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个人如果没有羞耻心,那将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即使这句话的含义昭然若揭,但却往往有些人,却还在做着没有羞耻心的事情。
火上热搜的“在海底捞被人要蛋糕”,说的是一对情侣在海底捞过生日,结果,有一位爸爸带着女儿过来要蛋糕。
其实,他们准备的,只是6寸左右的小蛋糕,两个人吃刚好。结果,他们刚吃掉有芒果的部分一小块,就被隔壁桌抢先了,而且,指名道姓说要吃有芒果的,结果,就直接把剩下的都给小女孩了。但事后又觉得很委屈,自己买的本身不大的蛋糕,一下子被陌生人分走了四分之一,内心很不舒服。
我想说的是,为啥爸爸要抱着女儿去别人桌上要蛋糕呢?自己去买个,9.9、19.9的三角蛋糕,不好吗?难道别人过生日,和你有什么关系吗?怎么一点“羞耻心”都没有呢?
再说了,如果是别人主动给的,还要考虑一下,是否接受。别人正在吃,怎么好意思去要呢?再说,明明看到并不多,还非要带芒果的,考虑过别人的感受吗?
我认为,从这件事,可以暴露出两个中产家庭的教育问题。接下来,咱们一个个展开讲讲。
不会拒绝的烂好人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说:“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
面对别人的请求,不知道如何拒绝。比如,微信上的“砍一刀”,朋友之间的“做任务”,甚至好久不联系的人,忽然找你借钱。却张不开嘴说“不借”。
其实,拒绝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我们常规的教育中,总会觉得,拒绝别人,好像很不好意思,张不开嘴这样说。在教育孩子时,也总会说要“乐于助人”。可如果我们本身就已经很不方便,不舒服了,为什么要将就别人呢?
你这一次的忍气吞声,把委屈留给自己了,事后又会非常懊恼,等到下一次,可能还是如此!一边是想要拒绝却没有勇气,一边是接受后的焦虑和后悔,久而久之,就陷入了精神内耗。
如果我们也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他们也成了那种,只知道在乎别人眼光,不知道关心自己感受的人。可事实上,世界上有那么多需要担心和管的事情,如果什么都要去在意,那也太累着自己了,活的怎么会开心呢?
武志红在《巨婴国》这本书中给出了我们答案:“这种人是中国式好人”,他们的好是讨好,而讨好,是你存在而我不存在。一切都是为了你开心,而不是我,吃亏是福,没什么关系。
要知道,一个不懂拒绝的人不会长大,一个没有原则的好人只会成为别人的笑柄。所以,教孩子学会“拒绝”,本身就是一种积极教育。我们家长,也要给孩子“拒绝”的勇气。
不然,可能那个发小作文,说自己没吃到芒果蛋糕的人,就是你孩子成年后的一个缩影。既不快乐,也不知道如何爱自己。
请重视培养孩子的“羞耻感”这件事情当中的始作俑者,是这位女孩的爸爸,是他带着女儿来到了人家的餐桌,并央求给一块带芒果的蛋糕。所以,我想聊的,是这位爸爸的教育方式。好像,缺少了“羞耻感”这一课。
如果说小孩子只是嘴馋,想吃,那大人应该有所醒悟。能这样直楞楞的去别人那里要蛋糕吗?如果你真的不知道怎么哄哭闹想要蛋糕的孩子,至少点一个菜过去,或者哪怕说一声“生日快乐”,再进行下面的动作,我想,都不至于被引起众怒。
说白了,还是缺少“羞耻感”教育。
有研究表明,羞耻感是克服消极因素,自觉抵制不良言行诱惑的一种精神力量。
一个孩子,在生活中,没有羞耻感,是很可怕的一件事。要知道,羞耻感和荣誉感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孩子没有羞耻感,那么孩子一般也很少会有荣誉感,更难有什么成就。那么,“羞耻感”到底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呢?
从儿童发展角度来讲,孩子在2、3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羞耻感。比如,不愿意在别人面前光屁股,听到父母说自己不好的事情,会不开心等,这就是羞耻感形成的阶段。
等到孩子3岁以后,认知能力进一步发展。如果做错事情了,结果就会被批评,而此时,他们的表现可能是脸红、哭闹、想要逃避,这都是有羞耻感的表现。
而孩子的羞耻感,是要依靠成年人的刺激来完成的,他们会按照大人的反应,来反思自己的行为。
比如视频开头的小女孩,其实在这件事上,就是没有羞耻感的。因为,爸爸带她去要蛋糕,并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也没有责备她贪吃之类的。所以,孩子自然就发展不出“羞耻感”。
6岁以后的孩子,基本上羞耻感定型了,即使没有成年人的刺激,做错事情后,也会感到内疚、羞愧。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加,自尊心和羞耻感也会呈正比例增加。
教育家陈孜虹在《有爱好好说》这本书中写道:“大人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小孩子还不具备羞耻心的认知能力,所以不会觉得没面子。但实际上,小孩跟大人一样,非常爱护自己的面子,当他觉得丢脸时,心中所感到的耻辱远远超过大人的想象力”。
因此,适当的羞耻感,其实是正常的情绪之一。面对那些没有羞耻感的孩子,你可以试试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1、随时纠正孩子的行为,培养羞耻心
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不自知,那就要跟他说清楚,并要求孩子承担后果,以此来培养羞耻心,并逐步建立自尊心和荣誉感。
2、呵护孩子的羞耻心
羞耻感是一种没办法回避的情绪,但这种情况一旦发生,会让人感觉没面子。因此,如果孩子做错事情,请针对这种情况进行处理,而不是翻旧账式的一味挖苦,这很容易让孩子破罐子破摔,以后越来越没有羞耻心。
3、警惕过度的羞耻心
心理学家认为,一定程度的羞耻感是正常的,但如果羞耻已经开始影响一个人关于自己是谁、自己价值多少的基本想法,它就是危险的,这也就是病理性的羞耻了。
因此,当遇到相应的情况时,家长要做那个“悬崖勒马”的绳索,不要让孩子长期陷入这种羞耻的状态,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
枕边育儿寄语:
拒绝本身没有错,可能有时候缺少的是直面拒绝的勇气。我相信,如果你打算多爱自己一点,慢慢的,也会学会拒绝别人,并把这种方法,传教给你的孩子。让他成长为一个独立、健全的人!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