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做梦也没有想到,"反转"会来得这么快,富士康"赌输"了

乐行衍 2024-10-26 04:46:00

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乐衍

编辑 |乐衍

美国投资告吹

在2017年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和美国总统特朗普,一同出席了一个隆重的仪式——富士康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动工兴建先进显示器制造厂的仪式。当时的承诺是,这家企业将在威斯康星投资100亿美元,创造1.3万个就业岗位。

作为回报,特朗普Z府给予富士康极为优厚的补贴政策。这包括近30亿美元的现金补贴,以及高达20多亿美元的税收减免。州政府甚至还为富士康单独制定了法律,免去大部分环保评估程序。

看着满怀希望的郭台铭,特朗普自豪地称赞这是"真正伟大的日子"。可就在不久之后,美国开始收紧对富士康的红利优惠。随着拜登上台,富士康在美国投资的前景越来越黯淡。最终,富士康不得不宣布放弃这个价值10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富士康是如何从拥抱投资大单,到遭受重大打击的?让我们一一拆解。

"开门红"并不易

对于当时的富士康来说,投资美国确实算得上是一个重磅级的决定。这家总部位于中国台湾新北市的企业,通过中国大陆这片土地才走向世界,发家致富。如今要大举进军美国,对它来说无疑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最初,富士康对此怀着无比的憧憬。"我们会尽全力在美国扩大制造业投资,为全美民众创造新的机会。"郭台铭当时这样说。一旦进入具体操作阶段,各种现实问题就开始显现。首先是工人短缺。威斯康星州因为缺乏技术人才,加上缺少相关产业配套,很难支撑富士康的投资。

其次是基建欠缺。周边没有成熟的供应链支撑,加上缺少住房等配套设施,富士康也必须从头开始建设起。

与中国大陆相比,在美国从头开始投产的门槛之高,着实让富士康咋舌不小。即便是拥有超过70万员工规模的富士康,在美国投资初期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仅2020年,富士康在美国就亏损了5.83亿美元。

风云突变

尽管富士康在美国的投资进展缓慢,但在特朗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郭台铭似乎并未放弃念头。直到2021年,这家台湾企业又与美国威斯康星州重新达成了新的投资协议。根据新协议,富士康将减少在当地的投资规模,从原先的100亿美元降低到6.72亿美元,但仍将创建约800个工作岗位。

就在同一年,美国政府的立场再次发生改变。随着拜登上台,对富士康的补贴政策逐渐收紧。最终,美国政府取消了对富士康约27.5亿美元的税收减免优惠。

面对风云突变,富士康也做出了决定性举措。2023年10月,它正式宣布撤销在威斯康星州的新建工厂计划,并与美国各州重新展开新一轮投资洽谈。

富士康在美投资之路遭受重大挫折,与其"赌徒"心态是分不开的。企业是否应该如此依赖于政府的政策红利?这或许值得每一家考虑"走出去"的公司深思。

印度投资陷僵局

面临在美国投资受挫,富士康很快将目光投向了印度这个后起之秀。在2020年12月,富士康与印度南部的一个邦政府签署了大约7亿美元的投资协议,用于在该地区建立制造工厂。

对富士康来说,选择印度投资正是看中了其人口红利和廉价劳动力。然而,这个战略部署并未如愿以偿。工厂一旦开工,富士康就遇到了重重麻烦。

首先是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印度地区的供电和公路等基础建设存在大量缺陷,经常停电、交通堵塞。其次是工人纪律散漫。由于管理较为松散,工人常常翘班旷工,生产效率大打折扣。更有甚者,印度雇员还曾集体闹事,大肆破坏生产设备。

面对这一系列棘手问题,富士康曾试图寻求政府协助。但遗憾的是,印度当地政府没能全力兑现之前的协议承诺。合同里的各种优惠条款无法按时实现,给富士康的经营带来极大负担。

最终在2023年,印度政府与富士康的一个大型芯片制造合作项目彻底黄了。富士康不得不收拾包袱,放弃这一投资计划。

中国仍是发展根基

面对海外投资的一再受挫,富士康不得不重新审视内地市场的重要性。相较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中国无疑是此前富士康发家致富的温床。

2023年,富士康宣布将在其内地总部河南郑州再投资10亿美元,新建一个先进制造基地。此外,富士康还将持续加大对内地其他地区的投资力度。

"中国市场依旧是富士康未来发展的关键根据地。"郭台铭在富士康的内部会议上说。的确,从90年代末开始进军中国大陆以来,富士康就在这里布局了超过一百家工厂园区,雇佣了数百万名中国工人。中国本土企业在过去十几年有了长足进步,但富士康依然保有着规模和经验的绝对优势。

与印度、美国等国家的落地经历相比,国内优越的基础设施和制度环境,以及充足的高素质人才储备,将继续为富士康提供良好发展沃土。这让企业重新审视中国大陆的重要性,并决定将重心调整回来。

这个决策也反映出,中国制造业持续进步的硬实力,以及中国市场蕴藏的巨大潜能。将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固然重要,但如果忽视了主要产品力量,并未深耕核心市场,反而可能付出沉重代价。

富士康这一遭遇可谓囫囵吞枣。这家一度试图远走高飞、摆脱中国市场的台资企业,最终还是不得不重返中国怀抱。它的起起落落,正是对外包迷思与国内产业实力并重的最好注脚。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均来自网络,仅用于传播积极正能量,不存在任何低俗或不当引导。如涉及版权或人物形象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相关内容。对于可能存在争议的部分,我们也会在接到反馈后迅速进行修改或删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