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售80亿的三株口服液,就因为湖南一老农,直接在1年内灰飞烟灭

鱼恋海说娱 2024-09-18 03:12:31

“三株口服液,造福全人类。”这句广告语曾经在中国那是响当当的。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你到处都能在墙上、电线杆上瞅见这特显眼的标语。

但谁能料到,这个年销售额能高达 80 亿元的“保健品帝国”,就因为一个湖南老农的意外去世,短短一年的工夫就垮台了。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故事要从三株口服液的创始人吴炳新说起。吴炳新,这个名字在90年代可谓是家喻户晓。他是怎么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孩子,一步步走上商业巅峰的呢?

吴炳新1938年出生在山东省邹平县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跟他开了个玩笑;他5岁丧父,6岁丧母。你能想象一个6岁的孩子失去双亲是什么感受吗?幸运的是,他有一个比他大17岁的哥哥,兄弟俩相依为命,总算熬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吴炳新后来回忆说:"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小时候经常饿得发昏。"这句话道出了他童年的辛酸。也许正是这段经历,造就了他日后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财富的渴望。

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1958年。那一年,20岁的吴炳新被调到包头矿务局工作。凭借着聪明才智,他很快从一名普通会计升为销售科长。在国企工作的20年里,吴炳新积累了丰富的销售经验,为他日后的创业奠定了基础。

1982年,44岁的吴炳新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去稳定的国企工作,毅然下海经商。你能想象吗?一个已经到了"不惑之年"的人,突然决定放弃安稳的生活,去闯荡商海。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

吴炳新先是用200元本钱做起了豆芽生意,后来又承包了一家糕点厂和小商场。虽然通过这些小打小闹的生意,让吴炳新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他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1989年,吴炳新的儿子吴思伟大学毕业。父子俩一合计决定来到安徽,开始涉足保健品行业。他们先是代理了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昂立一号"口服液,并很快就尝到了甜头。仅靠代理"昂立一号",吴炳新就短时间内赚到了1个亿的利润。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

尝到保健品市场甜头的吴炳新,开始决定自己做产品。1994年,56岁的他在山东济南成立了三株实业有限公司,并很快推出了自己的产品——三株口服液。

三株口服液是怎么研发出来的?至今都是一个无人揭开的商业机密。三株口服液的说明书上显示,其主要成分是"双歧杆菌",效果是"进入肠道并繁殖,达到改善肠道环境、保健的功效。"吴炳新自称是三株口服液的研发人、首席科学家。但是,这个产品真的有他宣称的那么神奇吗?

吴炳新深谙销售之道。他知道,要想产品卖得好,关键在于广告。但是,他没有像其他企业那样,争夺昂贵的黄金时段电视广告,而是另辟蹊径,专门承包非黄金段广告。

三株口服液的广告都很长,一般都在7-8分钟左右。广告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大力塑造三株的爱国者形象,比如振兴民族企业,力争成为"中国第一纳税人"。第二步是专家的权威论证与发言,请穿着白大褂的"专家"在镜头前旁征博引。第三步是患者现身说法,农民、工人、普通老百姓都成了三株口服液的代言人。

这种广告策略效果显著。通过一年的狂轰滥炸,到1995年,横空出世的三株口服液,销售收入就从1994年的1.25亿飞跃到15亿。吴炳新甚至夸下海口,1996年,三株口服液的销售额要达到100亿。

但是,城市市场显然无法满足吴炳新的野心。他将目光投向了广大的农村市场。那时候,中国有11亿人口,9亿在农村,这确实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巨大市场。

吴炳新在农村实行了金字塔形的四级营销体系,最底层是村级宣传员,往上依次是乡镇宣传站、县级办事处、地级子公司。他利用低廉的人力成本,聘用了10几万的销售人员,去农村实施"人海式"营销。

吴炳新发给农村的销售员每人一桶颜料,每人几张三株口服液的广告模板。这些雇佣兵就把"三株口服液,造福人类"之类的标语,广泛刷在农村的电线杆、墙壁、村坝、堤岸、水渠上。就连臭气熏天、苍蝇乱飞的农村茅厕,也没能逃过三株口服液的临幸。

这种无孔不入的墙体广告,给农村带来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同时也给吴炳新带来了巨额的经济收益。1996年,三株公司的销售额突破了80亿元,其中农村的销售额占到了60%。要知道,在当年,茅台酒一年的销售额连10亿都不到。

从1994年到1997年,短短三年,吴炳新就建立起一个庞大的三株帝国。他本人也在1997年被《财富》杂志评为当年的中国首富。吴炳新在全国各地注册了600多个子公司,建立了2000多个销售网点,拥有15万人的销售大军。

随着队伍的扩大,收入的飙升,三株口服液的宣传广告用语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刚进入市场的"改善肠道环境"到后来的"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再后来,又成了"可以预防肿瘤、治疗肝硬化,老年糖尿病、胃癌、直肠癌、食道癌、白血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等40多种疾病。

