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恢家族:两次挽救东晋朝廷危机(曹魏系列最后一个家族了)

三国可不求甚解 2024-10-17 04:32:43

如果不出意外(意外是指作者突然发现了曹魏还有其他家族可以写),太原温氏应该是《三国豪族身后事》这个系列的最后一篇了。当时想把三国时期这些名人的家族和后代都介绍一下,让大家也对这些名人有个直观的印象,写到今天,除了皇室,但凡在曹魏之后祖孙三代都出过三品以上高官的,基本都写差不多了。

说起温恢,其实小编对他也没印象,只记得在《三国志11》游戏中他有个“能吏”的特技,铸造兵器很是好用。

在《三国志》正史中,温恢和刘馥(扬州刺史)、司马朗(兖州刺史)、梁习(并州刺史)、张既(雍州刺史)、贾逵(豫州刺史)合成一篇传记,不用想也知道,他的政治表现也在担任州刺史了。初出仕时,温恢担任过县令、太守、丞相主簿,直到扬州刺史。在刺史任上的表现史书没说,不过能在扬州这个前线担任刺史,而且没捅出漏子,说明能力已经很强了。后来曹丕称帝后,温恢又被调任侍中、魏郡太守、凉州刺史,可惜没等到赴任凉州就去世了。

建安二十年,温恢时任扬州刺史

1.第一代第二代

温恢的儿子不太突出,一个英年早逝,一个也只是担任太守而已。但在温恢的孙子中,却是出了一个能人:温羡。

温恢家谱

温羡能力如何,史书没说,但可看出来是个忠贞之士。温羡在西晋初期历任尚书郎、豫州刺史、散骑常侍、尚书等职,早就步入三品了;在“八王之乱”中,不论朝廷谁坐庄,温羡都坚定不移地站在晋惠帝这一边,历任后将军、中书令、中书监等职位,直至成为司徒,一品大员。这也是太原温氏中诞生出的最大的官了。

2.第三代第四代

第三代中,温羡的儿子都不出名,就温裕官至散骑常侍,也是三品官。

这一代中,最出名的反而是温羡的侄子温峤。温峤是东晋的十大名将之一。在西晋时他历任县令、太守、参军、建威将军等职务,长期跟随西晋的名将,也是他的舅舅刘琨作战,在并州抵挡石勒和刘聪等人的进攻。刘琨丢掉并州后,温峤也一起跟随刘琨投靠了幽州刺史段匹磾。前面介绍其他家族时,我们也介绍过,当时刘琨带了许多人过去,如范阳卢氏的卢谌、清河崔氏的崔悦等,只不过这些人后来都没回到晋朝。温峤在刘琨派他回江南劝司马睿当皇帝时,被司马睿和王导等人留了下来,历任太子中庶子、侍中、中书令,这才有了后面的传奇。

东晋立国后遇到的第一个危机是王敦叛乱。本来司马睿就是琅琊王氏扶上皇位的,琅琊王氏中王导担任司空,主抓内政,王敦担任大将军,掌管军事,这才有了“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但司马睿不甘心做一个傀儡皇帝,暗中发展自己的嫡系,王敦也擅权妄为,二者的矛盾不可调和,终于发展到兵戎相见。本来王敦第一次叛乱很成功,成功杀入了京城,控制了皇帝,但王敦傻了吧唧的没有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学项羽衣锦还乡,在把中央官员换成自己人后,回到了武昌。此时温峤担任中书令,属于皇帝的参谋长,王敦忌惮他的能力,怕他给皇帝出馊主意,便让他担任自己的司马,跟自己回武昌。没想到温峤这个老六不地道,拿自己的工资不给自己办事,不仅没有帮自己操练兵马,反而探听到自己要称帝的消息,用计跑回京城,向皇帝告密。

王敦没办法,只好第二次叛乱。可惜此时王敦已经病入膏肓,没法亲征,只得派手下钱凤等人出兵。可这些手下哪是温峤的对手,被温峤打的大败,再加上王敦去世,轰轰烈烈的王敦叛乱就此落下帷幕。温峤也由此晋升平南将军、都督、江州刺史,由文转武了。

可惜好景不长,东晋朝廷本事没有,但就偏爱折腾,又激起了苏峻叛乱。苏峻也轻而易举攻克建康,控制了皇帝(看看,东晋朝廷是不是又菜又爱玩)。而温峤也没惯着苏峻,也不说投鼠忌器,直接联合陶侃等人公开讨伐苏峻,并进军建康。此战有惊无险,温峤顺利平定苏峻,也顺势晋升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始安郡公。

苏峻之乱前夕,温峤、陶侃所在位置

本来东晋还指望温峤建功立业呢,没想到温峤直接英年去世了,才42岁。他的儿子也能力一般,才到散骑常侍、交州刺史。

3.第五代之后

出了温峤这颗耀眼的巨星后,太原温氏也沉寂了好几代,都没什么大人物出生,悄无声息地度过了南北朝时期。

等到世人再度想起太原温氏时,已经是唐朝了。温氏家族一下子出了两位名人,一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宰相温彦博,一位是礼部尚书温大雅。也正是因为有这位宰相撑着,所以后世编《新唐书》时有幸将温氏列入宰相世系表中,记录下了太原温氏的传承。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