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孵化90多家Biotech、十亿级并购,维亚模式的核心是什么?|遇见戴晗

研发可 2024-10-14 17:04:44

//

• “投早投小”,在前沿疗法还没成为热门的时候就开始布局;

• 更偏长期型,没有特别界定明确的投资期和退出期限;

• 格外注重科研成果转化;

• Biotech高估值可能为将来的融资造成壁垒和障碍;

• 新形势对创始人的适应性有新的要求。

维亚生物创新中心(Viva BioInnovator,以下简称“VBI”)自2017年创立以来,投资孵化了来自全球的90多家创新药企业,中国公司20逾家。最近,又一家VBI孵化的公司——聚焦难成药磷酸酶的Nerio,被勃林格殷格翰以最高13亿美金收购。事实上,过去几年,维亚被投企业已成功地和Pharma、Biotech合作伙伴达成多起并购和BD交易,如:去年7月,脂肪酸链siRNA递送的DTx Pharma创立仅四年,就以首付5亿美金、最高10亿美金的总额与诺华达成收购协议;聚焦人工智能抗体发现的Totient被Absci并购;聚焦多肽偶联核药的Focus-X被辐联并购,等等。

据维亚生物首席创新官兼VBI负责人戴晗博士介绍,目前所投公司共计有200多条管线在持续推进,近40条管线最终进入了临床的不同阶段,部分早期孵化企业的研发项目顺利推进到了3期临床。

还没热门之前开始布局

研发客:VBI投资孵化的兴趣点和和创新投资模式是什么?

戴晗:在生物医药领域,VBI主要关注和寻找来自全球的、创新性较强、竞争壁垒较高的临床前管线或平台进行投资孵化,对于技术类型或治疗领域没有特别具体的限制。投资阶段聚焦在种子轮到A轮。总结起来就是“投早投小”,对于如siRNA、核药、XDC等前沿疗法,我们在其还没成为热门领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布局了。维亚生物本身作为一家CRO公司,不同于一般药企的风险投资(CVC)是出于扩充自身管线的考虑,我们主要通过业务协同为这些早期项目赋能,再以BD或收并购等方式退出,寻求财务回报。

戴晗

所以我们的投资模式除了现金投资,还有服务换股权(EFS)模式。EFS指维亚通过向被投公司提供孵化和CRO服务,按一定价格折算成等值的投资金额,获得被投公司股权。该模式的优势一方面是可以减轻早期创业公司的现金流压力,同时维亚可以分享经验和资源,深度参与和支持被投公司的发展,实现双赢。对于某家公司实际选择何种投资方式,要看我们的相关研发能力是否和被投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匹配,在前期双方接触过程中我们的EFS部门就会和被投企业的研发团队进行深入交流。在投资周期上也和一般的投资机构不同,我们更偏长期型,没有特别界定明确的投资期和退出期限,我们有耐心去长期陪伴企业成长。研发客:VBI通过哪些渠道找到项目?

戴晗:首先是通过VBI同事和客户的个人关系网,去联系一些工业界出来创业的高管或科学家,帮助他们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和架构公司。由于VBI专注于提早布局早期管线或平台,所以格外注重科研成果转化。我们会和中国、美国和欧洲的许多高校、研究所的技术转移办公室去做很多互动,从源头接触这些创新科研成果,帮助他们做评估和转化。还有就是与外部的孵化器、加速器和投资机构长期的互动与合作。例如,VBI也是强生创新孵化器(JLABS)投资中心的成员,同他们合作一方面是为了建立资源网络,可以相互推荐项目,另外也是为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投资孵化项目。VBI专注于早期投资,退出后希望交好接力棒,让好的项目可以继续得到支持。研发客:VBI具体能为被投公司带来哪些帮助和支持?

戴晗:创新项目进入VBI孵化体系后,可以获得软硬件多重服务。硬件方面包括仪器实验设备、物理空间,软件包括VBI技术服务团队。早期研发阶段的创新企业规模小,VBI通过EFS模式会实际负责很多管线的研发,用我们的经验加速管线推进。同时,VBI通过自身产业资源优势,结合内外部资源来支持创新项目和企业。VBI在孵化投资中与企业充分合作交流,例如通过推出高峰会、Demo Day等系列活动,帮助其完成进一步的融资对接、和跨国公司合作、谈判交易、高管招募等事项。

怎样的估值有利于发展

研发客:您如何看待目前生物医药行业充满挑战的生存环境?Biotech该如何应对?

