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错误的领域去发挥,越努力就会越丢人,堪称明君的刘义隆即如此

采蓝说历史 2025-01-13 16:40:41

跟一个搞人事的朋友探讨时,我说,让正确的人去干正确的事永远是人事管理中的王道。他深以为然。

术业有专攻,虽然也有很多人适应的领域并不一定单一、狭隘,但通常的人也大概率成不了所谓的六边形战士,像诸葛亮那样的全才、通才是百年难得一遇的。

所以我们在人生修炼过程中,有一项极其重要的必选项叫认清自己,那就是要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从而专注于自己优势领域的发展,不在一些自己无能为力的领域去消耗自己。

往事可鉴,历史如新,到此脑海中又不由自主地浮现起了南北朝刘宋文帝刘义隆的身影来。这孩子其实是一个相当优秀的孩子,遗憾的是,他犯了一些在错误的领域用力过猛的错误,从而使得自己的历史咖位大打折扣。

历史上对刘义隆的评价,比较客观的是四个字“文余武逊”,文治是高配版,武功是低配版。

但这也仅仅是一个整体印象,咱们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去梳理一下元嘉时代的前世今生,从而理解一个更为鲜活、全面的刘义隆。

刘义隆这孩子其实也算得上是命运多舛。虽然摊上了一个风云人物当老爸,但是因为他们家的创业密码和产业局势问题,没过上什么安稳日子。

他老爸刘裕那是一个杀伐果断的霸道总裁,虎躯一震就是要杀人的。刘义隆的生母胡道安一直怎么讨刘裕的欢心,即便给刘裕生下了儿子刘义隆,也在刘义隆两岁的时候就被刘裕给赐死了。刘裕虽是有名的宠子狂魔,但是对老三刘义隆一开始并不是很关爱。

刘裕对刘义隆有多不待见呢?其异母兄弟刘道规能力卓越、战功出众,是刘裕事业上的好帮手,所以刘裕见这个三弟一直没有子嗣,便把年幼的刘义隆交给了刘道规抚养,其实就相当于家族内部过继了。

但是刘道规这个人还是很懂规矩的,自己大哥刘裕并不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认他的儿子当自己的衣钵传承人,指不定是祸是福,所以后来便认了自己二哥刘道怜(刘道规的同母哥哥)的儿子刘义庆为嗣子。

但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吧,刘义隆跟荆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荆州确实在很长时间内都有很深的刘道规烙印。在刘裕北伐光复洛阳和长安二都之后,年仅12岁的刘义隆被安排出镇荆州了。

荆州这个地方很有意思,那是一个极好的流量平台,比如今天的湖北还有九省通衢一说,一直都是人口、经济的强区。而且荆州在卢循之乱被平定之后,多年无战事,在南方诸州之中,更是脱颖而出。后来,刘义隆凭借荆州势力碾压徐羡之、傅亮、谢晦等政变派,底层逻辑就在这。

另外,大家也别看刘义隆是出生在帝王之家,就感觉这是大富大贵的福报,实际上他们老刘家的产业是自带病毒的,他们家族有难以根治的遗传病的。

魏晋以降、礼崩乐坏,维系社会和国家稳定的纲常伦理被破坏得干干净净,所以那是一个打野到极致的时代,堪称魔兽世界。社会的统治和管理成本变得极高,因为方方面面的野心和阴谋是防不胜防,今天杀人明天被杀的情况屡见不鲜了,谁都心里不踏实。所以,刘义隆他爹刘裕的创业密码其实非常简单粗暴,就是一个“杀”字。跟黑社会占山为王的逻辑差不多,反正把其他人都砍死了,自己就赢了。

刘裕是不懂“占有”和“拥有”之间的差别的,过于迷信很黄很暴力的行为逻辑,使得他们家的产业永远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因为怕你的人不一定会服你,今天迫不得已委身于你的人不知道会不会阴死你、毒死你、熬死你,然后翻身当主人。

其实咱们看武侠小说的时候就能轻易发现,真正的高手其实很少出手,因为大家认可他的实力和地位之后,会自觉服气,没有那么多的麻烦事要逼他们出手。反而是那些半吊子高手,每天都在打打杀杀,要么是比武打排位赛争夺虚名,要么是威胁者、仇家太多不得不一直杀下去来维持自己目前的地位。