吴炳新豪情万丈地提出:要把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提高10年;要开创中国民族企业的百年老店。他还在某著名报刊上发文,要把三株的销售额再提升1600%—2000%。在吴炳新的设想中,三株的将来是一个庞大的"生物制品王国",这些生物制品不但包含保健品,还涵盖了医药用品。

然而,就在三株帝国如日中天之际,一场意外的风暴正在酝酿。

1996年6月,湖南常德的一名退休工人陈伯顺,被三株口服液"有病治病,无病防身"的广告承诺打动,用428元钱买了10瓶三株口服液。陈伯顺患有老年性尿频症,希望通过服用三株口服液,改善症状。

起初,陈伯顺确实感觉症状有所缓解。但在喝到第三四瓶时,他开始出现不良反应,全身红肿、瘙痒。等喝完第8瓶后,情况进一步恶化,出现全身溃烂、流脓流水的症状。

家人赶紧将陈伯顺送医,可医生却诊断为三株药物高蛋白过敏症。尽管立即停用三株并进行治疗,但陈伯顺的病情仍不断反复。两个月后,于9月3日不幸去世。

陈伯顺死后,他的家人将三株公司告到了法院。他喝剩下的另外两瓶三株口服液,被法院送去鉴定。鉴定结果显示,送检样品中非但没有双歧杆菌,还测出小鼠安全毒性试验阳性,伴有心肺肝脾肾等脏器的病理改变。

据此报告,法院对三株公司做出赔偿29.8万元给死者家属的判决。判决下达后,舆论迅速发酵,"三株口服液喝死人"的事情,瞬间传遍大江南北。

其实,在三株口服液大行其道的时候,国内就有过许多不同的声音。早在1994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一位研究员就曾经发声,说三株公司假借自己的名字,宣传口服液的显著疗效。1995年,广东省卫生厅发文,批评三株口服液在批准文号中擅自加入预防和辅助治疗肿瘤的内容。

此外,还有多家媒体曝光,三株公司假冒他们的报刊杂志为三株口服液做宣传。凡此种种,都指向了三株口服液夸大其词,虚假宣传疗效。只不过这些声音在当时都被三株巨大的广告攻势所碾压。

陈伯顺一案,成为三株帝国轰然倒塌的炸药包。三株在全国各地铺设的工作站全部停业,半数以上的子公司关闭。三株的销量出现断崖式下滑,原来的一个月能卖一个亿,现在连一千万都卖不出去。库存严重积压,7亿多元的产品堆在仓库无人问津,工人们都陆续回家。

吴炳新的"保健品帝国",一夜崩盘。吴炳新也因此一病不起,在医院住了20多天,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

吴炳新出院后,第一件事就是申请破产,可是由于三株欠下巨额贷款,他的申请最终没有通过。1999年4月,久违露面的吴炳新发布了一份法院出具的判决书,该判决书显示,三株公司在喝死人的官司中二审胜出。可惜,这个结果除了证明三株在喝死人事件中是清白的以外,对已经崩盘的三株公司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三株崩塌了,吴炳新也如巨星陨落。从神坛跌落后,吴炳新成了别人碾压的对象。同行们纷纷指责吴炳新是导致中国保健品衰落的历史罪人,并且说三株的垮台给行业带来了欢天喜地的结局。

面对众人的耻笑,吴炳新没有反攻,他写了一封《告白书》,称"没有利益,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这句话道出了吴炳新的心声,也暴露了他在商业经营中的根本问题——过于追求利益,而忽视了产品质量和社会责任。

三株垮台后,没有了利益的驱使,吴炳新沉寂了多年。就在大家将要把他和"三株口服液"忘记的时候,他却意外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2020年疫情期间,三株公司捐赠了价值100多万元的微生态制剂"五株王"。

大家这才知道,"三株口服液"倒了,"五株王"却来了。新出的"五株王",只比"三株口服液"多了"两株"!但配方还是那个熟悉的配方。又是宣称含有200亿个益生菌,又是能调节人体肠道生态,提高免疫力。但有关部门对神奇的"五株王"进行了检测,结果并不乐观。

回想"三株口服液"当年的红火,或许吴炳新还想东山再起。但这次,再也没人为"五株王"买单了。曾经有一个经济学家评论当年三株的成功是:"一个不安份的企业,在一个不规范的市场,用一些不规范的做法,获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功。"

如果把三株的溃败归结为一场官司,倒不如归结为虚假广告的蝴蝶效应。对吴炳新来说,用"成也广告,败也广告"来形容,恰如其分。只做广告,不做产品,犹如在沙滩上建高楼。

然而,广告终究只是表象,再强的宣传也无法掩盖产品质量的缺陷。消费者的信任一旦被背叛,便如大坝崩塌,难以挽回。

三株口服液的兴衰,不仅是吴炳新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中国保健品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监管越来越严格,消费者的健康意识也逐渐提升。

你对三株口服液的倒台有什么看法?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