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齐沙漠——黄河南岸,中国第七大沙漠,即将消失

用晦而明 2024-09-09 10:26:22
什么是库布齐沙漠?

库布齐沙漠,是个神奇的地方。它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位于河套平原黄河“几”字弯里的黄河南岸,也被有些人称为河套沙漠。往北就是阴山西段的狼山地区了。“库布其”这个名字,其实是蒙古语,意思是弓上的弦,它就像一根挂在黄河上的弦。

这片沙漠离北京其实不算远,就在鄂尔多斯高原脊线的北部,横跨了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市的杭锦旗、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的部分地区。它的长度达到了惊人的400公里,宽度也有50公里,总面积大约有1.39万平方公里。其中,流动沙丘占据了大约61%的面积,沙丘的高度从10米到60米不等,就像一条巨大的黄龙横卧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北部。

库布齐沙漠的形态主要以沙丘链和格状沙丘为主,看上去特别壮观。这里还有神奇的响沙湾,是大自然的杰作。你可以从沙山上滑下来,感受那种人滑声移、人停声止的神奇响沙,简直就像是在探索一个神奇的世界。

库布齐沙漠的气候特点也很明显,昼夜温差大,干燥少雨。不过,正因为这样的气候条件,这里的地下水埋得很深,土壤肥力也较高,所以出现了许多绿洲景观,形成了比较优越的小气候条件。

库布齐沙漠的自然条件

库布齐沙漠的自然条件独特且多样,体现了沙漠地区的典型特征。

从地理位置上看,库布齐沙漠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杭锦旗、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的部分地区,是中国的第七大沙漠。它西、北、东三面均以黄河为界,地势南部高,北部低,南部为构造台地,中部为风成沙丘,北部为河漫滩地。

库布齐沙漠的气候条件属于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区,气温高,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年大风天数为25~35天,东部属于半干旱区,雨量相对较多;西部属于干旱区,热量丰富。这种气候条件对沙漠的形成和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库布齐沙漠的土壤和水文条件也独具特色。沙漠地区的土壤主要是沙质土,肥力较低,但地下水埋深1~3米,部分地区出现了绿洲景观,形成了较优越的小气候条件。沙漠西端和北部的地下水受黄河影响,水质较好,也在黄河灌区之内。然而,由于沙漠地区的降水量少且分布不均,地表水缺乏,仅有少数内流河如沙日摩林河向西北消失于沙漠之中。

库布齐沙漠的植被条件也值得一提。由于沙漠地区的降水量和土壤条件的限制,植被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但即便如此,库布齐沙漠的植物种类仍然多样,植被差异较大。东部为草原植被,西部为荒漠草原植被,西北部为草原化荒漠植被。这些植被在维护沙漠生态平衡和防止沙漠扩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库布齐沙漠形成原因

自然方面,库布齐沙漠位于西北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大风天气多,这些气候条件使得沙源易于形成和扩散。土质疏松也为沙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库布齐沙漠的降水较少,且多集中于夏季。由于地处内陆,远离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导致年降水量相对较低。而夏季,随着暖湿气流的北上,沙漠地区也会迎来一些降水,但总体来说,降水量仍然有限。

库布齐沙漠的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冬季,受冷空气影响,气温极低,寒冷干燥;而夏季,阳光强烈,地表温度迅速升高,炎热难耐。昼夜温差也较大,夜晚气温骤降,白天则炎热无比。

据推测,沙漠沙源可能来自古代黄河冲积物、狼山前洪积物或就地起沙。特别是鉴于库布齐沙漠的沙丘几乎全部是覆盖在第四纪河流淤积物上,因此沙源来自古代黄河冲积物的可能性较大。自商代后期至战国,气候变得干冷多风,为沙漠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

人为方面,不合理的使用水资源、破坏植被等加剧了沙漠化的进程。历史上,库布齐地区一直承受着过度垦牧和战火兵燹的破坏,导致草原和森林植被的平衡失调,进一步促进了沙漠的形成和扩张。

库布齐沙漠历史

数千年来,库布齐沙漠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要地理特征,也是古代少数民族如俨犹、戎狄、匈奴等繁衍生息的地方。

南北朝时期,库布齐沙漠开始被明确记载于文献之中。据《魏书》记载,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薄骨律镇镇将刁雍在呈交魏廷的奏书中论及薄骨律镇赴沃野镇的粮运通道状况时,谈及了早期的库布齐沙漠。

当时,薄骨律镇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西北古城湾附近,沃野镇则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北部,两座镇城间的陆路交通线呈现自西南往东北方向。刁雍在奏书中描述了沙漠中的艰难行进,如“道多深沙,轻车往来,犹以为难”,可见当时沙漠的广袤与险恶。

同一时期的《水经注》也保存了关于库布齐沙漠的资料。郦道元在《水经注·河水三》中描述了沙漠的地貌特征,如“南河、北河及安阳县以南,悉沙阜耳,无佗异山”。这些记载为我们提供了早期库布齐沙漠的地理特征和环境状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库布齐沙漠在历史文献中的记载逐渐增多。唐代诗人李益将库布齐沙漠(时名“库结沙”)的地貌写进了诗歌里,如“我行空碛,见沙之磷磷”,生动描绘了沙漠的荒凉与辽阔。

在元代,库布齐沙漠地区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成为蒙古族与中原王朝交往的重要通道。据《元史》记载,当时这一地区水草丰美,是游牧民族的理想牧场。然而,随着蒙古族统治范围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过度放牧和开垦土地导致植被破坏,沙漠化现象开始显现。文献中开始出现关于风沙侵袭、土地退化的描述,预示着库布齐沙漠的逐渐形成。

到了清代,库布齐沙漠地区的沙漠化问题已经十分严重。清代文献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和《皇舆西域图志》等,详细记录了沙漠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状况。文献中描述了沙漠的广袤无垠、黄沙连天,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灾难和社会问题。同时,清代政府也开始尝试进行治沙工作,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和条件,治沙效果并不显著。

对库布齐沙漠的治理

进入近现代,库布齐沙漠的环境问题逐渐凸显。新中国成立时,沙漠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流入黄河的泥沙量巨大,直接威胁着河套平原的生态安全。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沙漠化治理工作。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便在磴口县设点,组建治沙综合试验站,并在库布齐建立固沙实验基地。经过多年的努力,库布齐沙漠的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绿化,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从治理面积和绿化面积来看,库布齐沙漠的治理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库布齐沙漠的治理面积达到了6000多平方公里,而绿化面积也超过了3200多平方公里。这一数字意味着,大量的沙漠土地已经被成功转化为具有生态效益的绿色区域,从而显著改善了区域的生态环境。

植被覆盖率的提升是库布齐沙漠绿化的又一重要指标。经过持续不断的治理工作,库布齐沙漠的植被覆盖率从1988年的3%~5%大幅增加到2022年的65%。这意味着沙漠地表的裸露部分大大减少,植被的生长不仅有助于固定沙丘,防止沙漠的进一步扩张,还能为当地的生态系统提供更多的生态服务。

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也是库布齐沙漠绿化工作的一大亮点。从1988年到2023年,库布齐沙漠的动植物种类数量从123种增加到了1026种。这种生物多样性的显著增加,表明沙漠的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恢复,为更多的生物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空间。

库布齐沙漠不仅是中国治沙事业的典范,也成为了国际关注的焦点。2015年,库布齐沙漠的三分之一绿化成果荣获联合国颁发的2015年度土地生命奖,这标志着中国在沙漠化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