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脉明:穿越时空——听萧红讲童年的故事

冰海谈小说 2024-04-09 00:39:43

“五一”节前夕,我把将在节日期间参观萧红故居的想法告诉给一位文友时,这位曾经参观过萧红故居的文友告诉我:“你应该先认真读一遍《呼兰河传》再去,否则,仅凭故居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你根本体会不到萧红临死前令人潸然泪下的绝笔:‘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的无奈与悲凉了。”“五一”节这一天,我坐火车来到了位于呼兰河畔的萧红故居。

​萧红故居位于呼兰区小城南二道街204号,是一所清末传统八旗式住宅,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一圈青砖院墙,青砖青瓦,院门朝东面的一座小广场而开,正门门楣上悬挂着原黑龙江省省长陈雷题写的“萧红故居”横匾,走进大门,院子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院是萧红一家人居住的院落;西院是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提到的王四掌柜、冯歪嘴子、王大姑娘、小团圆媳妇、养猪户等居住的地方。东院正中间矗立着一座汉白玉塑像,这就是“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的萧红。走近雕像,只见雕像高2.47米,宽0.83米,萧红左手拿着一本书竖放于两膝盖之间,右手擎一支钢笔,托腮沉思,仿佛深邃的目光对黑暗的旧势力充满了挑战,对未来充满了向往;又仿佛在记忆醇厚的乡思中审视历史和人生。萧红雕像两侧分别是东西厢房,房内墙上分别展示萧红生前的照片和中外名人参观萧红故居的留影,下面柜子中分别陈列着鲁迅写给萧红萧军的亲笔书信(扫描文字),萧红的不同版本、不同年代的文学作品,以及一批东北作家的作品和萧军、端木蕻良、白朗、罗烽、骆宾基等与萧红共同战斗过的老战友的信函、题词等。在萧红雕塑后方是五间正房,这是萧红一家三代人的居室。走进中间的迎门堂屋,只见东面两间门的两侧有一副木刻对联:“幸长男抗战胜利苏北归来,惜小女宣传革命粤南殁去。”1947年春,萧红的弟弟从苏北抗日战场胜利归来,可是萧红已经在1942年1月22日客死他乡。萧红的父亲张廷举悲喜交加,颇有一番感慨,为此手书此联。东侧外间是萧红的父亲张廷举和母亲姜玉兰1908年成婚的新房,1911年6月1日(这天正是端午节)清晨,萧红就出生在这里。萧红的祖母基于中国乡土的普遍理想,给萧红起了“荣华”的乳名,意思是以后的日子越来越好,享受荣华富贵。三年后,其弟“富贵”也在这里出生。里间住的是萧红的祖父张维帧和祖母范氏,范氏去世后,祖父就搬到西侧房间居住了,后来萧红也随着祖父搬到了西侧房间。两座房间里摆设基本一致:紧贴着南面窗户下各有一铺大炕,炕上铺着高粱杆编的席子,席子上摆放着典型的东北炕柜和炕桌,其它方位摆放着陈旧的漆皮剥落的梳妆台、藏书箱、被子柜、八仙桌,挂钟和三屉桌等等,墙上挂着萧红以及父亲等家人或独拍或多人合影的黑白照片。值得游客感兴趣的是,在明亮的上下对开、雕有盘肠子花格图案、用北方特有的窗户纸裱糊的窗户上,竟然有几个“窟窿”,仿佛是用手指捅开的。这就是《呼兰河传》中萧红写到的,萧红小的时候很顽皮也很天真,经常扒在室外的窗台上用手去捅窗户纸。不过,萧红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每逢萧红捅窗户纸的时候,思想重男轻女的祖母就会拿着针伺机后在窗前,一旦萧红手指捅进来,祖母手中的针就会扎在萧红手上,扎得萧红嚎啕大哭。西侧两间房原来是张家的老厨子、有二伯等人居住的地方,自从萧红跟着祖父搬进来以后,他们这些人都搬到东厢房去住了,所以,西侧外间祖孙二人居住,里间就成了萧红与祖父一起学背古诗词,祖父给她讲故事等学习的地方……在迎门堂屋的东北角,紧挨着东侧门的是“后道闸”,即储藏室,这是幼年的萧红经常探险和揭秘的地方。室内狭长且黑暗,里面储藏着吃的、喝的。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小萧红经常从这里偷东西分给贫穷的小朋友。穿过迎门堂屋,后面就是萧红笔下的“后花园”了。这里是萧红童年的“百草园”,占地1600多平方米,种植着各种蔬菜和花草,一年之中,尽管姹紫嫣红的夏季不过几月,却给萧红带来了色彩斑斓的童趣和童乐。这里有她和祖父难忘的回忆,有充满了遐想的空间。重男轻女的思想张家人根深蒂固,萧红又出生在端午节这天。当地有种迷信说法,出生在端午节的人会克父母。