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8公里”起步的探空传奇2

未来之鹰航空 2024-12-24 15:22:50

但是很明显造火箭这个事情给高才生们画了一个巨大的问号。见都没见过,还要造出来,还要能上天?谁都没见过,我们造出来了,还能送上天,想想都激动!

不懂,需要补课。这些现在的航天元老、当年的航天新兵,过上了白天接受专家培训、晚上挑灯夜读理论书籍的生活。他们像一块块海绵,吸收了航天知识后,逐渐饱满。“陆元九、杨嘉墀都经常从北京飞来上海给我们上课,我们开玩笑说他们该办飞机的月票了。”钱家正说。

激动,也得保密。戚南强向我们展示了一本当年正火的《青春之歌》,翻开却是《火箭技术导论》。他说,当年上的第一课就是保密,做的事情对家人朋友只字不提。在买了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苏联科学家写的《火箭技术导论》后,他为了回原单位宿舍阅读方便,就乔装打扮一番,掩人耳目、方便阅读。沈天标也读过这本书,这本书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很珍贵,大家很认真也很迫不及待地把书拆分,交换着学。

这些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真的很想干出一番大事业。

高才生干起瓦匠活

事情的发展总是不容易一帆风顺,造火箭这件事情也没能例外。T-3火箭结构总图设计完成后,设计院选择了有工业基础的上海来进行试制,但因为设计过于超出工业生产能力,许多问题难以解决,只能重新设计火箭。

几番迭代后,设计院党委决定先研制一种主火箭推力为13.2千牛、采用常规推进剂、最大飞行高度为60公里的小型探空火箭,定名T-7探空火箭。考虑到没有实战经验,他们想先做一个缩比模型火箭,取名T-7M火箭。

王继盛苦笑着回忆起他负责的T-7M探空火箭发动机试车工作。当年,他们计划在上海江湾的飞机场内的一个废弃碉堡内进行发动机试车,在碉堡开出了小窗当观测室,碉堡外砌了水泥墩子放发动机。严格保密、远离市区,他们不能请工程队,需要自己和水泥、接管线。“没有经验,试车了几次,不是这儿漏就是那儿漏。干了3个月,在1959年12月27日才终于完成了首次热试车。”日期他记得很清楚。

“太简陋了。”王继盛说,连了几节干电池、通上24伏直流电就点火了,没有显示屏、没有仪表盘,就这样试车,就这样干成了。参加研制T-7M火箭的队伍真正发扬了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因陋就简的精神,他们把台钟改装成用作控制头体分离的定时时间机构,用硝化棉裹上电珠灯丝当作点火装置,加注用自行车打气筒,传指令全靠喊……

戚南强回忆起钱学森当年来参观他所处的环境试验室时,大家既高兴又忐忑——很开心可以见到钱学森这样的知名人物,但想到钱学森曾在美国那样好的环境里工作过,自己的试验室设备简陋、土里土气……真是心情复杂。但是钱学森并没有在意这些,他很有兴趣地看了振动试验,并赞扬大家动手制造设备的能力。

T-7M 探空火箭在南汇发射和回收成功,杨南生(前二、背影)同张劲夫、钱学森(前一)等领导鼓掌庆贺。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