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大家族中,假如嫡长子去世了,长孙和次子谁地位更高?

认知历史录 2024-10-11 18:36:06

宫斗这个词汇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自从电视在我国普及之后,宫斗剧一直都是荧屏上的热门题材,数十年来可谓是经久不衰。看着各种“娘娘”之间斗来斗去,倒也算是别有一番风味。

但是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宫斗的主角从来都不仅仅只是女人,事实上男人之间的斗争要远比女人残酷的多...

而嫡长子继承制度,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斗争之中逐渐形成的。

嫡长子继承制的形成

在中华大地刚刚产生文明的时期,部落之中的继承人选事实上是由早期民主选举产生的,这一点就和欧洲古代的希腊城邦类似。

然而这种早期的民主制度事实上和封建制度相比并不具备什么优越性,主要原因则是因为随着部落或者从城邦的控制区逐渐扩大,能够“参与民主”的人也必然越来越多。

这个时候早期的民主制度就不再符合时宜了,对此欧洲的解决办法是控制“参与民主”的人数,也就是古罗马帝国公民和自由民的区别。

而古代中国的处理办法,则是走向早期封建制度,尧舜禹时代的禹就将自己的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这也开启了古代中国父死子继的时代。

但是夏商时代古中国还尚未完全走出母系社会的影响,简单来说就是夏商时期还是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这是因为相较于孙子,奶奶多半更加疼爱自己的儿子,而且兄终弟及更有助于保证其自己的权力。

理论上来说,叔叔去世后王位需要还给长侄,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往往是叔叔去世后传给自己的儿子。

从这里也能看得出来,这种兄终弟及的制度是不符合人性的,所以兄弟之间的内斗一直很严重。而在商代后期,父死子继的制度被逐渐确立了下来,西周则延续了这一制度,并且在此基础之上确立了嫡长子制度。

也就是说在早期封建时代,王的儿子在继承权上最大的对手其实是王的兄弟。

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实施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专制主义集权王朝,秦始皇则是中国第一位皇帝,可是就连他都不是嫡长子,他也没有将自己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嫡长子子婴,而是传位给了胡亥。

也有观点认为,秦始皇未能传位给子婴是因为赵高从中作梗,但是这也说明了皇位的继承并不是由皇帝一个人决定的,其中还有着复杂的政治斗争。

理论上而言,嫡长子去世之后,嫡长孙就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其理论上的地位也要高于其他的庶子。

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因为嫡长孙相较于自己的叔叔,年龄上的差距还是太大了。一个孩子和一个大人斗?又怎么可能斗得过呢?

在这个时候,嫡长孙能够依靠的往往就只有自己母亲也就是皇后的家族,因为皇后的家族和嫡长孙一定是利益共同体。

可是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外戚问题。依靠母系家族,就必然使其地位增加,权力扩大,之后便是越来越尾大不掉。

西汉和东汉都有着就非常严重的外戚问题,而导致外戚问题的核心原因之一就是废长立幼和嫡长孙年龄太小。

所以在两汉结束之后,魏晋时代的嫡长子继承的数量就开始逐渐的减少了,大约只有三分之一左右。

而在唐朝几乎没有嫡长子继承的情况,宋朝18位皇帝中也仅有3人是嫡长子继位。明朝大有恢复嫡长子继承制度的趋势,但是也只有五位皇帝是嫡出,至于清朝则是一个都没有,清朝是秘密建储制度。

嫡长子制度无法贯彻的原因

在早期的封建社会中,并不是君王一个人说了算的“家天下”,但是随着秦始皇确立了中央集权的皇帝制度之后,封建中国就从“家天下”成为了“君天下”,简单来说就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在“家天下”的时代,继承人是谁肯定需要有最高的合法性,嫡长子和嫡长孙大家都认同。

但是在“君天下”的时代,继承人到底是谁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皇帝的一念之间。皇帝喜欢哪位皇子或者喜欢哪位妃子,皇帝就有可能会立其为太子。也就是说次子和嫡长孙谁的地位更高,其实更多是取决于皇帝更喜欢谁。

而且嫡长子继承制度往往会带来更加可能的宫廷斗争,因为如果皇子们是公平竞争,他们可能更关注如何让自己在皇帝面前表现的更加贤能,但是定死了嫡长子继承,那么其他皇子想得更多的可能是如何弄死自己的哥哥和大侄子。

当时间来到清朝之后,皇帝为了避免家族内部的斗争,建立了秘密建储制度。也就是皇帝在世的时候对太子的人选不做公开,这也其他皇子也就不会将火力集中在太子的身上,能够最大程度的保护太子。

而且秘密建储制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随时更换太子的人选,反正太子本人也不知道自己是太子,这样如果某个太子表现的太差劲至少还能换。雍正,乾隆,道光和嘉庆均以此制度传位,还算是相对安稳,至于清朝的后几位皇帝干脆就没有子嗣。

所以说在中国封建时代的最后一段时间,至少在皇室中嫡出和庶出已经在继承权上达到了“公平竞争”了。不过在其他的大家族内,嫡出的地位一定还是高于庶出的。

参考资料:

《我国古代君主继承制度形成之研究 ———以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为中心》 何旺旺

