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硝烟,几经辗转,厦门大学如何成为“南方之强”?

纪录看点 2021-03-31 18:27:43

102年前

1919年7月13日

一位45岁的男子在众人面前

声明自己将要建立一所大学

甚至还当场宣布分期认捐400万元洋银

作为未来学校建设和运行的费用

然而

北大校长蔡元培表示

学校“不宜速办”

但在陈嘉庚看来

学校不仅要立即开办

还要将其办成一所一流大学

“透过教育 启迪民智

有助于革命 有助于救国”

短短两年时间

厦门大学正式开办

一代代学子在这里拥抱世界

时光流转

如今

厦大即将在4月6日

迎来它100岁的生日

在厦大百年华诞之际

让我们一起回顾

校主陈嘉庚与百年厦大

1874年10月

陈嘉庚出生在福建同安的集美镇

16岁时跟随父亲在新加坡学着打理生意

“久客南洋,心怀祖国,

希图报效,已非一日。”

在南洋事业发展蒸蒸日上的陈嘉庚

目睹近代中国遭受的内忧外患

亲历海内外同胞受人欺凌的屈辱

开始探求民族自强和复兴的道路

他对东西方几个国家的教育状况进行比较

得出结论:

英美法德男女不识字者

百人中不满10人

日本百人中不满20人

而中国百人中竟有90人

因此陈嘉庚认为

教育是救国之道

1919年7月

陈嘉庚决定创办厦大

他认为

在此风雨飘摇 国事危急的时刻

创办厦门大学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陈嘉庚将选址目光聚焦在了“演武场”

然而要获得演武场这片土地并不容易

福建省督军李厚基首先出来作梗

他要陈嘉庚买公债

然而当陈嘉庚好友黄奕住买下公债后

李厚基又翻脸不认人

陈嘉庚在闽南的所有报上

揭露李厚基中饱私囊

买卖公债的这个行为

李厚基只好将地照拿出来了

最后演武场等地块被划拨给了厦门大学

以作学校建设之用

1921年4月16日

中国卓有影响力的《申报》

以《记厦门大学开校式》为题

对厦门大学开校典礼的盛况进行了大篇幅报道

39天后

陈嘉庚亲自率领一百多名师生来到演武场

为厦门大学第一座主楼群举行奠基仪式

这一天是1921年5月9日

6年前

1915年5月9日

袁世凯答应日本政府无理的“二十一条”

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定为“国耻日”

将国耻日定为学校奠基日

陈嘉庚是在提醒和警示

每一位厦大人 “莫忘国耻、发愤图强”

厦大之大

不仅在于有大厦

更重要的还要有大师

为此

他邀请好友林文庆出任厦门大学校长

值得一提的是

当时厦门大学给出的工资

是当时中国各大学府的最高水准

一批批知名的教授学者应邀而来

鲁迅、林语堂

语言学家沈兼士

史学家顾颉刚

……

真正使得群贤楼内“群贤毕至”

1929年 经济危机席卷全球

陈嘉庚公司总亏损额达到320万元

一家银行有意为陈嘉庚公司注入资金

前提条件是停止对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输血

“企业可以收盘,学校绝不能停办”

陈嘉庚毅然决然地拒绝了

为维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的运转

最为困难时

陈嘉庚甚至不得不变卖了

三座本为儿子购买的洋楼

1937年

在独立支撑了16年后

为了厦大有更好的发展

陈嘉庚又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他将付诸自己半生心血的厦门大学

无偿献给国民政府

改为国立厦门大学

图:1937年7月1日 私立厦门大学正式交给政府

1937年7月7日

日本侵略者悍然炮轰宛平城

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

8月24日,旅居厦门的日侨开始撤出

在此情况下

学校立即着手搬迁

刚刚接任厦门大学校长的萨本栋带领学校师生

内迁长汀

1937年12月24日

300 多名师生向山城长汀紧急出发

由于战争爆发

可用的车辆极少

校内资产、教学物资等都由汽车运输

而师生们大多只能徒步800里走到长汀

安全抵达长汀后

萨本栋向长汀县政府申请的近60亩荒地

经过师生们搭建修葺

陆续建成了宿舍、教室、实验室

图书馆、办公房、球场以及躲避敌机轰炸的防空洞

校舍问题虽然得到了解决

但一个更加实际的问题摆在了萨本栋面前

国民政府是定位给厦大21万多的年度的经费,那么一年之后实际拨付了只有14万。

在这种经费捉襟见肘的情况下

萨本栋不仅只领取薪水的三成五

还将自己的住处安排在一处几近荒废的破庙里

更为严峻的情况是

一到晚上山城漆黑一片

如何才能解决照明问题

萨本栋冥思苦想

忽然

他想到了自己的汽车

萨本栋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拆车!

作为一名机电工程专家

拆车不是一件难事

萨本栋将汽车发动机改装成发电机

自己再进行设计、安装

很快,长汀的教室亮起了电灯

学生们的心中也点亮了希望

但是,这种温暖的学习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

战争局势急转直下

抗战形势更加艰难

1938年

日军狂妄叫嚣着三个月内占领整个中国

与此同时

萨本栋向厦门大学师生们发出“未到‘最后一课’的时候,

应加紧研究学术与培养技能”的号令

在严酷的战争局势和无比艰苦的办学条件下

厦门大学仍然能取得不俗的成绩:

1940年8月

国民政府教育部举行全国性学业竞赛

厦门大学名列第一

1941年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学业竞赛

厦门大学又有6人得奖

在全国最好的5个学校中再居首位

蝉联全国第一

美国地质地理专家葛德石由衷地赞誉厦大是:

“加尔各答以东最完善的学校”

1940年

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回国慰问

也就在此时

国民政府教育部的一个举动

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当时的福建国民政府主席叫陈仪,要求将厦门大学改为福建大学。

3月26日,陈嘉庚抵达重庆

此时的他对厦门大学更改校名还一无所知

直到三天后见到了教育部长陈立夫

陈立夫告诉他

厦门大学准备改为福建大学

陈嘉庚听了之后没有发表意见

第二天拜会孔祥熙

孔祥熙也向他提起此事

陈嘉庚依然没有回答

但一个想法此时已经在他的心中酝酿

3月30日

一场由张伯苓举办的欢迎茶会

陈嘉庚做了一番让

在场人士无法辩驳的讲话

他把厦门大学改名与甲午海战和

清政府割让台湾给日本进行了类比

陈嘉庚讲话的第二天

陈立夫就明确表态

不再提厦门大学改名一事

一场风波就此平息

1940年11月9日

陈嘉庚专程来到长汀看望厦大师生

他高兴地说

“厦大有进步,与其他大学相比毫不逊色”

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

厦门大学全校发展为4所学院13个系

教授、副教授94人

在校生达1044人

是初迁长汀时的5倍

更是厦门大学初创时的10倍

铸就了辉煌的“南方之强”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