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的指挥能力到底怎么样?他麾下的18军军长杨伯涛比较有发言权

凝眸观史流沙万尺 2024-12-18 18:38:43

1948年11月5日,蒋中正要求国民党军十二兵团转移至徐州参与徐蚌会战,兵团司令黄维随即率部东进,结果被全歼于双堆集。

二次是12兵团下面的18军军长杨伯涛,在被俘之后也在多个场合公开说黄维是个外行,他为什么这么说呢?

看看黄维在淮海战役之双堆集战役当中的表现,或许就能知道原因了。

(原创不易,欢迎各位发财的小手点点赞和关注呀,蟹蟹)

淮海战役的背景

1947年后国军共组建22个兵团,公认的三大强兵团分别是廖耀湘第9兵团、国民党第12兵团和邱清泉第2兵团,第七兵团并不在此列,其核心第二十五军出身普通,作战地位并不突出,相比之下黄维的十二兵团核心是老牌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十八军,被誉为"关内国军主力之主力",且全部配备美式装备,其中还有一个号称“老虎团”的一一八师三十三团!

在围歼规模上,碾庄之战中华野大军有16个纵队35万余人,实际只用了5个纵队15万人歼灭黄百韬,兵力比接近2:1,而双堆集战役时解放军仅有7个纵队14万人,与黄维兵团12万人兵力基本相当,按照军事理论"十则围之,五则攻之",解放军凭14万人围歼黄维兵团本应极其困难,然而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尽管黄维自信满满,最终却未能改变被全歼的命运!

关于增援徐州一事,黄维处境颇为尴尬,作为王牌十二兵团司令,他连行军路线都无法自主决定。蒋中正为他精心规划了一条从确山出发,经过正阳、新蔡、阜阳、蒙城、宿县最终抵达徐州的路线,这条看似最捷径的道路,实则穿越了赫赫有名的黄泛区,对机械化部队极为不利。途经南汝河、沙河、颍河、西淝河、涡河以及北淝河等水系,行进路线处处受河流阻隔,还要面对解放军接连不断的阻击,在最初的连续阻击中,解放军往往故意采取一触即退的战术,令黄维对自己的王牌兵团战力产生了极大的自信。殊不知,这正是刘伯承精心设计的"添兵减灶"计谋。黄维的十二兵团不知不觉已深陷解放军预设的口袋阵,最终在宿县西南及双堆集附近被完全包围。

黄维在被全歼之前还扬言,要让解放军吃尽苦头,在阵前彻底败北。然而令他始料未及的是,尽管屡次突围未果,最终还是被解放军全歼,这其中究竟隐藏着什么玄机?客观来说,黄维的自信并非毫无道理。与黄百韬在碾庄被围相比,双堆集的处境确实存在显著差异。从兵力上看,黄百韬第七兵团初始约10万人,过运河时已损失惨重,到碾庄仅剩四个军。而黄维十二兵团从确山出发时基本保持完整,被围时仍处于满编状态,看似更难被全歼。

那么这个全歼的过程如何,为何当时的十二兵团下辖的十八军军长杨伯涛在晚年回忆的时候,对黄维在这一次的指挥过程当中相当的不满?

十二兵团在双堆集被围之前,其实黄维曾有三次机会“脱困”。

1948年淮海战役爆发前的6个月之前,当时国民党军在南京开会,决定打算将十二兵团的指挥权交给胡琏,可由于受到了桂系白崇禧等人的角力,最终这个任命方案并没有达成,没办法,老蒋只能将这个任务交给了一直闲着在后方的黄维,而是将胡琏(字伯玉)任命为了第十二兵团的副手,黄维当时其实有自知之明的,他知道自己闲置在后方的时间过长,突然间被调到前线指挥一个十几万人的兵团可能会出问题,可他毕竟毕业于黄埔第1期资历摆在那里,再加上各方势力的角力作用,最终黄维不得不硬着头皮出来担任了十二兵团的司令长官。

十二兵团的作战序列大致分为几个层级,第1个就是兵团的正副司令,一个是他本人,另外一个就是胡伯玉。

下面的几个军包括主力第十八军,第八十五军、第十军还有第十四军,都是当时的黄埔主力部队,而且配备的武器装备都是要好过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在人数上也有十几万的超过了七兵团的人数。

像这么一支规模庞大的兵团由黄维来统领,当时在十八军的内部就有些人对此产生了担忧,其中十八军的杨伯涛就对此颇有意见,因为他很清楚黄维这个人的指挥能力,在他个人看来相比于他的老军长胡连肯定是有所欠缺的。

毕竟曾经在1945年的湘西大会战当中,杨伯韬当时就担任过十八军主力师长,而当时的军长正是胡伯玉。

在邵阳一带,十八军也参与了围歼日军116师团的作战,彼时杨伯涛带领的一一八师出奇兵完全堵住了日军的后撤之路,促成了雪峰山大会战的一个捷报。

当然,当时的黄维其实并没有参加这次战斗,而是一直闲置在后方,可以说黄维在1937年的淞沪之后就已经被闲置在了后方,缺少一线指挥的经验。

而且在十二兵团的前进过程当中,当时黄维的副手胡连以及十八军的杨伯涛都曾提出过一些建议,如果他听从的话,虽然十二兵团最终免不了全军覆没的命运,但也不至于会败得如此窝囊!

