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吴地:70、千古名桥宝带桥

弓长历史 2024-04-27 08:59:11

宝带桥座落在苏州市吴中区城南街道澹台湖公园的古运河畔,名列中国十大名桥,中国四大古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现存古桥中桥身最长、桥孔最多的连拱石桥。2014年6月,宝带桥作为中国大运河重要遗产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6月荣获"江苏最美运河地标"称号。宝带桥为什么要建造?为什么称宝带桥?历史上有哪些变迁?有什么独特之处?在此与你一一细说。

宝带桥

一、为什么要建宝带桥?

唐代中期以后,由于长江三角洲下沉,以及泥沙在河口大量堆积,入海水道东江和娄江相继淤塞,吴淞江日趋狭窄,堵塞了太湖水的入海去路,使太湖中部平原沼泽化。因此,太湖水东出入海时,风涛冲激,不利舟船运行,所过之处浅滩受湖水涨落影响,形成季节性沼泽地带,致使大片洼地积水而荒弃。风浪大,严重影响运河漕运;沼泽地多,粮地减少粮食减产,影响百姓生活,粮食征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特别是事关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漕运问题,苏州刺史王仲舒在调研基础上决定筑一条从苏州城到平望的数十里长堤,称之为"松江堤"或"吴江塘路″。塘路的建设虽利于控制运河风浪,便于运河舟船漕运,利于开垦沼泽地,增加耕地和粮食,沟通南北交通陆路,方便纤夫行船和百姓日常行走,但不利于太湖水东行入海,弄不好会酿成洪灾。为此,需要在重要水口以桥代堤,建设许多桥梁,以利太湖水经吴淞江入海。宝带桥所在地处于澹台湖与大运河交汇处,是太湖通往运河及吴淞江的一个溢口,是太湖水通过吴淞江入海的重要通道,因此,必须建造一座大型桥梁,既利泄水行舟,又利塘路相连。这就是宝带桥的建桥原由。

二、为什么称宝带桥?

宝带桥得名,主要有两个原因,或兼而有之。一是苏州刺史王仲舒组织建桥时,为从民间筹措造桥资金,带头捐献了自己所束的玉质宝带。为纪念这一义举,故桥名宝带桥。二是因桥形似宝带。为利于泄水行舟和便于漕运纤夫行走,桥不宜建高孔,需长而平坦多孔,故桥形似宝带,桥名宝带正好吻合其形。

三、宝带桥的历史变迁

1、宝带桥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一819)。初时是什么样的桥,历史没有明确记载,后人推断为木桥。后坍塌。

2、南宋绍定五年(1232)知府邹应博重建此桥。

3、元代将此桥修筑为长石拱桥。

4、明正统十一年(1446),巡抚江南的周忱与知府朱胜重建此桥,始成现今形制与规模。

5、清康熙九年(1670),桥被大水冲毁,1673年修复。1831年江苏巡抚林则徐曾主持大修。

6、清咸丰十年(1860),桥三孔被毁。同治二年(1863)为镇压太平军,英军戈登拆去桥中间大孔,导致桥26孔连续倒塌。1872年修复。

1920年

1933年

7、1937年11月6日下午,桥南端六孔被日军飞机炸毁。1956年修竣。

1981年后,桥历经多次大修,为免遭船舶再次撞击,特设置了航标塔、防护堤和防浪带等防护工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建苏嘉公路时,宝带桥险遭拆除。为保护宝带桥,1933年在桥西侧新建一座木桥。1971年将木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双曲九孔拱桥。1987年运河实施改道,此桥弃用,2013年拆除。

前为宝带桥,后为保护宝带桥而建的公路桥

宝带桥北堍碑亭西侧,旧有一座建于清同治年间的关帝庙;1929,在桥北堍曾辟一公园。庙与公园大约在1932年新建苏嘉公路时拆除。

历史上,宝带桥曾有桥栏,在清末一些老照片上曾有,约在1910年以前桥栏被移除。

有栏杆的宝带桥

四、宝带桥的建造工艺

宝带桥之所以成为中国千古名桥,不仅年代久远,而且还有其独特的建造工艺。其建造工艺堪称我国古桥营造技艺的杰出典范。

宝带桥采用花岗石间以青石、武康石砌筑而成,全长316.8米,北端引道长23.2米,南端引道长43.8米,桥面宽4.1米。整桥采用53孔连拱薄墩形式,中间有三个大孔,中孔跨经最大的为6.95米,矢高7.5米。桥北堍有碑亭一座,单檐歇山式,石质仿木结构,系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建。桥南、北引道原各有青石狮一对。桥北堍与桥身北段东侧水盘石上各有宋代石塔一座。

宝带桥桥面

宝带桥北堍的碑亭、石塔、石狮

宝带桥科学地创用了"柔性墩″与"刚性墩"相结合的建造方法。其柔性墩上大下小,轻巧纤薄,相邻两孔拱脚间距仅10厘米,从而减轻了桥身自重、减少了工料。桥中间采用刚性墩。该墩由两个桥墩并立而成,体积大,一旦一端拱圈倒塌,可防止整桥连续倒塌。桥基采用密打木桩加固软地基,施工简便,坚实牢固,可有效减少墩体陷沉。

宝带桥独特的营造工艺,既利大桥坚固耐久,又使古桥秀美轻巧,几百米长的桥体卧于澹台湖口,势若长虹卧波,亦似宝带浮水,蔚为壮观。若逢中秋之夜,53个桥孔出现53个月影,连成一串,形成妙趣横生的"串月"奇观。因此,该地亦为吴中赏月胜地。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