所以萧红的父亲、母亲和祖母都不喜欢萧红。萧红8岁那年,母亲去世不久,霸道自私、专制主义思想严重的父亲续弦,继母梁亚兰也不喜欢萧红。只有祖父才是她幼小童年的唯一依靠,唯一幼稚心灵的慰藉。忽然,传来抑扬顿挫的阅读声:“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原来这是故居的工作人员在利用广播给游客播放萧红写的《呼兰河传》里“后花园”的片段。片段再现了萧红这段“野蛮生长”的儿时时光,它培育了萧红解放的天性,赋予了她笔端闪光的灵性。在后花园的西面中间有一座萧红和爷爷祖孙二人的雕塑,顽皮的孙女抱着爷爷的胳膊,依偎在爷爷的肩头,慈祥和蔼的爷爷头戴斗笠,在拔着杂草的间隙疼爱地注视着孙女……这是一幅祖孙幸福图,这是一幅人间至真至纯的人间真情画。我站在院中,脑袋里忽然产生了这样的画面:在充满阳光的后院,一位慈祥的老人在栽花、种小白菜、拔草……一个顽皮的小女孩时而藏在用秫秸搭成黄瓜架下,摘下黄瓜吃着,让爷爷来找她;时而跑到爷爷身边故意与拔草的爷爷捣乱;时而掐下一朵朵清香的玫瑰花偷偷地插遍爷爷的帽檐……在萧红故居的西院,最北端是七间门洞子房,和东院的房间结构差不多。西面三间是张家的粮仓现在已经改成了“东昌张氏关东谱系展览室”;东面三间正房是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提到的王四掌柜、王大姑娘的租住房。中间是进出人员和车辆的大门,不过现在已经封上不通行了。西院东厢房为张家租给冯歪嘴子的磨房,在这里他和王大姑娘演绎出了一段悲怆的爱情故事。憨厚淳朴的冯歪嘴子是王四掌柜的佃户,他和租住西院正房里,美丽漂亮的王大姑娘相爱了,并生下了孩子。在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得产后风死了,冯歪嘴子“带着小的领着大的坚强地活着”……从七间门洞子房沿着院内甬道往前走,正前方是一座草房,现在已经变成了“北方农耕农具展览室”。右边紧挨院墙依次是养猪户、水井、粉坊,小偏方和马厩。凡是看过《呼兰河传》这部书的人,一看到水井就会想到书中的一个有趣的细节:一只小猪掉进井里被淹死了。爷爷把死猪捞上来,裹上黄泥烧烤熟了给萧红吃了,萧红觉得好吃极了。有一次一只鸭子在井边玩儿,萧红想把鸭子往井里赶,淹死了,再让爷爷给她烤鸭子吃。想到这个故事令人忍俊不禁,深感萧红的幽默和风趣。磨房、粉坊和小偏方现在都已经变成了“呼兰历史图片展览室”、“呼兰剪纸展览室”,“萧红作品艺术展览室”等。萧红故居始建于1908年,是在1986年6月1日,萧红75岁诞辰之际修复后对外开放的,至今己接待了23个国家200多万中外游客,1986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走出萧红故居,低头沉思:萧红是快乐的。她用她那饱蘸情怀、大义如椽的笔写出了呼兰河畔的风土人情,写出了最底层小人物的酸甜苦辣;祖父用疼爱和包容弥补了萧红缺失的家庭温暖;有与心仪已久的人生导师、文学巨匠鲁迅的忘年交,开启了她的职业作家之路,在她短短31年有限的生命里留下了《生死场》、《呼兰河传》等10多部中、短篇小说集和诗歌、散文等,约有100多万字……萧红又是痛苦的。她身陷囹圄,命运多舛,缺失家庭温暖,在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中感情屡屡受挫。家里给她订了一门亲事后,萧红开始了反抗之路。随便抓了个叫陆哲舜的表哥到了北平,进入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附属女子中学读书,被家里断了经济来源。这个表哥也灰溜溜地跑回了家。她与媒妁之命的汪恩甲的关系分分合合,最后婚姻破灭之后,挺着大肚子又与萧军生活在一起。离开萧军后,她又怀着萧军的孩子与端木蕻良结了婚。离开端木后,她又找到了骆宾基,日本留学落魄,最后陨落香港,人世间女人的苦,都让这个东北女孩吃了,人世间女人的罪,都让这个东北女孩遭了,人世间女人的不幸,都让这个东北女孩遇到了……萧红在与聂绀弩谈话时曾经这样说:“我是像《红楼梦》里的香菱学诗,在梦里也做诗一样,也是在梦里写文章来的,不过没有向人说过,人家也不知道罢了。”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萧红临死前那令人潸然泪下的绝笔了:“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作者简介:

周脉明,男,1967年出生。现居鹤岗市,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总编兼创作基地主任: 刘云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