所以,如果大家也是一个创业者,一定要以刘裕为鉴,创业初期,简单粗暴化去开拓市场可以,但一旦自己的产业基本盘稳固下来之后,一定要学会往信仰、文化、秩序、礼仪方面下功夫,这些其实都是大业的基础建设。

一辈子都在“谁不服就杀谁”的刘裕建立的刘宋,其实从根子上就不具备长治久安的基础。那些被你刘裕彪悍打倒的群体,难道他们就真的不想重新洗牌吗?大家既然成不了你们老刘家的自己人,为什么要对你们老刘家死心塌地?谁也别笑话谁、谁也别小瞧谁,谁感觉有机会就先过把瘾再说。

咱们学计算机的朋友应该知道,从来没有哪个系统纯粹靠严防死守就能保证系统不中毒,那些琳琅满目的杀毒软件永远只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地应付式临时有效。

刘裕交接班的时候,防权臣、防外戚、防宗室,但全面失算,四位托孤大臣命中率百分百地全背叛了他,他的子孙更是愈演愈烈地把自相残杀演绎到了极致,而被他日方夜放的外戚也最终改了他们家的房本。

后来改刘宋房本的人名叫萧道成,是“兴汉三杰”萧何的后代。在那个装叉成风的时代,认一个名人为老祖宗是常规行为艺术,萧何被萧道成家族追认为兰陵萧氏的始祖了。这里要解释一下,兰陵萧氏是萧何的后代和萧何是兰陵萧氏的始祖,这是两个概念,因为理论上兰陵萧氏的始祖可以是萧何他爹也可以是萧何他儿子。事实上,兰陵萧氏的老祖应该是萧何的孙子萧彪,因为兰陵萧氏是萧彪在免官定居东海郡兰陵县的中都乡中都里后慢慢衍生出来的。

兰陵萧氏,也是在永嘉衣冠南渡时期迁移到了江南的晋陵郡武进县的东城里(丹徒)居住的,当时的带头人便是淮阴令萧整。因为当时大规模侨居到江东的移民都会用原来北方迁徙地的名字进行冠名管理,兰陵萧氏的商标在南朝就这样保留了下来。

晋陵郡武进县距离京口很近,十来公里吧。而京口作为南朝兴衰的风云城市,定居晋陵郡武进县的萧家虽然谈不上生活在国际大都市,但怎么也算得上是大城市郊区人。为什么要说这个呢?近水楼台先得月,地缘关系永远是存在且非常重要的。萧家正是因为定居在京口旁边,而跟定居在京口的刘家建立联系的。

公元363年三月壬寅日,刘裕的生母在生完刘裕这个天煞星之后就扛不住了,离世了。随后,刘裕他爹刘翘续弦了兰陵萧氏一位名叫萧文寿的姑娘,萧姑娘随后又给刘裕生了刘道怜和刘道规两个同父异母弟弟。

没几年,刘裕他爹也觉得人间不值得,跟着走人了。然后,萧文寿带着刘裕和刘道怜、刘道规艰难度日。

正因为年少时期的坎坷经历和萧文寿对刘裕视若己出,刘裕一直对这位继母报以极高的尊重和礼遇。甚至后来当了皇帝,快60岁了的刘裕依然每天给他这位继母请安。

上以恭孝为行,奉太后素谨,及即大位,春秋已高,每旦入朝太后,未尝失时刻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兰陵萧氏貌似要赶上一场滔天富贵了。但很遗憾,刘裕这人很复杂,刻薄寡恩,他感念继母的恩情是真,但是对萧家那些便宜舅舅却并不感冒。自己人和外人的概念在刘裕心中非常狭隘也非常清晰,除了我妈生的和我自己生的,其他人都是外人,就连同父异母的弟弟刘道怜都一直被刘裕一定程度上排斥着。

