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这个从长征时期就担任红一军团军团长的卓越军事家,在解放战争中更是战功卓著,三大战役他就打了两大战役。
一直从东北打到海南岛,解放战争的功劳,没人能和他相比。
而真正能体现林彪作为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所展现的军事才能,应该要数渡江战役后在湖南境内发生的“衡宝战役”了。
衡宝战役,是指战神林彪和素有小诸葛之称的国军将领白祟禧,在衡阳和宝庆(现在的邵阳)公路近两百公里的南北区域内发生的战斗。
1949 年 4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长江中南地区后,华中军政长官公署长官、华中“剿匪”总司令白崇禧为了避让解放军的大军锋芒,将华中军政长官公署、总司令部由武汉南迁至长沙,然后又撤退到衡阳。
企图重新组织残余力量,凭借中南和西南山区的地形险要阻止解放军的进军,以图伺机卷土重来。
1949 年 9 月,人民解放军挺进湘中、赣南后,白崇禧集团所辖 5 个兵团 11 个军约 20 万人,撤至湘南衡阳、宝庆公路两侧和粤汉铁路衡山至乐昌段一线重新布置防御。
构成了一条东起粤北与华南军政长官公署余汉谋集团相衔接,西至湘西与川湘鄂边绥靖公署宋希濂集团相呼应的半弧形湘粤联合防线。
其目的是阻止人民解放军向华南进军,并准备在战况不利时退至广西或云南、贵州。
为迅速解放华南,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第二政治委员邓子恢,遵照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对白崇禧集团采取远距离大迂回大包围,插至敌后然后回打的战略方针。
指挥第 12 兵团、第 13 兵团、第 15 兵团、第 4 兵团分三路向华南进军。
其中,西路以第 13 兵团 2 个军由常德取道沅陵,攻占芷江,而后进军桂西,完成右翼战略迂回任务,切断白崇禧部退往云、贵的道路。
另以一个军在湘西钳制宋希濂部,保护战场侧翼安全,同时掩护第二野战军顺利入川的任务。
东路以第 15、第 4 兵团 5 个军直下广东,尔后第 4 兵团向桂南挺进,成为围歼白崇禧集团的南路军,完成左翼战略迂回任务,切断白崇禧的海上逃路。
中路则以第 12 兵团 6 个军向衡宝地区实施正面攻击,牵制白崇禧部主力,力求歼其一部,迫其向桂林撤退。
然后以 3 个军尾随其向广西追击,会同西、南两路军围歼白崇禧集团于广西境内。
1949年9月13日,人民解放军西路军主力从湘中常德、桃源地区向芷江挺进。
10月2日,成功攻占湘西要地芷江,从右翼突破了国民党军湘粤防线,切断了白崇禧集团西逃贵州的道路。
与此同时,东路军向粤北进军,中路军向衡宝地区攻击前进。
到此,林彪的部队已经折断了白崇禧的左右两翼——宋希濂和余汉谋两部。
按照毛泽东与林彪的设想,此时的白崇禧应该是南下向广西撤退。
然而,此处白崇禧却给毛泽东和林彪来了一个意外。
白崇禧在解放军的三路大军的压力之下,不仅没有撤退,反而还调集大军向解放军的中路主军迎头赶来。
这一下就打乱了林彪的布署,因为林彪的东中西三路大军作分散大迂回,所以三路军彼此之间的缝隙就相对很宽大。
而且认为国军已经没抵抗的意志,所以三路大军也只是一味猛进,根本没有准备防御的打算。
白崇禧也正是看中林彪大军的这一破绽,才作出了这一反常的行动——不退反进。
林彪、邓子恢判断白崇禧有决战企图,马上命令中路军停止前进,同时命令西路军由芷江东进至宝庚、祁阳地区,准备与白崇禧部发生阻击战。
然而,10月5日晚,中路军主力停止于衡宝线以北时,第45军第135师因在前进中没有架设电台,导致未能接到命令,依然在向前挺进。
当135师收到命令时,已进至衡宝公路以南,楔入了白崇禧部的纵深要地灵官殿,与主力部队已经拉开了一百多里路,成了一支孤军,陷入国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135师师长丁盛和政委韦祖珍立即向林彪汇报了他们所处的险境。
林彪在得知135师已深入敌腹时,也惊刹了那么一下,但他又迅速反应过来,突然想到,这也许就是歼灭白崇禧大军的最佳战机,135师反而可以当一支奇兵运用起来。
于是,连上报毛泽东的时间都来不及了,林彪果断命令135师分出一部兵力钉在灵官殿,并让分出一部继续前进去截断白崇禧的后退之路——湘桂铁路。
以往的战斗中,解放军虽然也经常有大胆穿插至敌后的战术运用,但通常会有大量后续部队跟进。
而此次135师冲进敌军腹地时,四野主力部队全都停在衡宝线以北,与沿线敌军正对峙着,无法在短时间内给135师支援,这使得135师处境十分危险,极有可能被敌军包围消灭。
林彪既担心该师孤军深入遭遇不测,又希望在即将发起的衡宝战役中将135师当作一支奇兵使用,遂决定亲自掌握该师,直接电告135师师长丁盛:
“你们暂时直接归我们指挥,望告电台注意联络我们”。
同时向四十五军发出命令,军部电台只能收听135师的作战情况,而不能指挥135师的作战行动。
6日,白崇禧发现解放军第135师竟然穿插到了他的腹心,一时还分不清135时是林彪下得一着什么棋。
但是,不管林彪是什么意图,这股共军一定得给它吃掉。
白崇禧命令桂系王牌第7军军长李本一,指挥主力第172师、第48军第138师采取尾击、伏击和侧击的战术,试图一举消灭135师。
此时135师的处境,就和孟良崮战役中国军74师张灵甫的处境一样,几乎是孟良崮战役的重复。
那么,丁盛和张灵甫的最后命运会有什么不同呢?
135师在师长丁盛的指挥下,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顽强作战。
与张灵甫不一样的是,林彪让丁盛在白崇禧的腹心中釆取穿插迂回,左冲右突的战术。
135师的几个团分成几支突击队,就在国军的包围圈中到处乱窜,仿佛像孙悟空钻进了牛魔王的肚子里,搅了个天翻地覆,把白崇禧想要反攻的布置全部给打乱了。
最后白崇禧不得不下达了全军撤退的命令。
这一撤,国军顿时就乱套了,全线瞬间崩溃,林彪终于等来了战机,命令全线发起了追歼。
135师的无意间深入国军腹部,不仅没有步入学张灵甫的命运,反而还打乱了白崇禧的部署,牵制了大量敌军,为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体现了师长丁盛的果敢和全师战士的英勇无畏。
此次战役,解放军歼灭了国民党军4.7万余人,解放了湘南和湘西大部地区,为而后第四野战军主力进军广西全歼白崇禧集团,和第二野战军经湘西进军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也是唯一一场跨越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战役,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华南、西南地区起到了关键作用。
此次战役中,135师在没有收到司令部停止追歼的命令而误入敌阵。
本来是一次严重而危险的错误,造成了孤军深入有被围歼的危险。
然而,林彪在这种随时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机敏的捕捉到了战机,并迅速改变战略布署,把本来要在广西歼灭白崇禧主力军的计划,临时机智迅速的改在湖南衡宝线上歼灭白崇禧部。
化险为夷,淋漓尽致的体现了林彪高超的战略军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