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马相伯,辛勤办学一辈子,为何最终形容自己像一条狗呢

现今如日中天 2024-10-05 08:20:35

在中国近代史的浩瀚星空中,有这样一位璀璨的星辰,他以教育为笔,以赤诚为墨,书写了一段段救国图强的壮丽篇章。这位教育家,便是马相伯。他的一生,是辛勤办学、矢志不渝的一生,也是对国家深沉忧虑、不懈呼唤的一生。

中国教育家马相伯

然而,在晚年,马相伯却发出了“我就是一条狗啊,叫了100年,也没有把中国叫醒”的悲叹,这背后,是怎样的故事与情感?本文将揭开其中秘密。

一、求学之路:天赋异禀,志在四方

马相伯,原名马志德,字相伯,1840年出生于江苏丹阳的一个天主教世家。自幼聪慧过人,对知识的渴望如同干涸之地渴望甘霖。12岁那年,他独自徒步11天前往上海,进入法国耶稣会办的圣依纳爵公学(后改称徐汇公学),开始了他的求学之旅。

后来马相伯继入小修院、大修院,攻读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哲学、神学、数理和天文等学科。并且都是各科的“学霸”,成为当时少有的学贯中西的人才。

马相伯与其弟弟马建忠肖像画

同治十三年(1874年),马相伯调任徐汇公学校长兼教务,讲授经史子集;并兼耶稣会编撰,继续研究哲学、数理及天文,译著《数理大全》等书百卷。

二、教育救国:毁家兴学,矢志不渝

清末民初,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外患内忧交织,国家命运岌岌可危。马相伯目睹国家之危难,深感“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救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

于是,他毅然决定毁家兴学,将自己名下的三千亩田产等家产悉数捐出,创办了震旦学院(后发展为震旦大学),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马相伯的这一壮举,不仅展现了他对教育的执着追求,更体现了他以教育救国的宏伟志向。

马相伯书法对联

三、坚守信念:捍卫主权,自立自强

然而,马相伯的办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震旦学院创办初期,他就遭遇了来自外国教会势力的重重阻挠。面对这些干涉和压迫,马相伯没有选择妥协,而是坚持办学自主权,捍卫国家的教育主权。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初冬,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发生“墨水瓶事件”,学生集体退学。蔡元培曾介绍部分学生向马相伯求学。他遂于次年(1903年)租用徐家汇老天文台余屋,以“中西大学堂”的理念,创办震旦大学院(徐汇区第二中心小学是其旧址),自任院长。

1905年,因教会势力企图改变学校性质,马相伯毅然宣布脱离震旦学院,并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创办了复旦公学(即今天的复旦大学),开启了中国人自主创办高等教育的新篇章。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他对国家利益的坚定维护,也体现了他不畏强权、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

震旦学院、复旦公学的创办人马相伯

四、晚年悲叹:忧国忧民,未竟之志

然而,尽管马相伯在教育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他却始终未能看到国家真正的强盛与繁荣。晚年的他,目睹国家依然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忧虑与悲叹。

在他百岁诞辰之际,面对前来祝寿的学生和各界人士,他忍不住嚎啕大哭:“我就是一条狗啊,叫了100年,也没有把中国叫醒。”这句话,不仅是他对自己一生努力的感慨与自嘲,更是他对当时国家命运深切忧虑的真实写照。

五、精神永存:教育之光,照亮未来

尽管马相伯最终未能亲眼见证国家的全面复兴,但他所留下的教育精神却如同璀璨星辰,永远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

奋笔疾书的马老

他的一生,是辛勤办学、矢志不渝的一生,更是以教育救国、以知识改变命运的生动实践。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无数教育工作者和爱国志士,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我们更应铭记马相伯的教诲与遗志,将教育视为国家发展的基石和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让我们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行动,投身到教育事业中去,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国家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应时刻警醒自己: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断努力奋斗!

马相伯雕像

本文由“如日中天54”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