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自救能有效降低洪涝、地震威胁度
本报记者 董超自然灾害一直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挑战之一。据应急管理部发布的5月份全国自然灾害情况显示,5月份我国自然灾害以风雹、地震及洪涝灾害为主,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总计148.7亿元。这仅仅是一个月的数据。而7~8月份,我国河南省的多个城市和甘肃省阿克塞县又相继发生了洪涝与地震灾害,自然灾害带来的相应损失也在增加。
8月30日,在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保健时报社、科创中国、科技工作者之家协办的“2021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科普云讲堂”中,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研究员、原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主任贾群林,北京市顺义区消防救援支队马坡消防救援站站长李培寿就遇到洪涝与地震时,如何避险和自救向公众进行了科普。
(中为贾群林,右为李培寿)
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
对于洪涝灾害,公众一般会认为不就是常说的发大水嘛!“其实,水灾分为‘洪’和‘涝’两种。”李培寿解释说,“洪”指大雨、暴雨等短时或持续强降雨,以及水库溃坝,堰塞湖决堤等事故引发的洪水暴发、河水泛滥、毁坏环境及各类设施等,一般在山区洪灾比较常见。“涝”主要指洪水聚集、强降雨造成地势平坦或低洼处大量积水成灾,且因种种原因无法及时排出积水而造成的灾害,一般多发生在平原地区或地势较为平坦的城市。
在我国,由于季节性、区域性等原因,洪涝灾害几乎每年都有发生。因其短时洪水冲击力强,导致救援难度增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往往也较为严重。“不要认为老幼病残等人群所受洪水威胁大,即便是身体健壮,游泳能力强的人,面对洪水的冲击也无能为力。”李培寿说,按照事故常见的区域看,城市的低洼处和其他地势比较低的地方,以及河道下游最容易受洪涝威胁。
除了洪涝灾害之外,地震也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8月26日,甘肃省阿克塞县就发生了5.5级地震,庆幸的是,震中位于无人区,周边人口稀少,大大减少了人员的伤亡。其实,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
“当地球内部岩层之间发生碰撞或挤压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岩层会产生错动,出现反弹,此时就产生巨大的能量和震动,这种波从震源传到地表就形成了地震。”作为地震应急救援专家,贾群林解释了地震发生的原因。他表示,由于地震具有突发性、毁灭性等特点,地震预报仍是世界性的难题,发生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会更大。另外,地震发生后,恢复重建的难度也比较大。
虽然我们目前几乎无法做出准确的地震预报,但我们可以通过地震预警来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贾群林表示,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预警虽有“预”字,实际上仍然是地震发生后发出的警报。利用电磁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告知人们采取应急措施,以减少人员伤亡。
强降雨天气,要避免低洼处行动
那么,面对洪涝、地震等灾害发生时,我们该如何避险和自救呢?李培寿在谈洪涝避险时指出,强降雨来临前,气象部门会发布预警信息,公众在接收到信息后一定要引起重视,并做好应对措施和准备。我们在以往的救援中发现,很多人员伤亡都是因为对天气预警不够重视,存有侥幸心理,且自防自救能力和常识欠缺导致的。他强调,强降雨发生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在低洼处滞留,如地下商场、地下超市、地下停车场、下行隧道等。尤其是驾驶车辆行驶到低洼处时,若误判了积水的深度,容易导致车辆熄火,此时若存在侥幸心理,不采取自救的话,水位急剧上涨,淹没车辆,车内人员安全将受到极大威胁。
“应该选择在水位不是很高的时候,果断离开车辆,撤离至安全的地方。”李培寿说,如果车辆涉水,自救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相对容易逃生的阶段,此时如果车辆不能发动,但车辆涉水不是很深,水位大至在车辆的轮胎上缘以下位置时,这时是逃生的最佳时机,如果第一时间能够将车门打开,及时离开涉水区域,人员很容易逃生。第二阶段,车辆涉水较深,水位已达反光镜左右位置,此时受外界水压影响,打开车门比较困难,但如果力量运用合理也可以将车门打开,前提是不能猛烈撞击车门,效果不好,要背对车门,用后背将车门缓慢顶开,让车外的积水慢慢流进车内,人员迅速离开车辆,并迅速淌水撤离至安全区域。第三阶段,车辆被水瞬间淹没,或车辆落水,此时的逃生机会已经不多,但依然可以通过天窗或后备箱等位置逃生。另外,李培寿还建议在车内配备安全锤,遇到险情时,如果开不了车窗和车门的情况下,可以用安全锤敲击玻璃,破窗逃生。另外在涉水区域,对于涉水人员务必注意触电、高空坠落物、下水管道等危险因素,确保自身及他人安全。
对于人员被困高地、山坡、楼顶等形成“孤岛”时,李培寿强调,如果洪水没有继续上涨或上涨速度较为缓慢,那么一定要想方设法保持身体稳定,时刻观察周围情况,等待救援。
发生地震后是躲是跑,需待机而动
而遇到地震时,该怎么办?有人说应该跑得越快越好,有人说应该原地不动躲起来,众说纷纭。那么,到底怎么做呢?其实,在应急避险中,跑有跑的道理,躲有躲的说法。在贾群林看来,地震发生时能跑则跑,但更多的机会可能需要躲。“如果当时就在一楼、就在门口,完全可以跑出去。但跑出去后若空间很狭窄,依然还会遇到危险。”贾群林指出,还应以躲为主,然后待机而动,感觉安全了再有序的撤离,这是一个比较理智的选择。
至于躲在哪比较安全,贾群林强调,肯定是空间小的地方比较好,比如家中的卫生间,但前提是必须有承重结构才可以。如果在公共场所,比如多层办公楼,建议往楼上跑,即使会有局部的坍塌,也是压在了表层,从而获救的几率则大得多。如果在学校,老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相当重要,能有序组织孩子们安全撤离是非常关键的。
如果在地震中被困,贾群林指出,首先要保护好现有的空间,尽量不要轻易地去拓展空间,最大的可能性是把压在身上的一些砖头瓦块清理一下,给自己能够放到一个稍微舒适一点的环境来保存体力,这点很重要。其次就是要坚定信心,搜集一下周边有没有水或食品,为延续生命提供机会。第三可尝试用砖头瓦块向外界发出一些信号,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
专家介绍:
贾群林,中国地震局应急救援专家组和预案管理专家组成员,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消防灭火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同济大学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兼职教授。出版专著、教材、训练大纲10多部。先后获得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地震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李培寿,三级指挥长消防救援衔,指挥参与一线作战18年,常年接受和组织进行高空绳索、水域、地下有限空间、建筑物废墟埋压、危化品处置等专业训练和培训。首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先后多次荣立“集体三等功”和个人三等功。带领消防指战员实打实战,被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评为全国“先进消防救援站”,个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消防救援站指挥员”称号。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 董超 万涛 值班主任 || 范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