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江苏一油坊老板醉酒吹牛,意外暴露身份被枪决,他是谁?

又莲评历史故事 2024-11-11 08:58:43

1957年,江苏一油坊老板醉酒吹牛,意外暴露身份被枪决,他是谁?

1957年春天,盐城蔡尖乡的一家小饭馆里传出阵阵酒香。油坊老板蔡云旗与几个同乡推杯换盏,觥筹交错间,气氛渐渐热烈。谁也没想到,这场看似平常的酒局,却揭开了一段尘封十余年的血腥往事。当晚,已经醉意朦胧的蔡云旗,在酒精的作用下变得异常狂躁。他不但对不愿继续饮酒的同乡大发雷霆,更是在盛怒之下说出了一段惊人之语。这番醉话很快传到了公安机关,引发了一场跨越十余年、横跨数省的追查。究竟是什么样的秘密,让这个表面上安分守己的油坊老板如此害怕?他口中所说的"云南昆明杀过人"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为何一场普通的酒局,最终会导致一个逍遥法外多年的要犯落网?

一、特务蔡云旗的真实身份

蔡云旗,1918年生于江苏盐城,青年时期就读于盐城中学。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20岁的蔡云旗加入了国民党军队。起初,他被分配在江苏省保安团担任文书。1940年,因为表现积极,被派往重庆中央军校特训班学习。

在中央军校期间,蔡云旗逐渐展露出过人的谍报天赋。1941年毕业后,他被调入国民党军统特务机关。从此,蔡云旗开始了他的特务生涯。1942年,他以优异的表现被提拔为重庆市区特务组副组长,负责监视进步学生和民主人士的活动。

1943年,蔡云旗在一次特务行动中立功,被军统局长戴笠看中,调往云南昆明特务站任职。此时的昆明,是民主人士聚集的重要据点。蔡云旗到任后不久,就被任命为预备第二师谍报组上校组长。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内部反动势力加紧了对进步民主人士的迫害。蔡云旗此时已经成为了云南特务系统的重要骨干。他精通伪装,擅长跟踪,经常以商人、学者的身份打入进步团体内部。在他的活动记录中,有一份详细的《昆明民主人士活动日志》,记录了包括李公朴、闻一多在内的多位民主人士的日常行踪。

1946年初,云南警备司令部开始酝酿一场针对民主人士的大规模清剿行动。蔡云旗凭借其在特务系统的资历,被选为重要行动组的负责人之一。他开始组建专门的暗杀小组,招募了一批身手敏捷、枪法准确的特务。

这支暗杀小组成员来历不一,有的是军统特工,有的是地方警察,还有一些是社会上的亡命之徒。蔡云旗亲自对他们进行训练,教授跟踪、伪装和射击技巧。他们在昆明城内设立了多个秘密据点,专门用来监视目标人物的活动。

在准备暗杀行动期间,蔡云旗多次亲自带队实地勘察。他们研究了李公朴和闻一多的住所周边环境,掌握了两人的日常作息规律。为了确保行动万无一失,蔡云旗甚至在目标必经之路上安排了多名线人,随时汇报情况。这支由蔡云旗一手打造的暗杀小组,最终成为了1946年夏天两起震惊全国的暗杀案的主要执行者。

二、李公朴、闻一多遇害案的核心策划者

1946年6月中旬,云南警备司令部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会议由司令霍揆彰主持,蔡云旗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其中。会上,霍揆彰传达了上级指示,决定在昆明开展一次针对民主人士的"清剿行动"。李公朴和闻一多因在昆明发起的万人签名运动,被列为首要打击目标。

行动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全面监控,蔡云旗指派特务分成数个小组,24小时轮班盯梢两位教授的一举一动。他们详细记录了李公朴每天在西南联大授课的时间,闻一多在民盟办公室开会的规律,以及两人常去的饭馆、书店等地点。

第二阶段是选定实施地点。蔡云旗带领暗杀小组成员多次实地踩点,最终选定了两处适合下手的地方。一处是李公朴回家必经的昆华街路口,这里地形复杂,便于藏匿和撤退。另一处是闻一多经常光顾的文林街一家书店附近,那里巷道交错,容易实施伏击。

