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 宋.陆游
菖蒲古上药,结根已千年。
闻之安期生,采服可以仙。斯人非世人,两耳长垂肩。松下语未终,竦身上青天。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因菖蒲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旧俗称农历五月为蒲月,端午悬菖蒲于门,亦称蒲节。
菖蒲者百草之先生者,因长于泉流水石间,故名石菖蒲。石菖蒲四季常青,不资寸土,不假日色,潇洒清雅,甘于淡泊,与碧水白石为伴,故其与兰、菊、水仙并誉为“花中四雅”。
中医中药石菖蒲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浙江、江苏。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本品气芳香,味苦、微辛。以条粗、切面类白色、无须根、香气浓者佳。鲜用或生用。
石菖蒲性味辛、苦,温。归心、胃经。具有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化湿和胃。
注意:凡阴虚阳亢,心劳神耗,烦躁汗多及滑精者慎用。
《神农本草经》:“菖蒲,味辛,温。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一名昌阳。生池泽。”
《本草经解》菖蒲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
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痹则气血俱闭;菖蒲入肝,肝藏血,入肺,肺主气,气温能行,味辛能润,所以主之也。辛润肺,肺润则气降,而咳逆上气自平。辛温为阳,阳主开发,故开心窍。辛润肺,肺主气,温和肝,肝藏血,血气和调,五脏俱补矣。通九窍者,辛温开发也,辛温为阳,阳气出上窍,故明耳目。肺主音声。味辛润肺,故出音声,主耳聋,即明耳目之功也。治痈疮者,辛能散结也。肠胃属手足阳明经,辛温为阳,阳充则肠胃温也。膀胱寒,则小便不禁;菖蒲辛温,温肺,肺乃膀胱之上源,故止小便利也。
久服轻身,肝条畅也;不忘不迷惑,阳气充而神明也;延年,阳盛则多寿也;益心智、高志,辛温为阳,阳主高明也;不老,温能活血,血充面华也。
制方:菖蒲同熟地、黄柏,丸,治肾虚耳聋。
同白术、苍术、木瓜、苡仁、石斛、萆薢、黄柏,治湿痿及湿疮。
同人参、麦冬、枣仁、茯神、远志、生地,治心虚气郁。
专为水,搽湿疮。
《神农本草经读》菖蒲性用略同远志,但彼苦而此辛,且生于水石之中,受太阳寒水之气。其味辛合于肺金而主表,其气温合于心包络之经,通于君火而主神。其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者,从肺驱邪以解表也。开心窍至末句,皆言补心之效,其功同于远志。声音不出,此能宁之。心火下济而光明,故能温肠胃而止小便利也。但菖蒲禀水精之气,外通九窍,内濡五脏,其性自下以行于上,与远志自上以行于下者有别。
现代药理石菖蒲挥发油、水煎剂有镇静、抗惊厥及抗抑郁作用,有神经细胞保护、益智健脑作用并提取物有改善学习记忆的作用。挥发油可有效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GLU、ASP、GABA含量的异常升高。β-细辛醚能增强大鼠脑皮质神经细胞的表达,而抑制大鼠神经细胞的凋亡。能显著抑制气管痉挛性收缩,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石菖蒲具有调节胃肠运动,促进胆汁分泌,助消化的作用。α-细辛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大肠埃希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挥发油能增强正常和免疫抑制细胞的免疫功能,并有促进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此外,尚有一定的改善血液流变性、抗血栓和抗心肌缺血损伤等作用。
九节菖蒲古代本草文献称石菖蒲以“一寸九节者良”,故石菖蒲亦称九节菖蒲。但现代商品药材所用之九节菖蒲为毛茛科植物阿尔泰银莲花的根茎,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南等地。5~6月叶枯倒苗前采挖,除去泥沙,晒干后搓去须根,簸去杂质,洗净,干燥,生用。其性味辛,温;归心、肝、脾经。功能化痰开窍,安神,宣湿醒脾,解毒。适用于热病神昏,癫痫,气闭耳聋,多梦健忘,胸闷腹胀,食欲不振,风湿痹痛,痈疽,疥癣。煎服,1.5~6g;或入丸、散,或鲜品捣汁服。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阴虚阳亢,烦躁汗多,滑精者慎服。实验研究表明,现代商品药材所用之九节菖蒲有一定毒性,故临床使用时二者不可混淆。
时间: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