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命草诗评
原文训诫
文/陈亮
全村唯一的一棵桑树就在我家
每年夏天,结出很多紫黑的果实
然后被收药的人拿走
父亲从小就训诫我说
千万别吃,会毒死人——
我见过人是怎么毒死的
那是邻居小雪的娘
因为赶集把打酱油的钱被小偷偷了
被小雪的爹狠狠揍了一顿
就喝了墙角的农药
满地打滚,口苦白沫
嘴唇紫黑紫黑的
很像很像桑葚的颜色
我也因此成为我们村最听话和胆小的人
——因为那些训诫
我很晚才接受到桑葚的甜
那些甜,紫黑色,透着酸,让人颤栗
赏析今天分享的是首届中国十大农民诗人陈亮的诗《训诫》,读完全诗,五味杂陈,诗人最后感到颤栗,作为读者的我,也同样感到颤栗。这首诗反映了农村家庭存在的诸多问题,涉及到生计、教育、家暴、个人成长等各方面。每一个方面对诗人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深入骨髓的,会造成心理阴影的。诗歌不仅有视觉冲击,更有思想冲击力,或许这是许多人小时候生活的现实和写照。欺骗式教育,男尊女卑地位悬殊,家庭缺爱,人的性格缺陷以及愚昧无知等等,现在已经进步很多,但同样值得人们反思,有些现象有死灰复燃的迹象,不可不察,或许这就是诗人对我们的训诫。就着诗人反映的问题,我们具体来解读下这首诗。
先看第一节,诗人先引出桑树这个意象,而且还特意指明是全村唯一的一棵,树的价值瞬间被抬高,结出的桑葚被当作药材出售,成了家里的经济来源。而父亲为了避免被诗人吃掉,就训诫诗人,吃了会中毒死掉,这番话深深影响了诗人幼小的心灵。以至于再有机会吃到的时候,并不觉得是享受美味了。这或许是欺骗式教育埋下的雷。而因毒致死的话,使诗人回忆起真正因毒而亡的事件。结尾使用破折号,用意明显,起到延伸说明,指示下文的作用。
第二节,与第一衔接相当紧密。诗人亲眼目睹邻居小雪的娘被毒死的过程,主要因为家庭矛盾纠纷,冲动之下,走上死路,没有一方是赢家,这是何其不幸。诗人将事件过程描写得极为详尽,仿佛我们也亲身经历了一样,不仅有视觉冲击,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感觉到不适。这既真实又具体的白描,让诗歌有嚼劲。通过这一事件的描写,回想起我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同样有类似喝农药自尽的事件发生,这都是贫穷和教育落后惹的祸。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基本很少听到类似的事情了。任何状况的发生和消亡,都是一个过程,对社会来说,任重而道远。
第三节,延续了上一节对中毒症状的描写,“嘴唇紫黑紫黑的/很像很像桑葚的颜色”,诗人把嘴唇的紫黑和桑葚的紫黑作类比,将真实的中毒身亡和父亲口中的中毒身亡一下就联系起来了,诗歌的矛盾和张力就有了成因。因此,诗人将自己比作全村最听话和胆小的人,或许有夸张的成分,这是成人的视角,但是以当时诗人儿童的视角,结合事件来看,是相当有震慑力的。毕竟年少无知,许多教育都从父母口中得来,而父母更看重的是生计和效益,孩子教育往往被忽视,或者排在最末位。这也是造成人与人差距的根源。因此,诗人心中有了心锚,最终对个人成长、性格的塑造和心理健康都是负面影响。
最后一节,先用破折号起始,是对第一节那些训诫的回应,在诗歌结构上形成闭环。因此,诗人很晚才吃到桑葚,即便在诗人吃吃到桑葚的时候,“那些甜,紫黑色,透着酸,让人颤栗”,如同邻居小雪的娘中毒一般的吓人。或许诗人没有走出心理阴影,或者走出一半,这样的性格缺陷,是训诫的结果。写到这里,意义已然深刻起来,诗的意味也深长起来。
总的来看,这首诗的艺术特征是非常明显的。在修辞上,运用夸张、联想、类比、暗示,甚至讽刺,用事实深刻剖析了人性的缺点,而贫穷却是原罪。一个矛盾难免引发另一个矛盾,矛盾升级,叠加,终有一个矛盾成了压垮人的最后一根稻草,悲剧酿成。诗里不仅有邻居的悲剧,也有诗人的悲剧,也有千千万我们的悲剧。不可不察!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如果您有值得推荐的诗歌,欢迎留言告诉我,一同欣赏,共同进步。我是诗者格命草,欢迎关注,下期诗评见!
陈亮,1975年生,山东胶州人,现居北京。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诗探索·新诗选》主编。出版诗集、长诗多种。曾获第十二届华文青年诗人奖、首届李叔同诗歌奖、“中国十大农民诗人”称号、山东省政府第四届泰山文学奖等。参加诗刊社第三十届青春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