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穷”泛滥成灾,看完蒋欣、闫妮的表现,才知道什么叫真穷人

恒南情情 2024-11-07 06:15:33

文 | 空纸

编辑 | 空纸

前言

“穷”,一个看似简单的字,却在国产年代剧的舞台上屡屡翻车。观众吐槽“假穷人”泛滥成灾,这究竟是演员演技的锅,还是剧本设定飘在云端?

这个问题就像一根鱼刺卡在喉咙,让人不吐不快。

一边是光鲜亮丽的豪宅、精致妆容,一边是角色设定中“家徒四壁”的苦情戏码,这反差感简直比“尬黑”还致命。

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种“皇帝的新衣”式的表演,只会让观众对国产剧的真实性产生怀疑,更别提什么情感共鸣了。

看完蒋欣、闫妮的表现,才知道真穷人是什么样!

为何“假穷人”泛滥成灾?

很多剧组似乎对“穷”这个字存在误解,把“穷”简单地等同于“缺钱”,却忽略了“穷”背后所蕴含的时代印记和生活质感。这种对“穷”的肤浅理解,导致荧幕上的“穷人”形象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和灵魂,最终沦为观众眼中的“假穷人”。

先来看看“翻车现场”。《承欢记》这部剧,就贡献了“假穷人”的经典案例。

剧中主角一家被设定为经济拮据,甚至被嘲讽为“弄堂公主”。然而,他们的住所却是一栋位于上海内环的老洋房,装修精致,宽敞明亮。

这种设定,别说穷人了,就连普通白领看了都得酸一把。编剧可能是想通过这种反差来制造戏剧冲突,但结果却是适得其反,让人感觉是在侮辱观众的智商。

除了住房,剧中人物的衣着打扮也充满了“壕”气。女主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穿着各种款式、价格不菲的睡衣,参加活动时更是打扮得光鲜亮丽,仿佛走进了时装秀场。

这种“精致穷”的设定,与角色的经济状况完全不符,让人感觉非常出戏。

更让人无语的是,剧中对“穷”的定义也与现实脱节。月薪一万在一些剧中被定义为“低工资”,这简直是对现实的严重扭曲。

要知道,在很多地方,月薪一万已经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了。这种脱离实际的设定,只会让观众觉得编剧和导演根本不了解普通人的生活,更别提什么共鸣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我的真朋友》中,女主明明负债累累,却顿顿吃着几十块钱的自嗨锅;《梦回大清》中,北漂女主住着带落地窗和浴缸的房子,每天还有闲情逸致泡澡……这些“假穷人”的设定,就像一个个巴掌,狠狠地打在观众脸上。

很多编剧和导演对过去年代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状态缺乏深入的了解,只能凭借想象和刻板印象来塑造“穷人”形象,导致人物形象失真,剧情缺乏说服力。

剧组为了追求视觉上的美感,忽略了对真实性的还原,将场景布置得过于奢华,与角色设定不符。这种“面子工程”式的做法,只会让观众觉得虚假和做作。

演员缺乏对“穷人”角色的理解和体验,只能通过夸张的表演来表达“穷”,却无法真正深入角色内心,展现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很多剧本为了迎合市场需求,采用套路化的情节和人物设定,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思考,导致“穷人”形象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和灵魂。

蒋欣、闫妮的表现

与《承欢记》的“假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巷人家》这部剧。它以真实的场景布置和演员精湛的演技,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70年代大院。

这部剧没有刻意强调“穷”,而是通过对生活细节的刻画,让观众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物质匮乏和人情冷暖。

剧中的场景布置非常接地气,黄玲一家挤在一个狭小的房子里,昏暗的灯光、斑驳的墙壁、生锈的水龙头,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年代感。

厨房里水泥搭建的灶台、墙上挂着的竹篮子,都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种对细节的刻画,不仅增强了剧集的真实感,也让观众对人物的处境产生了更深的理解。

闫妮饰演的黄玲,穿着臃肿的棉袄,胳膊上套着袖套,一个典型的家庭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她没有刻意扮丑,而是通过细微的表情和动作,将一个勤劳、善良、隐忍的女性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蒋欣饰演的宋莹,虽然也生活拮据,但她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她穿着颜色鲜艳但已经起球的毛衣,展现了一个即使在困境中也依然乐观向上的女性形象。

除了两位女主,剧中其他演员的表演也同样精彩。黄玲的婆婆穿着廉价的花衬衫和白色汗衫,一个节俭、传统的老人形象栩栩如生。

剧中没有一句台词提到“穷”,但演员们通过细致入微的表演,将“穷”这个字深深地烙印在了观众心中。

《小巷人家》之所以能引发观众共鸣,不仅仅是因为它真实地还原了70年代的生活场景,更重要的是它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和挣扎,都能让观众感同身受,引发共鸣。

黄玲在家庭中的困境,引发了无数观众的同情和共鸣。她勤劳善良,却要忍受婆婆的刁难和丈夫的不理解。

她为了家庭默默付出,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这种困境,在现实生活中也并不少见,因此能够引发很多观众的共鸣,尤其是那些经历过类似困境的女性观众。

宋莹的乐观和坚强,也感染了无数观众,尽管生活艰辛,她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希望。

她努力工作,积极向上,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正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因此能够引发很多观众的共鸣,尤其是那些正在奋斗中的年轻人。

《小巷人家》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刻意制造戏剧冲突,而是通过对人物的细腻刻画和对生活的真实展现,引发了观众的共鸣。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事方式,更能打动人心,引发思考。

从“假穷”到“真穷”

从《承欢记》的“假穷”到《小巷人家》的“真穷”,国产剧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反思。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不再满足于虚假的场景和浮夸的表演,他们渴望看到更真实、更贴近生活的作品。

“穷”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状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状态。国产剧在刻画“穷人”形象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展现,更要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在困境中的挣扎、奋斗和希望。

《小巷人家》的成功并非偶然,它精准地把握了观众的情感需求,引发了广泛的共鸣。这种共鸣并非来自宏大的叙事或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源于对日常生活的细腻刻画和对人物情感的真实表达。

剧中,黄玲的遭遇引发了无数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的共鸣。她勤劳持家,却在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承受着来自婆婆的压力和丈夫的漠视。

这种“丧偶式育儿”、“婆媳矛盾”等情节,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许多观众都能在黄玲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她内心的无奈和辛酸。这种情感上的连接,使得观众更容易被剧情所吸引,也更容易对人物的命运产生共鸣。

《小巷人家》的成功,为国产剧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经验:真实,才是打动人心的力量。

希望国产剧能够以《小巷人家》为榜样,认真打磨剧本,用心塑造人物,真实反映生活,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不辜负观众的期待。国产剧的未来,在于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而这需要所有从业者的共同努力。

只有脚踏实地,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真正有温度、有力量的作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小巷人家》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国产剧的未来,值得期待。

结语

“穷”字难演,但并非无法演好。只要用心去创作,用心去表演,就一定能够塑造出真实可信、感人至深的“穷人”形象。

希望国产剧能够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升创作水平,为观众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小巷人家》的成功,为国产年代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它告诉我们,只有真实地反映生活,才能引发观众的共鸣,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这或许也是国产剧,乃至所有影视作品,永恒的创作真谛。用心打磨剧本,深入了解时代背景,关注人物内心世界,这才是国产剧走向繁荣的康庄大道。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