刘裕死前,在遗嘱上明确掐断了外戚的政治希望。亲戚们,你们多担待,我们家创业不容易,咱得以史为鉴把你们排除在权力大门之外。

另外萧文寿兄弟并不多,有明确记载的就一个一个亲弟萧源之和一个从弟萧摹之,连多点开花结果的几率也不大。刘裕的亲舅萧源之历任黄门郎、徐兖二州刺史,迁冠军将军、南琅琊太守,420年去世时追赠了前将军;萧摹之则干过丹阳尹,死后追赠了征虏将军。总体来讲,都是一般岗位安排,掺和不了啥重大事务。

历史和生活的剧情永远无法预设,萧源之和萧摹之作为萧家的开路先锋,虽然没啥太大进展,但是他们拉上来一个同宗族人萧承之却成为了开启下一个时代的种子选手。

皇考讳承之,字嗣伯。少有大志,才力过人,宗人丹阳尹摹之、北兖州刺史源之并见知重

萧承之在刘裕两位舅舅“并见知重”的强力举荐下,被刘裕安排从建威府参军的岗位开始了职业奋斗。后来刘裕平了谯纵后迁扬武将军兼安固、汶山二郡太守进四川维稳去了。后来刘义隆上位,萧承之从四川被调去了济南当太守(因为伯乐萧源之的公子萧思话当了青州刺史)。

然后,在元嘉第一次北伐时,萧承之在济南上演了空城计退敌的高光戏码(可信度不高),而刘裕的老表萧思话则因为犯了逃跑主义错误被免官,萧承之因为阵营关系问题,没得到什么封赏。后来,还是萧思话当了梁州刺史后,萧承之才又担任其横野府司马、汉中太守去了汉中。

萧承之在汉中期间,工作表现极为出色,刘义隆打算升其为青州刺史。但当时由于刘义隆身体不怎么健康,实际主政的是刘义康,而萧承之和刘义康又没有关系,最终仅仅转为江夏王司徒中兵参军、龙骧将军、南泰山太守,封晋兴县五等男,邑三百四十户。

文帝以平氐之劳,青州缺,将欲授用。彭城王义康秉政,皇考不附,乃转为江夏王司徒中兵参军、龙骧将军、南泰山太守,封晋兴县五等男,邑三百四十户

也就是说,萧承之宦海沉浮几十年,始终突破不了中层序列。

440年,刘义康被废,刘义隆安排了之前跟刘义康不对付的萧承之去当看守人。

十七年,宋大将军彭城王义康被黜,镇豫章,皇考领兵防守,太祖舍业南行

任何时代,当权者在核心事务上愿意用你,你才是能快速进步的自己人。不久,萧承之就迁任右军将军,进了禁军系统。

但到了447年,64岁的萧承之奋斗了一辈子,才上岸就不行了,只能把毕生的奋斗成功交到了他儿子萧道成手上。

萧道成是萧承之在四川当太守时期生的,仪表堂堂、知书达理,毕竟人家后来成了开国皇帝,不这么介绍出场仪式,是很不礼貌的。

太祖以元嘉四年丁卯岁生。姿表英异,龙颡钟声,鳞文遍体。儒士雷次宗立学于鸡笼山,太祖年十三,受业,治《礼》及《左氏春秋》

442年,竟陵蛮有动作。而此时萧承之已经成为了刘义隆的自己人,所以时年16岁的萧道成也被给机会重点培养了,刘义隆钦点他率偏军讨伐沔北蛮,让萧道成从此开启了武官之路。

十九年,竟陵蛮动,文帝遣太祖领偏军讨沔北蛮

历史往往就是这么幽默,前代明确封印的严管对象往往会被后代无奈地释放出来,外戚、宦官、权臣一直都是享受着这样的轮回待遇。那刘义隆为什么要给外戚集团慢慢松口子呢?因为他爹留给他的操作系统导致他越到最后越无人可用嘛!有能力的檀道济是个人尽可夫的主,忠诚度没问题的到彦之又是一个随时拉稀的人,天天搞嘴嗨的王玄谟又是一个处心积虑要捞钱的角,最有威望的亲弟弟刘义康在掌权后也各种不安分……刘义隆能用谁?只能把人才市场当成一次性消费品市场,不断去试,试出不对劲就赶紧杀。

