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三次被贬,写下最治愈的三首诗,读完豁然开朗

高干历史观点 2024-05-24 18:13:50

文|老达子

本文共2395字,阅读时长大约4分钟

前言

苏轼这位文学巨匠,常常被人提及时都会与“怀才不遇”联系在一起。在他长达四十年的官场生涯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要么是被贬谪,要么是在贬谪的路上。这似乎与儒家强调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格格不入。

然而,与传统的文人多次受挫后颓废的形象不同,苏轼却展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度。他虽然身处逆境,却依然风华绝代,不为俗世所累;今天老达子给大家带来苏轼在被贬黄州、惠州、儋州期间写的三首诗,来治愈下自己~

被贬黄州,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北宋元丰二年,四十二岁的苏轼被任命为湖州知州。最初,他向宋神宗递交了一份《湖州谢表》,此举在官场上并不罕见。

然而,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苏轼在写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将自身情感融入其中,文中涌现出“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和“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等自嘲之词。

这些话语意味着他自觉年事已高,无法与朝廷新晋官员相提并论。然而,苏轼却未曾预料到,这几句无心之言竟被某些别有用心之人断章取义,引发了轩然大波。

这些人从苏轼众多的诗词作品中挑出所谓含讽刺意味的语句,给予他贴上了“讽刺朝政、鲁莽无礼、对皇上不忠”等罪名。如此重罪,令人谁也不敢包庇。

三个月后,才刚上任三个月的苏轼遭御史台的官吏逮捕,押解回京城。被牵连其中的人数达数十人,这就是著名的北宋“乌台诗案”。

苏轼在狱中遭受尽种种磨难,深知自己难逃一死,留下了“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与亲人诀别。

在黄州任上,苏轼内心郁结,经常徜徉于赤壁山外。他乘舟穿梭于长江之上,挥毫泼墨,创作出了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卓越之作,借此抒发情感,表达自己谪居时的深情思绪。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在黄州的清贫日子里,他勤耕于东坡,为人旷达豁达,颇为逍遥自在。然而,即便如此,每逢佳节,难免心生悲凉之情,对人生产生感慨。

被贬惠州,作《惠州一绝》

“苏轼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哪怕生活给他再多的失意、坎坷,他都丝毫不减本色。” ——林语堂这样评价苏轼

每个能在低谷中不怨不惧的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低谷哲学”。苏轼被贬至惠州时已经年过半百,与初到黄州时的手足无措相比,这次苏轼显得从容许多。

他说,惠州的风景宜人,北方早已草木凋零,而这里却是花红柳绿,水果累累枝头。

他说,当地的居民对他很友好,住了一段时间后,就“鸡犬识东坡”了。

刚到惠州时,苏轼手头只有几十贯钱。为了生存,他开垦了一片荒地,穿着布衣草鞋,清理杂草,去除石块,引流灌溉,插秧播种。

没有肉吃,他就去捡别人丢弃的羊脊骨,放在火上烤至香脆,撒上调料,美味享用。没有酒喝,他就自酿橘子酒和松酒,自行过滤品尝,陶醉其中,仿佛一个酒家行家。

他将自己比作“脱钩之鱼”,没有了香饵,即使江湖险恶,也算是鱼的解脱。快乐使人年轻,痛苦让人成熟,而豁达则是让苏轼在看尽世事后体验到的一种新生。

世上没有绝对公平的事情,只有内心的平和与坦然。当你能以淡定的态度,超脱于人世间的名利得失时,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平复心灵,安顿自己。

《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被贬儋州,作《别海南黎民表》

也许在苏轼看来,惠州就是他的终老之地。可是造化弄人,已近花甲之年的苏轼又被贬谪到了遥远的儋州,坐落于遥远的海南岛。

在宋朝时,这样的贬谪仅低于死刑的惩罚。因为海南的环境比惠州更加艰苦:岭南地区气候潮湿,蒸腾闷热,而海南更是如此。夏秋之交,一切事物都难以幸免腐烂腐朽。

人终非金石,又如何能长久?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又何其轻易?然而苏轼在那里生活了整整三载。

没有固定住所,凭借当地村民的帮助,他建起了一座简陋房屋,背靠槟榔林,因此他将其命名为“槟榔居”。由于海南偏远,苏东坡得以自由自在地回归本真,与他人无拘无束地交往。

他的交友圈包括了农夫、文人,有时,与村民们坐在槟榔树下畅谈天地。农夫们虽不及苏轼学识渊博,却也不知该说些什么。苏轼笑道:那就聊些鬼故事吧。

在与村民们自由交往的过程中,苏轼找到了快乐,若一天无人前来与他交谈,那这一天,苏轼必感不快。

有一年赶上上元节,几位老书生前来探望苏轼,询问月色清明,是否欲一同外出。苏轼欣然答应,穿过城镇、小巷,看着不同族裔共处,市井繁华,直至深夜才归去,而家中仆人早已沉沉入睡。

来到儋州,苏轼已将此处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元符三年,宋徽宗登基之际,朝廷下诏苏东坡返回北方。当苏东坡告别儋州时,当地黎族长者们端着酒来送行,手握手相别,泪如雨下。苏东坡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写下这首《别海南黎民表》,以文字抚慰离别之痛。

《别海南黎民表》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

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老达子说

苏轼的人生原本是一部悲剧,然而因着他豪迈开阔的心胸,这部戏剧却成就了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这本该充满凄楚感怀的句子,在他笔下却变得如霞光璀璨。

苏轼的一生大多数时间都在贬谪中度过,从黄州到常州,再到惠州、儋州,他身世多舛,渴望安定,却总是无法如愿。人们常看到他随遇而安的一面,却忽略了他内心的坚持和执着。

“境遇”这个词很有意味,人们往往过分关注外部环境的优劣。然而,境遇二字却明确指出了所谓好坏只是虚幻和暂时的。外在境遇或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境遇能够唤起内心的启示和省思。

苏轼对待境遇的淡泊,正展现了他对生命价值的坚守和认真。当今社会却常常将金钱和地位视为境遇的核心,却忽略了对生命价值的珍视,这令人深感忧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