然而黄维以他的愚忠和他的指挥能力交出了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答卷:在三次机会当中他全部一一拒绝,最终只能兵败被俘,且看他是如何以他外行的指挥能力来指挥这次作战的!

当时杨伯涛等人就已经产生了担忧,而杨伯涛的担忧很快就成为了现实。

在1948年11月份的时候,淮海战役正式开始了,当时中野的主要目标就是围歼第十二兵团,也就是黄维所带领的这个兵团,而黄维本人对此却依旧循规蹈矩,没有丝毫灵活变通之处,在行军的过程当中黄维的这种表现就让其麾下的几位军长以及副司令对此深表忧虑,如果按照黄维这种行军路线来执行,他们很有可能会钻进中野所布置的一个口袋阵里面。

最先发现这种情况的正是当时的十八军的杨伯涛,他当即就发现了这其中不对劲的地方,因为根据他以往的作战经验来看,中野往往会采用运动战的战术,一边实现对国民党军重兵集团的追击,一边使用运动战来进行包围分割的战术。

但是在这一次的作战过程当中杨伯涛却发现不对劲了,因为中野直接在他们兵团的正前方摆开了架势,而且故意摆出了跟他们决战之姿,这跟以往的战术显然大相径庭,大家都看出了不同之处,可是黄维这个人却显得非常呆板,在面对这种状况的时候,长期退居后方的黄维早就已经失去了战场上的敏锐性,他一边斥责杨伯涛和其他军长的判断,一边坚持自己的前进路线。

因为十二兵团的前进路线和作战计划,都是经过当时徐州方向以及南京的国防部所制定的原定计划,他认为在没有经过南京方向的通知和接到电话之前,他们不可能改变前进路线,这样的话就是违背军纪。

杨伯涛看到黄维如此犹犹豫豫,而且没有丝毫下令改变兵团前进方向的做法,他就私下里跟他的老军长胡伯玉吐过槽,但是胡伯玉当时身为黄维的副手,他也没有办法改变黄维的倔脾气,只能任由他继续指挥这个庞大的兵团一步步的向着危险和覆灭的方向前进。

这是黄维走错的第一步,如果这时候他想反悔还来得及(虽然不能避免被歼灭,但不会败的如此难堪)。

此时又发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位于碾庄的黄百韬兵团在经过了连续的作战之后被全部歼灭,此时南京方向已经感知到了国民党军在徐州的作战已经陷入到僵局当中,根本就不是对手,这样打下去,第十二兵团很有可能会重蹈覆辙。

可是当时黄维的十二兵团已经在蒙城一带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并且还浇筑了一些混凝土碉堡之类的障碍物,可是十二兵团该如何改变它的作战策略?在当时的作战会议上又发生了一些分歧。

杨伯涛以及胡琏等人都坚持将兵团就地构筑工事,并利用当前已经修好的工事抵御周围中野几十万大军的围攻,因为原因很简单啊,当时的混凝土碉堡还有大量的壕沟都是经过他们挖掘出来可以就地使用,这时候完全可以派上用场,可是黄维却坚决地听从了南京国防部的命令,马上放弃了这些已经修建成型的碉堡,就这样他们辛辛苦苦的付出被黄维的愚忠通通抛在了脑后。

这是黄维走错的第一步,自绝后路,将优势变成了劣势。

杨伯涛这个时候已经相当不满了,但他身为兵团下面的一位军长,他根本就改变不了黄维的命令,很快十二兵团十几万人浩浩荡荡的马上从蒙城一带撤出,又开始向着双堆集一带出发了。

就在这个时候,十二兵团中另外一名将领建议,他们应该马上利用优势兵力突破周围的包围圈并打开一个缺口,然后再用兵团下面的其他几个军的主力以梯次突围的方式脱离周围的包围圈。

黄维这个时候显然动了一下心思,但他却直接发了一份电报等待老蒋那边的回应,可当时他们的通讯出现了故障,黄维一直在等待着老蒋的命令但却迟迟没有收到任何指令,就这样一个十几万人的兵团因为没有等到通讯命令就直接停留在原地,退也不退进也不进,这可把杨伯涛急坏了,但他却丝毫没有办法。

也就是因为黄维一直在原地等待命令,他们耽误了十几个小时的时间,按道理说像十二兵团这样的配备了全套美系的精锐兵团,十几万人即便是被团团围住了但他们在后面依然有突围的机会,可黄维这个时候却依旧不顾其他人的劝说,坚持要等到老蒋那边传达的命令他才继续行军,就这样又耽误了很多时间!