戴晗:任何行业的兴起和发展可能都会经历从资源大量涌入到逐渐回归理性的周期变化。过去几年,国内二级市场、IPO的变化、外资撤离等因素的确造成生物医药企业的投融资变得相对困难,但从好的一面来看,这有利于社会资源和行业资源的再分配和重组。过程虽然比较痛苦,但长期来看有利于产业的良性发展。泡沫粉碎后的优胜劣汰,也让我们看到曾经涌入医药行业的大量资源造就了一批具有实力的本土公司,从研发端到临床端的能力非常国际化,很多产品是可以走上国际舞台进行PK的。不同的是,以前大家可能更倾向于自己研发,希望做成上市公司,如今环境相对艰难,大家愿意开放心态去探索和尝试多元化的合作交易模式。如前不久业内讨论较多的NewCo模式,企业通过“造船出海”来借力海外的资金。我了解到,国内的一些基金也开始考虑用同样的方式找到好的标的组成公司去海外孵化,未来这样的案例可能会越来越多。其实包括大药厂在内,任何一家公司的资源和能力边界都是有限的,通过BD或收并购的方式可以将管线国际化,通过外部合作也可以更好的加速和赋能项目的推进,同时带来一定的现金流。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开源节流精简管线后可以更聚焦自己最擅长的事。最终不论是以何种方式,产品如果能够成功都可以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研发客:医药行业大额交易频发,是否存在估值和实际价值不对等的情况?

戴晗:Biotech公司的估值很多时候是理论型和经验型相结合的结果。比如大家会从管线的价值,未来潜在的市场营收去做NPV或DCF的推算,但推算结果的准确度往往比较低。对于公司,除了管线,还要从平台、创始团队等其他维度来评价。同一公司在不同时期的估值也可能不同,比如前几年的ADC和最近的GLP-1,在风口上的公司会有一定程度的溢价。很多时候公司的估值会在当时的阶段去和一些同类公司对标。在实际的投资谈判中,主观的因素则更大,当时的供求关系会影响谈判结果,如壁垒比较高的核药,因为相对稀缺容易产生溢价。处于风口上或稀缺的公司,溢价在所难免。价值和价格一定程度上会有偏离是正常的,但过分偏离肯定不是特别健康的情况。有经验的、理性的投资人会觉得高估值有时未必是好事,可能为将来的融资造成壁垒和障碍。

对创始人提出新要求

仅2021年一年间,VBI就评估了979个项目,最终投了27个,筛选率约为3%。与众多创业公司深度互动后戴晗发现,Biotech能够穿越行业低迷期需要一些特殊的能力。研发客:可以持续生存并发展良好的Biotech公司有哪些特点?

戴晗:医药企业的价值本源还是其管线是否具有差异化的优势。此外,团队非常关键,再好的管线都需要人的运作,以保证顺利、快速高效将其往前推进。评估团队要看其过往经验和现在要做的事是否匹配,互补性和执行力如何。有时特别资深的行业高管去到一个陌生的领域,未必好过一个不如其资深但相关经验更丰富的人。创始人本身的开放性和灵活度也很重要。具有这样特点的创始人可以兼容并包,把优秀的人才和行业资源凝聚在身边,并充分调动起来。外资的撤退使得很多国内公司要去考虑通过与政府招商项目或政府引导的产业基金互动来拿到资金,这对创始人的适应性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外资的沟通偏市场型,他们更重视直接的财务回报。与政府沟通需关注其引导和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的需求,会涉及一些地方性的要求,比如总部搬迁到当地、在当地建设厂房等。其财务要求不太容忍高风险,但对财务回报的要求相对较小。所以创始人能否找到匹配公司发展诉求,既在战略上协同,又能在资源互补的投资方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编辑 | 姚嘉yao.jia@PharmaDJ.com 总第2221期访问研发客网站,深度报道和每日新闻抢鲜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