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聆听了静思有我君的一个音频,觉得他对解决老百姓幸福感下降问题的思路是对的。可是,将近一年时间过后,我发现,他的思路也许有了偏差,因为形势按照他的思路发展了,好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记得静思君在那期节目中讲到,老百姓为什么感到幸福感降低?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缺钱。怎么才能让老百姓手里有钱?肯定不能给老百姓发钱,而是应该想法让老百姓能够挣到钱。怎样才能让老百姓能够挣到钱?那就是想法让老百姓就业。让老百姓到哪里就业?自然是到民营企业就业,因为民营企业才是吸纳老百姓就业的主力军。因为民营企业对劳动者就业贡献大,那么就应该大力扶持民营企业。
静思君这话应该是和高层的看法一致的。因为在以往的经验中,民营企业确实解决了80%以上的就业率。
国家在去年7月份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意见》,估计也是根据这个逻辑来的。人们期盼着民营企业能进一步轰轰烈烈地发展起来,大量地吸收劳动力就业,让广大普通老百姓能就业,有活干,能赚钱养家。劳动者收入高了,消费也会被带动,市场也会活跃起来,形成良性循环。
转眼间,将近一年时间过去了,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还不是多好。民营企业的发展情况也没有出现蓬蓬勃勃欣欣向荣的局面。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的行业,好像就是房地产企业。再加上房地产企业能带动建筑材料行业的兴盛,能带动装修行业的兴盛,还能带动家电家具行业的兴盛,还包括水电暖行业的兴盛,所以对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贡献很大。
自从房地产市场的相对饱和甚至过剩,房屋大量积压,各地空置房不断曝出,房地产生意不行了,连累上游下游的好多企业都不行了。与房地产有关的民营企业,连同房地产企业自己,也都呈现出疲软之态。于是,普通劳动者的就业渠道迅速收窄了,大量的农民工失业现象出现了。
静思君的逻辑推理,是把提高普通老百姓幸福感的希望,寄托在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基础上。可能他没有调查了解大量的民营企业都是从事什么生产的,没有调查为什么高层下发了《关于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意见》之后,为什么民营企业还是有点萎靡不振。可见,他只是根据以往的情况做出的逻辑推理。形势发生了变化,他的推理逻辑还是依据以往的客观事实,出现偏差也是正常的。
很明显,静思君的这个逻辑推理缺陷就在于,他忽视了民营企业出现蓬蓬勃勃欣欣向荣局面的大背景,那就是在城市化狂飙突进的过程中,才出现了房地产行业的高歌猛进。而这种高歌猛进是不可能持久的。因为房子是耐用消费品,是有几十年寿命的。房子一旦过剩,房地产企业就必须转型,而转型是一个相当艰难而且需要较长时间的过程。
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许多房地产企业找不到转型的突破口,不知道下一步路该往哪里走。于是,国家印发了好多货币,银行积存了大量的资金,贷款投资者却严重乏力。眼看着存款数额一直上涨,民营企业一直找不到转型的出路,大家都不愿意贷款投资,只能就这样僵持着。于是,即使国家一再降低银行存款利息,想逼得老百姓拿钱消费,但是,越是企业发展不景气,老百姓就越无法就业。无法就业就挣不到钱,挣不到钱就不敢消费,不敢消费市场就活跃不起来。
民营企业基本都是资本控制的企业,人家看重的是利润,是收益,不是为了解决普通劳动者就业而存在的。在企业发展需要的时候,吸纳普通劳动者就业,更多的不是考虑到普通劳动者的能够挣钱养家的问题,而是想到了利用这些普通劳动者为自己创造剩余价值的问题。所以,在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的时候,普通劳动者失业不失业,不是民营企业的老板们所考虑的事。
从这个角度来看,民营企业能不能发展壮大,关键是看有没有让企业家赚钱的项目。在这个问题上,民营企业家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和静思君分析的民营企业发展解决劳动力就业,从而提高劳动者幸福感这个角度,还是有一定的出入。
由此看来,光指望民营企业解决普通劳动者就业,恐怕还是困难比较大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能不能解放思想,拓宽思路,跳出指望民营企业家解决普通劳动者就业的思维窠臼?
我看到有个做过农村基层干部,熟悉农村情况的网友,他提出,政府出面组织农村集体企业,在粮食生产、蔬菜水果生产、畜牧业生产、棉麻生产、油料作物生产、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动脑筋,下功夫,既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尤其是国家的粮食安全,又能解决普通劳动者就业。
这个思路我觉得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并积极尝试的。
普通劳动者就业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不能保证劳动者大量就业的城市化,蕴藏着巨大的潜在危机。老百姓只有安居乐业,生活无忧,幸福感才能上升。如果不能保证就业,好多人即使都在城市里呆着,没有稳定的持续不断的收入来源,不仅是不敢花钱,而且还不敢结婚,不敢生育。如此下去,社会的生机与活力,就激发不出来。
就业连着收入,收入决定生计。如果好多普通劳动者生计出现问题,那么会出现什么的局面呢?想想就会感到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