这是黄维走错的第三步,如果这时候他听了意见,12兵团兵强马壮或许能跟6兵团接洽,再派遣一支主力部队向东面快速突围,然后向旁边的一段运输线靠拢,这样不但可以及时的得到物资和弹药的补给,还可以和远处的第六兵团的一个师会合,这样一来就有了相互依靠。

但是,黄维偏偏不懂变通,在没有等到命令之前他完全不顾及手下人的建议,依旧顽固的等待着命令!

走错三步却不知变通,口袋阵“相迎”,黄维一意孤行

这个时候,十二兵团周围已经布下了一个口袋阵,而且这个口袋阵已经慢慢收拢,十二兵团这么多人马每天消耗的物资是非常庞大的一个数目,黄维因为一个人坚持在此等待命令导致他兵团的消耗补给渐渐不支,而这时他没有等到命令也不得不进行突围了。

杨伯涛对他的建议是派遣他的十八军作为主力部队,并集中美械装备例如山炮、榴弹炮等重火力作掩护,然后让步兵携带汤姆逊冲锋枪等近战武器快速的突出一个缺口,然后让他们的其他几个军有序的撤离,而且当时杨伯涛打算让精锐的老虎团作为主力先锋担任尖刀作用,可结果却被黄维布置在了尖古堆用来保护他的指挥部。

这种安排无疑是对这种精锐主力部队的浪费,让杨伯涛当时直接有些愣住了,杨伯涛提出了很多建议但黄维却偏偏不听,反而选择了一一零师作为突围的主力。

在一一零师师长的建议之下,黄维把他这个兵团当中仅有的几门威力比较大的火炮全都交给了对方,而这个师长的名字就叫廖运周...

早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此人就已经被发展成地下党了,在1948年的淮海战场之前,这个师的团级、营级军官已经全部都换了一茬,都已经换成了廖师长比较靠得住的下属,就是为了方便战场临时起义的,随后廖运周立即廖转枪口把12兵团的指挥部周围给围了起来。

杨伯涛在见到这种状况之后不得已将十八军调集到了大王庄和尖谷堆一带,然后开始布置防线,黄维这个时候终于是听从了胡伯玉的建议,打算由杨伯涛这个十八军来充当保护指挥所的任务,可这个时候所做的一切都已经无济于事了,因为一一零师在拿到了火炮之后忽然临时从侧翼冲了过来,只不过目标却指向了十二兵团指挥部!

淮海战役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十二兵团最终被全部歼灭,十几万人都成为了俘虏,黄维本人被俘,十八军的杨伯涛也同样如此。

只有胡琏相当的狡猾,在尖古堆的指挥部陷落之前已经驾驶装甲车离开了,事实上黄维当时也乘坐了一辆装甲车但他运气不好,他所乘坐的这辆装甲车在半路抛了锚,结果在双堆集附近转来转去只前进了大约不到2公里,很快就成为了俘虏。

对解放军而言,成功围困黄维十二兵团意义重大,因为这次围歼一个十几万人的国民党兵团,这意味着淮海战役中最后的不确定因素已被彻底控制。

从上面可以看到,黄维起初对被围并不感到特别担忧,他第一反应就是突围,并坚信十二兵团完全有能力冲破重围,他坚定地认为解放军无法像消灭黄百韬的第七兵团那样吞并自己的部队,但结果却是黄维本人和十八军的军长杨伯涛被俘之后他们被送入了功德林进行改造。

在改造期间,作为曾经的十八军的少将军长,杨伯涛表现的较为积极,跟王耀武、邱行湘、宋希廉等人是一个梯队的。

只是在功德林里面,每当杨伯涛碰到黄维的时候两个人都有些不太待见,按道理说黄维作为他的顶头上司,杨伯涛应该行个礼或是打个招呼什么的,因为从淞沪会战开始当时黄维就已经成为了十八军当中的一位主力师的师长,而且是黄埔一期毕业,而杨伯涛则是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七期,而且是武汉的分校,按照资历来讲黄维要比他高几个学期,是他的学长。

可是在杨伯涛进入弥留之际的时候,躺在病榻之上当有人询问他当年在淮海战场上为什么他如此不待见黄维的时候,杨伯涛只说了一句话,他说黄维打仗是个外行,就是他坑了自己的十八军!

0 阅读: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