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年代“三伏天”,没空调、没风扇,农村人是怎么熬过来的?

特友谈文化 2024-06-17 08:34:22

发文:幾鵋

编辑:王西北

——【序言】——

六七十年代,三伏酷暑,烈日炎炎,无空调,无电扇,乡民何以度此酷热?

彼时,生活艰苦,唯凭土法避暑,夜卧竹席,白日躲荫。其间辛酸,鲜为人知。

——【正文】——

六七十年代,正值三伏天,酷暑难耐。那时农村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记幼时,我们村里每到夏天,家家户户早早就开始为消暑做准备。清晨,母亲会先将凉席搬到院子里,洒上几瓢井水,期盼能降些温度。

我们兄弟姐妹围坐在凉席上,互相扇着蒲扇,享受那微弱的凉意,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俩把手工编织的蒲扇,炎炎夏日,蒲扇几乎成了大家手不离身的宝贝。

午时,烈日当空,热浪滚滚。

屋子里的墙壁都散发着热气,简直像个大蒸笼。大人们为了生计,依然顶着烈日劳作,头顶草帽,脚穿草鞋,汗流浃背。

父亲常告诫我们:“中午别出门,太晒了,容易中暑。”于是,我们便待在屋里,尽量减少活动,保持体力。母亲有时会用湿毛巾给我们擦身,试图带来些许清凉。

下午最是难熬。

屋子里闷热无比,汗如雨下,汗珠顺着脊背流下,整个人都仿佛泡在热水里。

母亲会带着我们去村边的小河洗澡。那条小河清澈见底,是我们消暑的好地方。

河边的大树投下大片树荫,我们在水里嬉戏打闹,暂时忘却了酷暑的烦恼。当时,村里的妇女们会到河边洗衣,边洗边聊,笑声此起彼伏。

到了晚上,屋里依旧闷热难耐。

村里没有电,照明靠的是煤油灯。

每晚,父亲会将凉席搬到院子里,我们全家躺在凉席上,仰望星空,听父亲讲那些古老的故事。

那时的夜空特别清澈,满天繁星闪烁,仿佛在诉说着远古的传说。偶尔有微风拂过,带来些许凉意,驱散了白日的酷热。

那时,物资匮乏,日常生活用品极其有限。记得母亲常常会用凉水浸湿毛巾,然后把毛巾敷在我们的额头上,或者用凉水洗脚,以此来降温。

村里还有个老中医,常常用草药熬汤分发给村民,预防中暑。这些草药多是村里常见的野草,简单易得。每到三伏天,老中医总是忙得不可开交,村民们纷纷前来求药,对他感激不尽。

当时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的年代,农村人依靠的是智慧和互助精神,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酷暑。

记得有一年,供销社进了一批冰棍,全村人都排队去买。那时,冰棍是一种难得的奢侈品,平日里很难见到。

母亲给我一分钱,让我去买一根冰棍。

我拿到冰棍后,小心翼翼地舔了一口,那冰凉的感觉,瞬间驱散了所有的酷热。

那天,我和兄弟姐妹们分享了一根冰棍,每个人都只分到了一小口,但那冰凉的甜味却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自改革开放后,农村生活逐渐改善,电力设施逐步普及,电风扇也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

记得第一次看到电风扇,我们简直惊呆了,那旋转的风叶,带来阵阵凉风,真是神奇无比。

父亲省吃俭用,终于攒钱买了一台电风扇,放在家中。每晚,我们全家围坐在风扇前,享受那久违的凉意。那时,我们终于不用再靠蒲扇度日,日子也变得轻松许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空调逐渐普及,村里人家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如今,三伏天里,空调成了必备品,凉爽的室内环境让人再也不必为酷暑发愁。

每当回忆起那个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的年代,我总是感慨万千。

虽然那时的生活艰苦,但正是那段艰难岁月,锻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和互助的精神。

正所谓“苦尽甘来”,只有经历过艰辛的人,才能更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六七十年代的三伏天,虽然酷暑难当,但人们依靠智慧和团结,共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夏天。

那段历史虽然遥远,但却深深铭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的一部分。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豪情满怀。”

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在幸福的生活中,铭记那段艰苦奋斗的历史,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