《中国古代王位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胡伟

《简析中国古代的皇位嫡长子继承制》 史卉

《两立两废的嫡长子继承制》 柳宗书

4 阅读:7873
评论列表
  • 2024-10-16 20:38

    在我家族,一般是直接把嫡长子提一位来计算,就是同级最高,上级包尾。

  • 2024-10-21 21:06

    用王权之争来说明不了问题的,实际上大宗族都是长子嫡孙,因为这是要上祠堂族谱的,不是你一家人的事,而是全族人的事,除非你自己搬出去另立香火作为宗族分支,但实际上除了野心大的叔叔抢产走这条路外,一般就算再贪心的叔叔最多也就吃干抺净把个空壳还给侄子罢了

  • 2024-10-14 22:18

    嫡长子没了还有嫡长次子,嫡子没了才到庶出

    天天向上 回复:
    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嫡长子>嫡次子>嫡长孙>庶长子。隔过儿子传孙子很多都会形成大乱
    用户11xxx43 回复: 天天向上
    嫡长孙其实比嫡次子地位高,但嫡长孙往往年级太小所以实际上都是嫡次子接任。
  • 2024-10-15 15:22

    看到题目就想到了朱允炆和朱棣,虽然朱棣只是老四

    我的 回复:
    朱允炆庶出,嫡长孙夭折了
    陈春秋a 回复: 我的
    朱允炆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还不是太子妃。但是太子妃和太孙短寿。朱标立第二任太子妃,也就是朱允炆的母亲,严格说朱允炆也是嫡子。但不是长子。结果他大哥也短寿。朱重八百年之后皇位轮到了他。
  • 2024-10-16 11:47

    秦始皇长子不是嬴扶苏吗?

    zhangya080301 回复:
    秦始皇都没有皇后,哪来的嫡长子,都是嫡子
    用户30xxx51 回复:
    背景不行 儿子都长胡子了 他还不是个太子 再说了 哪有太子去戍边的
  • 2024-10-20 17:04

    嫡长孙虽然地位高,但只要还有儿子在,不管嫡出还是庶出,基本都是传给儿子!很少有人直接传给第三代,因为传给第三代很容易出事!毕竟辈分高的肯定会不服辈分低的,结果好一点是谈判分家,结果不好的第三代直接没了![得瑟]

    年近三十 回复:
    你以为传给次子不会出事?首先长子活着的时候,必然会存在一个以长子为核心的利益集团。如果长子挂了,你直接传位给次子,你觉得这个利益集团会甘心?然后,如果只有两个儿子还好,但是如果有多个儿子,也就是存在多个利益集团。以前嫡长子制度压着,大家都没啥想法,现在老二可以,老三老四为啥不行?所以只要长子一脉没有绝后,老二想上位就得先把后面几个弟弟打服气。反而是,顺位传给长孙阻力最小。代价就去有可能长孙成长起来之前,家底就被管家什么的偷偷摸摸搬空了。
  • 2024-10-20 17:41

    看情况!老祖宗也不是很古板的,嫡次子成年有能力就传给嫡次子,嫡长孙如果年纪太小或者能力差肯定不行!

  • 2024-10-23 15:38

    宗族看能力[笑着哭]有能力可以单飞[得瑟]我家那边的创业老祖宗就是嫡次子,单飞自己创祖,至今八百多年,中间也有外出创祖的,比如有金木水火土五兄弟[笑着哭]不过五支宗族,现存三支[笑着哭]

  • 2024-10-17 03:45

    首先小编看的哪里的地摊文学始皇帝有子婴这个儿子?第二宗法制底下嫡长子一脉就是大宗,嫡长孙地位高于所有叔叔

    四块半的妞何在 回复:
    子婴有一说是扶苏的长子,算嫡孙
    云卷云舒 回复: 四块半的妞何在
    不靠谱,毕竟胡亥把所有的兄弟姐妹都杀了,不可能留着扶苏的儿子,有种说法子婴是成峤的儿子
  • 2024-10-23 20:38

    分两种赤子,要看是嫡出的还是庶出的,如果是正妻所生次子低位比长孙高的多

  • 2024-10-23 18:54

    嫡长子,嫡孙,如果没有嫡孙就会兄终弟及,如果是勋贵家庭,如果没有了嫡子也没有孙子,就会过继,庶子如果要继承那是要皇帝点头的

  • 2024-10-15 19:56

    秦始皇是吕相国之子,秦始皇死前身强力健,未立太子,被赵高毒杀,把胡亥捧为帝

    用户10xxx75 回复:
    地摊文学看多了?多动脑子,看历史要结合环境,毕竟事情都是有逻辑的
    飞天 回复:
    你说你是路过广东的就好了,广东没有你这种文盲
  • 2024-10-13 10:40

    清朝怎么会没有,道光不是吗?

    洪飞 回复:
    理论上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是清朝唯一的嫡长子,毕竟他哥早夭无名
    ZACH 郑 回复:
    同治不是[笑着哭]因为母亲不是皇后
  • 2024-10-17 14:32

    问问朱棣

  • 2024-10-19 16:22

    这问题牵扯到一个很经典的争论:子承父业和兄终弟及哪个合法?

  • 2024-10-25 10:46

    朱允炆:[滑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