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连长被“降职”成排长,居然笑得合不拢嘴,这事怎么看都不太对劲。
1932年,红四方面军正在艰难的岁月里和敌人死磕,内部也在肃清“改组派”。就在这种风声鹤唳的气氛里,滕海清,一个刚刚升任连长的小干部,接到调令,要他去师部当排长。按说,这怎么也算个降职吧?但滕海清非但不急,反倒乐呵呵地跑去报到。为啥?后来一看他的新“部下”,答案就出来了——个个是营连级干部。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排长”名头虽低,实际却是“干部中的干部”
表面上看,滕海清是被降了职,但他去的通信队,可不是一般的单位。通信队一排,清一色的营连级干部;二排,都是未来准备晋升的班长骨干。换句话说,这个“排长”实际上是管着两个“加强连”的干部储备库,甚至可以说是“营长”级别的待遇。滕海清一到岗,发现自己手下都是“老资格”,这哪是降职?分明是去“镀金”了!再加上,当时红军内部正肃清“改组派”,滕海清能被调来通信队,说明组织对他的信任,这就等于给他打了个“政治安全”的标签。谁不乐?
2. 师长倪志亮的独特“用人艺术”
滕海清的调任,也和倪志亮这个师长的风格脱不开关系。倪志亮是个有意思的领导,既严格又有点“军阀气”。他看人下菜碟,谁能打仗、谁思路活络,他一眼就能看出来。滕海清之前和他“偶遇”时,牵着两匹缴获的战马,脑子一转就说“是给师长和政委牵的”,这份机灵劲儿让倪志亮记住了他。再加上滕海清作战勇敢、表现突出,倪志亮把他调到通信队,既是给这个年轻干部加压,也是给他开了条升职的路。要知道,通信队可不简单,滕海清在这儿带的兵,后来不少都成为了红军的骨干力量。
3. 滕海清的“豁达性格”救了自己
滕海清身上有个特别的优点:不纠结。他本可以觉得自己是被冷处理了,因为“连长降排长”怎么看都像是个贬职。但滕海清不这样想,他反而觉得,只要还能为革命干活,就比啥都强。他的这种乐观和踏实,恰恰救了他。在红军内部政治斗争异常激烈的1930年代,很多干部因为“多想”而陷入泥潭,甚至被肃清。而滕海清的简单、直接,成了他最大的生存优势。再加上他对革命的忠诚和实干的作风,后来他不仅“升职”回归,还一步步成长为解放军的高级将领。
滕海清这桩“连降排”的经历,表面看是个“乌龙”,实则是红军用人策略和个人性格的双重博弈。红军需要像滕海清这样踏实、能干,又不折腾的干部;而滕海清本人也用豁达和努力,证明了他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上的“降职”未必真是降职,关键还得看这人有没有用对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