝阳亢于上而引起的头痛头晕等;而白前、前胡能降气化痰,治疗因肺气上逆而引起的咳嗽。
张元素根据药物气味厚薄阴阳的特性并结合《内经》理论,在其著《医学启源》中详细论述了药物升降浮沉的作用,创立了“气味厚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药性要旨”、“引经报使”、“药用根梢法”等。
张子和和刘河间强调心肾水火相济理论,升肾水、降心火,临床上善用升浮涌吐和苦寒泻下之品以求“一吐之中,变态无穷;一下之中,神清气快”。
李东恒以脾胃升降为宗旨,强调补气升阳法,在其所创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升阳汤中善用黄芪、人参、升麻、柴胡等益气升阳之品,同时还认为药物之升降浮沉不仅是其本质特征,而且还受到其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朱丹溪强调“一升一降,无有偏性,是谓平人”,在其所创治六郁的越鞠丸:“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把气、血、痰、郁归于一气之升降,注重升中有降,降中有升。
对药势的把握体现制方之义用药如用兵,用之得当,无不应手起效,反之则遗患无穷。王冰就曾提出:“……故寒热温凉,升降多少,善为方者,意必精通”。
李时珍著《本草纲目》:“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吴瑭在三焦辨证中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味出下窍(属沉降),阳气出上窍(属升浮)”。“阳为气,阴为味。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成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如临床上常使用的补中益气汤能治疗脾虚无力升举清阳和升举脏腑而引起的脱肛、久泻久痢、崩漏等,具有补气升阳的作用,其中黄芪为主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能补脾之虚,助脾升清,并用升麻、柴胡协助黄芪升阳作用。
具体运用有:
针对病势趋向,调理气机升降逆病势选药:应用中药升降浮沉之趋势,升提下陷,沉降上逆亦为常法。顺病势选药:根据脏腑生理,如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升降有序,受纳运化水谷功能正常,则气血生化有源,故治疗脾胃病当以升清降浊药为主。 因势利导以祛邪外出因势利导是指顺着事物发展趋势加以引导,即顺应疾病本身所具有的自愈趋势,选用相应的药物加以引导以祛邪外出.如“热结旁流”所致腹泄,是因为热邪和粪便搏结于肠道、但没有完全堵塞肠道,粪水旁流而致泄水,此宜导下积滞以止泻而选用大黄、芒硝沉降之品以因势利导,达到热结除,腹泻愈。
升降浮沉并用为了适应复杂病机,更好地调节紊乱的脏腑功能,还可采用升降浮沉并用的用药方法。如治疗表邪未解,邪热壅肺,汗出而喘的表寒里热证,常用石膏清泄肺火,肃降肺气,配麻黄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二药相伍,一清一宣,升降并用,以成宣降肺气的配伍。
治心肾不交之虚烦不眠、腰冷便溏、上热下寒证,常用黄连清心降火安神,配肉桂补肾引火归源,以成交通心肾,水火既济的配伍。
舟楫载药用药物的升降之性为舟楫,载药直达病所,具有事半功倍之效。如桔梗之载药上行,有诸药之舟楫之称。所谓“诸药中有此一味,不能下沉”。清瘟败毒饮清热解毒凉血,其性沉降,用桔梗载甘寒之品上行以清咽润喉。
牛膝为引药下行之药,独活寄生汤用牛膝,运药直达下焦肝肾,强筋骨壮腰膝。又如槟榔“性如铁石沉重,能坠诸药至于下”。
美国的大财阀洛克菲勒说:“必须消灭中医,因为他廉价有效。”正所谓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下下士闻道力毁之,不毁不足以为道![得瑟]
什么乱七八糟的,懂个甚?周边的人信中医的越来越多了,简单鼻炎你让西医治治?中医几次就好了。
中医流传几千年的历史,西医才多久?你觉得西医好就去看西医呗,来中医底下干嘛?你家人求你来的吗?
有一次,着了凉风,窜稀,根本止不住,当时我一个二十多的小伙子,窜稀,拉裤子了,去卫生院打吊瓶,抗生素什么的,一点用都没有,晚上回家跟老妈说了,她给我背上拔了气罐,也不懂什么穴位什么的,就是满背拔,睡了一觉,第二天就神清气爽了,也不窜稀了,真是神了,从此成为中医的拥泵,中医一人一方对西医的是人就一方,绝对是降维打击
人体的奥妙不是解剖学能够解释的
实际上,西医因成果显著而备受青睐,而中医则更多地依赖广告营销。警惕:当你患上真正的疾病时,中医其实并不顶用!欢迎各类反驳,但请记住我的观点!中医痴迷者可能会回击称现今药材不纯,古人纯正且人均寿命40岁,太医等更是名噪一时,但最终的帝王平均寿命却只有35岁。对此我只能说,这只是一面之词罢了!很多自称中医的人总是宣称拥有神奇效果,然而真正需要治疗时却跑去西方医院。然后这些人再建议其他人寻求中医治疗,简直可笑至极!对于中医,我个人的经验是:重病缺乏效果,轻症难以分辨,养生多基于心理作用。
说一些患者听不懂。自己也不懂。然后骗钱。说的好像是那么回事。心是思考器官。肾是管硬不硬的。血管是管触觉的。黑芝麻是长黑头发的 。珍珠吃了眼睛亮了。
收藏起来,慢慢研究
中医博大精深
好深奥
天气,地气,人气
谁说的中医不预用,你可能一辈子都遇到的,是顶级天花板,马骗子
看不懂,只能自己体验
岐伯这段是借用天地,阴阳的道理讲述男女相交,阴阳相交[祈祷]
气交?交你妹,神神叨叨,不知所云。
效果不行搞迷信玄学了,养生健体用中医,重病急病用西医。
中医讲究是阴阳五行
天人合一[呲牙笑][呲牙笑]
😊
简单问题复杂化
谢谢您的指点
以为哪个大神发明的新招式呢[晕]
升降浮沉人体气运动很精妙
懂者自懂!不懂可喷!无须多言,噪则伤神,此气交乃伤和气。同好中医者气交则艺精。[笑着哭]
中医,西医和中药生意,西医生意是不一样的!
新冠肆虐之后,天天都在想,到底是医生把病治好,还是人的自愈力治好病!
继续忽悠[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