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蒋介石和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日军迅速占领了东三省。由于日军最初实行的是北进战略,进攻苏联是其的主要目标,因此关东军在东北各地大建要塞,虎头要塞就是其中的一个著名的要塞。并且是苏联和日本最终交战的地方,这里的战斗也是二战的收官之战。
虎头要塞位于黑龙江虎林市虎头镇的丘陵内,东靠乌苏里江,西到火石山,向南依边连子山,以猛虎山为中心,外围有虎北山、虎西山、虎东山和虎啸山4个主阵地拱卫着。站在要塞的山顶上,可以将乌苏里江对岸的苏联伊曼市尽收眼底,苏联连接中国东北的交通要道也在药塞的火力范围内,因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虎头要塞正面宽12千米,纵深6千米,总共设置了数十个碉堡和200多个明暗火力点,地下还有永备工事,由钢筋混凝土制成,里面有指挥所、弹药库、战地医院等,有地道相互联通,并且还部署多门大口径的要塞炮和高射机枪。要塞建于1933年,建造时日本抓了大量的中国百姓来做苦役,这个过程中有大量的百姓死亡,这又是日本在东北的一大暴行。要塞完工后,由于其非常坚固,日军给它取了个响亮的名称——东方的马奇诺防线(好吧,看到这个名字应该就能知道结局了)。
要塞完成后,日军在里面部署了一个旅团的兵力8千多人,之后又增加到1万2千多人,这是兵力的巅峰,但随着战事对日本越来越不利,日军不断的从关东军抽调大量兵力前往关内以及太平洋战场,最终到1945年7月时,防守要塞的仅有1400人。但此时日军依然狂妄:只要坚守虎头要塞3天,就能够打败苏联红军。
纸面数据来看,这要塞确实挺可怕的,但俗话说得好,不看广告看疗效,那么虎头要塞在战斗中真实的表现如何呢?
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按照雅尔塔协定的内容正式出兵中国东北,其中远东第1方面军第35集团军对虎头要塞发起了攻击。凌晨1点30分,在滂沱的大雨中,苏军的重炮开火了,一瞬间大炮在怒吼,大地在颤抖,大量的炮弹跟雨点一般砸在了日军的阵地上,毫无防备的日军被炸蒙了,随后,苏军在坦克的掩护下,很快拔掉了日军外围的火力点,向要塞纵深推进。
此时,要塞的指挥官西协武大佐刚好开会去了,临时指挥官是大木大尉,并且直到当天12时30分,日军才得到了苏日两国已经处在战争状态的消息,这才组织兵力反击。苏军的火力太强大,日军也拿出了要塞里压箱底的宝贝——400mm要塞炮反击,企图炸毁江上的铁路桥,这是苏军重要的运兵交通要道,虽然这炮发射的时候地动山摇,但炮弹全部打偏了,没有一发命中。很快,苏联就破坏了要塞的电力系统,没有了电源,这炮也就成了废铁。当天,苏军占领虎头镇,将要塞全面包围。
第二天,激烈的战斗持续着,苏军兵分三路继续进攻,同时苏军出动了40架轰炸机对要塞进行轰炸,摧毁了日军大部分火力点和几门要塞炮,日军组织了反攻,但在苏军优势火力下完全是送人头,只能到夜里发起白刃偷袭,虽然给苏军造成一定的伤亡,但无法扭转整个战局。
到13日,苏军对要塞的西猛山阵地发起了总攻,在坦克和火炮的掩护下攻上了山顶,面对躲在坑道里的日军,苏军直接从通风口里面浇下汽油点火,将里面的日军烧成了烤猪,侥幸存活的日军也因为燃烧消耗的氧气,产生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给活活闷死。日军再次组织敢死队反扑,但很快又被苏军赶了回去。
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世界宣布无条件投降,要塞内残余的日军也通过收音机接收到了这个消息,但这些顽固的军国主义分子依然认为这是苏军伪造的消息,借此来打击他们的士气,因此他们继续赋予顽抗。不久后,指挥官大木大尉将140名日军伤兵集中,最后引爆炸弹,这些伤兵和大木一起都被炸死了。
18日,苏军派出使者来到要塞内对残余日军进行劝降,但丧心病狂的日军不仅不投降,还将使者残忍杀害。这惹恼了苏军,随即,苏军调来大量重炮和喀秋莎火箭炮,对日军阵地发起了更加猛烈的轰炸,在连续不断的爆炸声中,苏军接连攻克了猛虎山和东猛山两个主阵地,随后又将更多的汽油灌入地下坑道再点火,更多的日军直接化为了灰烬。
激战到26日,苏军上千兵力和30多门火炮,将日军最后的虎啸山阵地围了的水泄不通,这时山穷水尽的日军才明白,负隅顽抗只有死路一条,此时日军仅剩下70人,除了部分人逃跑之外,有53人向苏军投降,至此虎头要塞全部被苏军攻克,二战到这个时候也画上了句号。此时距离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已经过去了11天。
在虎头要塞的战斗中,日军1400多人全军覆灭,苏军也牺牲了493人,其中有不少是带头冲在前面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在关东军全面溃败的情况下,想要通过一个要塞来扭转整个战局那是做梦,侵略者的下场永远只有一个,就是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