第三阶段是组织实施。蔡云旗将暗杀小组分为两队,每队配备三名枪手、两名望风手和一名接应人员。他们使用的是美制柯尔特手枪,这种枪支射程近、声音小,便于隐蔽行动。

7月11日下午,第一个暗杀计划开始实施。李公朴刚从西南联大下课,骑着自行车准备回家。当他经过昆华街路口时,早已埋伏多时的特务从暗处突然开枪。李公朴当场中弹倒地,行凶者迅速逃离现场。

李公朴遇害的消息震惊了整个昆明。闻一多立即站出来,在追悼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然而,他并不知道,第二个暗杀计划已经开始准备。

7月15日晚,闻一多参加完李公朴的追悼会后,准备返回家中。当他走到文林街转角处时,又一组特务按照既定计划实施了暗杀。闻一多同样不幸遇害,倒在了距离李公朴遇害地点不远的地方。

两起暗杀案完成后,蔡云旗立即组织人员销毁证据,将参与行动的特务分散安置。他随即向上级递交了一份代号为"肃清7号"的行动报告,详细记录了两起暗杀案的全过程。这份报告后来成为他自己罪行的铁证。

两位教授的遇害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大批学生和市民自发走上街头,要求惩凶。面对舆论压力,国民党当局表面上开展调查,实则暗中将蔡云旗等主要涉案人员转移,以此来掩盖真相。

三、逃亡路上的身份转换

1946年8月,昆明市民的抗议活动愈演愈烈,国民党当局为了平息事态,下令将蔡云旗秘密转移。他先是被安排到武汉,在那里暂时hiding了三个月。期间,他更换了三次假身份证件,分别以商人、教师和技术员的身份在武汉各区活动。

1947年初,随着全国形势的急剧变化,蔡云旗开始了向东部沿海地区的转移。他先是取道南京,在那里得到了一份新的身份证明,上面写着"江苏省工商业联合会会员"。有了这个身份,他开始筹划在家乡盐城重新站稳脚跟。

到达盐城后,蔡云旗选择了蔡尖乡作为落脚点。这里距离城区较远,居民多为农民,方便他隐藏身份。他用积蓄盘下了一座破旧的油坊,开始了油坊老板的生活。为了让身份更加可信,他还专门请教了当地有经验的油坊工人,学习了榨油的技术和行业知识。

1948年春天,蔡云旗的油坊开始正式营业。他刻意保持低调,每天按时开工,与邻里之间礼尚往来,俨然一副本分经营的商人模样。油坊的生意虽然不大,但因为产品质量可靠,逐渐在当地有了一定口碑。

然而,蔡云旗的处境并非一帆风顺。1949年4月,解放军渡江战役打响,他曾一度想要随国民党军队撤往台湾。但由于担心途中暴露身份,最终选择留了下来。新中国成立后,他主动参加了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将油坊改制为合作社的一部分。

1953年,一次意外的相遇让蔡云旗险些暴露。当时有一位来自昆明的地下党员到盐城办事,在街上偶然遇到了他。这位地下党员觉得蔡云旗面熟,但一时想不起在哪里见过。蔡云旗当即找借口离开,随后一个月都没有出现在油坊。

1955年,当地开展工商业者重新登记,蔡云旗又遇到了一次危机。登记处的工作人员对他的来历产生怀疑,要求他提供更详细的身份证明。蔡云旗连夜改动了自己的履历表,添加了一些虚假的经历,这才通过了审查。

为了进一步掩饰身份,蔡云旗开始积极参与当地的社会活动。他主动捐款支持乡村建设,参加群众性的政治学习,甚至还在合作社的墙报上发表文章,批评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这些表现让他在当地建立了良好的形象,也让人们更难把他与特务联系起来。

就这样,蔡云旗在不断的身份转换中度过了十多年。他从军统特务,变成了武汉的流动商贩,又成了盐城的油坊老板。这种看似完美的伪装,直到那场致命的酒局才被打破。

四、酒后吐真言暴露真实身份

1957年3月15日,蔡尖乡的春光明媚。这一天,蔡云旗的油坊迎来了几位老主顾。他们是附近村子的农民,经常来这里榨油。中午时分,几个人提议一起去镇上饮酒。蔡云旗本不愿同去,但架不住众人相邀,最终还是答应了。

他们选择了镇上最大的饭馆"永昌酒楼"。这家酒楼开在街口,生意兴隆,是当地农民聚会的常去之处。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几个人开始天南地北地闲聊。话题从农田收成,转到了地主改造,又说到了解放前后的变迁。

