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不出伏,一年无春秋”,8月23日处暑到,今年还会热多久?

读书文史 2022-08-17 22:52:46

文 | 读书君

一年已经过半,转眼间立秋已过,秋天将要到来。不过,就当下而言,除了北方一些地区迎来了秋天的凉意外,国内大部分地区,还处在炎热高温的夏季模式中,今年全国各地都在不断刷新着高温记录。

当前已经到了8月的下旬,大部分地区依旧丝毫没有秋意。8月23号处暑都快到了,不少人问:今年的天气还会热多久?

对此,老祖宗有句话说“处暑不出伏,一年无春秋”。

关于这句谚语,有人将其解释为:炎热高温几乎差不多让秋天都消失了,可见其气候有多恶劣。

到底怎么理解呢?8月23日处暑到了,今年的天气还会热吗?又会热多久呢?

下面,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

01“处暑不出伏,一年无春秋”,到底是什么意思?

处暑,是24节气之第14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意思就是处暑过后,炎热天气就该要拍屁股走了。

“处暑不出伏,一年无春秋”,简单地理解,就是说处暑没有出伏,夏天的暑气依旧,高温炎热将会盖过秋天的凉爽之意,导致“入秋”失败;此外,冬天的寒气,也会盖过春季的温暖,导致春秋两季好像消失了一样,只剩夏季和冬季了。

总的来说,这句话就是暗指夏季的炎热会延长,并占据了秋天的主场,最后导致一年就呈现出了只有夏冬季,没有春秋季的奇怪局面。

生活中,我们经常用“一年只有夏冬季”,来形容和吐槽气候的炎热,冬季的寒冷。

通常来说,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使得地球上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有其鲜明独特的特点。且全球的大部分地区,都是按这个四季分明的规律来变化的。

不过,有少部分地区,四季的变化并没有那么鲜明。比如在中国,海南、云南、成都、东北等地区,由于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等因素等影响,其四季就不太分明,比如云南一年四季如春,海南的夏季比较长,成都的春秋季比较短,东北的冬季比较长等。

按一年四季本该分明的规律来说,如果“一年无春秋”,这就极大说明了当年气候比较特殊。

老祖宗说“处暑不出伏,一年无春秋”,这句话也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天气的炎热。

02 8月23日处暑到,今年还会热多久?

大家都知道,我们常说的“三伏天”,主要处在小暑与处暑之间,也就是其涉及的节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其前后相差一个多月时间,即三伏天的时间大概是一个多月)

“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时段。

“三伏”又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直到了末伏,高温天气才有所缓解。

“三伏天”的时间有多长呢?在此前的文章中,读书君曾比较细致提及过。这里再来简单叙述一下。

“三伏天”分别为:初伏、中伏、末伏。

①初伏与末伏:初伏和末伏的时间都是固定数,均为10天。

②中伏:中伏的天数不固定,可能是10天,也可能有20天。主要受初伏出现的时间不同而导致。

由于中伏的天数不固定,所以整个三伏天的时长可能是30天,也可能是40天。

具体来说,三伏天是指哪个时间段呢?按照老祖宗的算法:按照天干的十数(古代是用天干地支来计算)去计算。

初伏:其日期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第一伏的开始天。正如历书所说:“夏至三庚便数伏”,就是说从“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进入了伏天。共10天。

什么是庚日呢?

古人用干支法来计算,也就是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组成60个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如此循环使用,在这当中,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就叫庚日。

“庚日”又怎么计算呢?按“干支纪日法”计算,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即一庚日为十天,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

“三庚”就是从夏至起遇上3个“庚”字,到第三个庚日为初伏。而由于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所以今年某一天的庚日,到了明年就不一定也是同一天。也就是说,每年的入伏的具体时间是不固定在具体的某一天的。

中伏:五月夏至的第四庚为中伏,一共10天或者20天。

末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和初伏一样,也是10天。

总结起来,口诀就是:“夏有三伏,五月夏至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出自明陈三谟《岁序总考全集·一年二十四节气详解》)

在了解了三伏天的算法之后,我们再来看今年的出伏时间。

今年末伏的头一天是8月15日,往后数一个“庚日”就出伏了,一个庚日就是10天,那么今年的出伏时间为8月25日,而处暑的交节时间为8月23日。很显然,按老祖宗“处暑不出伏,一年无春秋”的说法,今年秋后还会热上很长一段时间。

有道理吗?

从全国的天气变化情况来看,虽然当下已经挨近了处暑节气,但是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依旧是三十几度的高温,甚至一些地区飙升到四十多度,天气仍比较酷热难耐。

众所周知,每年有小暑、大暑和处暑之分,到了处暑节气,已经到了高温天气“三暑”的最后一个暑气节气。

由于每年当太阳黄经达150°,于公历8月22-24日交节,这时正值处暑,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于是酷热暑意渐渐消退,天气慢慢变凉。

通常来说,处暑过后,即便天气再热,基本上也已经接近了尾声,不会有太大的,长时间的气温飙升。

所以,即便当前天气还比较热,炎热的时间应该不会再持续太久。

03 写到最后

总的来说,今年的天气相对比较异常,夏季高温天气的天数不仅长,而且不少地区气温甚至高达四十多度。这除了偶发因素外,还与全球气候变暖等有关。出门在外,提醒大家还是要时刻注意防暑降温,尤其是户外作业的人员。

此外,处暑快到了,正值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丰收农忙的时节,这时农民朋友们需要注意了,要加紧管理,采摘,抢抓农时等,以免耽误了农业生产和收割。

处暑,是一个重要的时节点。

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在这样一个丰收的季节里,民间还流传各种习俗讲究,比如祭祖迎秋,拜土地爷、开船出海捕鱼,秋游,登高望远等。

诗人曰:“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里,我们不妨停下脚步,好好感受和享受一下,生活的美好。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