还是那句话,刘宋立国的基因是“杀”,刘义隆再厚道,到了风吹草动的时候第一反应还是通过“杀”去解决问题。比如刘义隆在被拓跋焘饮马长江凌辱的颜面扫地后,因担心皇位不稳,随后赐死了最有威望的弟弟刘义康。

索虏来寇瓜步,天下扰动。上虑异志者或奉义康为乱,世祖时镇彭城,累启宜为之所,太子及尚书左仆射何尚之并以为言。二十八年正月,遣中书舍人严龙赍药赐死

模式、基因、思维早已悄然标注好了行为代价,有些路一旦踏上了,就没有太多回旋的余地了。有些人再有钱、再有势,却依然很难打动人心,其实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斗不过你,但可以跟你慢慢熬,可要我们对你服气,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在说,做自己就好,不必在乎他人的眼光,这句话其实是不对,至少是不全对的。坚持做自己,其实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你坚持的事情是正确的、正义的、光明的、高尚的,如果是那些不知廉耻的不要脸地滚刀肉,大家就会知道别人的眼光和声音重要不重要了。

总而言之,刘义隆当了三十多年的皇帝,在武功上乏善可陈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他们家的军事根基中毒了,军事人才凋敝、将心飘忽不定,武力被视为私利的筹码而不是保家卫国的信心,他是打不出什么成绩出来的。更为甚者,刘义隆本人并没有什么实战经验,连亲自带队培养骨干的机会和意识也没有。一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

但是,除此之外,刘义隆其实还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皇帝,宅心仁厚、做人做事比较厚道,不让手下无辜背锅;勤政爱民、治国安邦比较踏实,不让百姓无根飘零……几十年如一日地打造了一个元嘉盛世,这是万民之福。

比如刘义隆相当重视劝课农桑。元嘉八年就曾下诏命各郡县奖励种粮养蚕的小能手,并推广高产技术,上报奖励种粮大户。

八年,闰月庚子,诏曰:自顷农桑惰业,游食者众,荒莱不辟,督课无闻。一时水旱,便有罄匮,苟不深存务本,丰给靡因。郡守赋政方畿,县宰亲民之主,宜思奖训,导以良规。咸使肆力,地无遗利,耕蚕树艺,各尽其力。若有力田殊众,岁竟条名列上

比如刘义隆主政期间曾多次赈灾免税、奖励农桑、开放山泽、开垦荒田,很多时候还官方发给灾民粮种,尽最大可能保障民生与农产。

比如刘义隆为了节约粮食而禁止酿酒、大赦天下、免除一些贫苦人的债务、要求各地政府务必用减租、免租、借贷等各种方式保证百姓复工复产。

比如刘义隆时期的救灾赈灾工作也是相当到位和迅捷的,从来不会不顾百姓死活。

比如刘义隆一直都在梳理政府机构的功能性和调控力,要求各地政府求真务实,干部带头做表率,尽心尽力为老百姓做实事,不准搞形式主义、虚假主义。

比如刘义隆在劳民伤财的战事方面也是相当克制的,除了平蛮的以战养战外,两次大规模北伐其实也确实是时机到位和政治需要,而并不是盲目地瞎搞胡搞面子工程。

总而言之,如果我们遇到了刘义隆这样的领导,多烧高香谢恩,少去鸡蛋里挑骨头挖苦讽刺。人民即江山、江山即人民,历史自有公道,尽管元嘉草草,但元嘉之治却永远是南人在乱世之中最后一丝慰藉。

三十年间,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岁赋。晨出暮归,自事而已。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即事虽难,转死沟渠,于时可免。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

南朝百余年,元嘉年间成为了盛世标杆。这其实就很能说明问题。

昔汉氏东京常称建武、永平故事,自兹厥后,亦每以元嘉为言,斯固盛矣

当然,如果站在上帝视角,刘义隆如果能够更加克制自己在军事上的发挥欲望,那无疑就更加完美了。可刘义隆终究也是一个凡人,他也有自己的认知障碍,因为他根本就不了解他爹和他家给他留下的遗传病是不治之症,他一心想根除疾病,却不料越努力越丢人。

世间万事,大抵如此,有些时候我们会说补救伤害、挽回损失、重振雄风等等,但一定要搞清楚我们的发力点到底正确不正确,无谓的努力往往会适得其反的。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