其中一位姓张的农民谈起自己年轻时在昆明求学的经历。他说起1946年昆明发生的那两起震惊全国的暗杀案,声情并茂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这番话引起了已经醉意醺醺的蔡云旗的注意。他开始频繁插话,纠正张姓农民叙述中的一些细节。

当张姓农民说到李公朴遇害地点时,蔡云旗突然激动地拍案而起,大声说道:"不是在那里!是在昆华街路口!"他甚至详细描述了现场的地形,包括附近的一家茶馆和一个报刊亭的具体位置。这些细节引起了在座人的疑惑,他们不明白一个普通的油坊老板为何对十多年前昆明的事如此清楚。

酒过半酣,蔡云旗越发口不择言。当有人问他是否去过昆明时,他竟然脱口而出:"我不但去过,还在那里杀过人!"这句话一出,整个酒桌顿时安静下来。但醉酒的蔡云旗似乎没有察觉到异常,继续喋喋不休地说着当年的事。

在场的还有一位姓王的青年,他是镇上供销社的会计。他注意到蔡云旗说话时的一些特殊用语,比如"布置"、"行动"、"撤离"等,这些词在当时的特务机关中十分常见。王会计将这些反常的细节牢牢记在心里。

第二天一早,王会计就向镇派出所报告了这件事。派出所立即向县公安局汇报,很快就开展了秘密调查。调查人员发现,蔡云旗的户籍资料中存在多处疑点。他声称1946年在南京经商,但却说不出具体的店铺地址。他自称从未去过云南,但却对昆明的地形如此熟悉。

更重要的是,调查人员在走访中发现,1953年那位来自昆明的地下党员已经确认,蔡云旗就是当年在军统特务机关见过的人。这些线索汇总到一起,已经基本可以确定蔡云旗的真实身份。

就在公安机关准备收网时,蔡云旗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他开始减少外出,油坊的生意也不再亲自打理。但这时已经为时已晚,他的一切举动都在公安部门的严密监视之下。

五、蔡云旗的最后结局

1957年4月3日凌晨,盐城县公安局派出一支由30名干警组成的抓捕队伍,对蔡云旗实施了抓捕行动。当干警破门而入时,蔡云旗正在收拾行李准备逃跑。经过搜查,在他的床下发现了一个铁皮箱,里面装有多份假证件和一些老照片,其中包括他在军统特务机关时期的工作证。

抓捕成功后,专案组立即展开审讯工作。起初,蔡云旗仍在狡辩,坚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商人。但当专案组出示了当年"肃清7号"行动的相关材料后,他终于承认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在随后的审讯中,蔡云旗交代了其参与谋划暗杀李公朴、闻一多的全过程。他详细描述了1946年6月中旬那次秘密会议的情况,包括会议地点、参会人员、讨论内容等。他还绘制了一张详细的作案路线图,标注了暗杀地点、藏匿位置和撤退路线。

专案组根据蔡云旗的交代,又找到了当年参与暗杀行动的其他涉案人员。其中包括三名枪手,他们分别隐藏在四川、湖南和江西等地。通过这些人的证词,案件的全貌逐渐清晰起来。

1957年6月,专案组完成了对蔡云旗案件的侦查工作。检方向法院提交了一份长达200多页的起诉书,详细列举了蔡云旗的犯罪事实。起诉书中不仅包括暗杀案的相关内容,还有他在逃亡期间使用假证件、欺骗政府等违法行为。

1957年7月15日,正好是闻一多遇害11周年的日子,盐城中级人民法院对蔡云旗案进行了公开审理。庭审持续了整整三天,法庭传唤了20多名证人,出示了大量的物证和书证。面对确凿的证据,蔡云旗在法庭上做出了完整的供述。

1957年8月1日,法院对蔡云旗案做出一审判决。判决书认定,蔡云旗身为军统特务,直接策划并参与了暗杀李公朴、闻一多的罪行,性质极其恶劣,后果特别严重。法院依法判处其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蔡云旗提出上诉,但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维持了一审判决。1957年9月10日,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蔡云旗在盐城刑场被执行死刑。就在行刑前,他写下了一份遗书,承认自己的罪行,并表示"死有余辜"。

蔡云旗的案件结束后,专案组又陆续破获了一批相关案件,抓获了多名涉案人员。这些案件的侦破和审判,为李公朴、闻一多遇害案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至此,这起震惊全国的特务暗杀案终于真相大白,历史正义得到了伸张。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