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入乱世,36岁已称霸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4-07-17 08:27:04

(朱温)

时间,回到唐朝天祐四年,四月十八日。

西风晚照,遥望长安。

这一年,唐朝灭亡,朱温称帝,建立后梁。

后梁,非常之小,五代政权之中,后梁是最小的。

不过后梁虽然小,当时的很多割据政权却都愿意对朱温称臣,当然了,是真心臣服还是屈身事贼,那就说不定了。

又或者说,真心归顺你的,其实正暗藏祸心想害你,而反对你的,对你敬而远之的,反而在某种程度帮了你的大忙。

天下熙熙为利来,天下攘攘为利往,军阀们的心理和动机,一句话两句话那是说不清楚的。

前蜀王建不归顺,岭南南汉刘隐归顺,淮南杨行密不归顺,南楚马殷归顺,河东李克用不归顺,闽南王审知归顺...等等割据政权,不胜枚举。

我们接下来要说的,就是个王审知。

王审知,字信通,光州固始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固始县。

固始,是豫皖两省交界,南依大别山,北临淮河,这个地方很有意思,我们知道古代历史上有四次人口大迁徙,固始正好是中原人向闽地一带移民的肇始集散地。

王审知,就出生在固始。

(王翦)

而且,王审知的身份还很不一般,他是秦朝名将王翦的后代,出身于琅琊王氏,黄巢没来搞破坏之前,老王家那可是世家大族。

王翦嘛,大秦名将,可以说是秦朝统一六国的具体实施者,六国里除了韩国之外,余下五国都是被王翦父子给灭掉的。

可以说,这是个狠人。

王翦是王审知的远祖了,因为毕竟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都是王翦的后代,这么两大家子人,王审知未必是王翦的近亲,已知跟他关系最近的祖先,是王审知的五代祖,名字叫做王晔,王晔那个时候正在固始当地做县令。

王晔其人,为官一任,清廉爱民,德行教化非常不错。

王晔早先也许不是固始人,他是履职到固始做县令,我们知道古代县令都是流官,任期只有两到三年,不管你干的好不好,时间到了就调走了,调到别的地方去上班了。

可王晔在固始的政绩真的很好,他对老百姓也相当不错,到了他流职要去别的地方的日子,固始百姓竟然长街相留,说什么也不想要王晔走。

谁会留一个盘剥百姓的县令?谁会留一个欺压生民的县令?谁会留一个残暴不仁的县令?

所以,王晔必然是发自内心的对固始百姓们好,百姓们当然也会从心底里拥戴王晔。

而且,固始百姓们不是说要挽留王晔继续在固始做官,让他接着干县令,而只是希望王晔不要离开固始,要继续在百姓们身边生活。

王晔盛情难却,最终选择了留在固始。

(固始风光)

看来,尽管史书没有留下太多有关于王晔的记载,可古时的人民,已经给出了王晔最好的评价。

因为王晔的善行,王晔的后人在固始一直受到尊敬和爱戴,自然也包括王审知。

王家,兄弟三人,老大王潮,老二王审邽,老三就是这个王审知。

王审知这个人呐,喜欢读书,最喜欢读的书呢,是《周礼》。

《周礼》,儒家十三经之一,西周周公所著。

这本书,是有关于古代政治,经济,社会规范,礼仪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书籍,内容上可以说是博大精深,而且还充满了博爱精神。

从某种角度来说,《周礼》其实是一部百科全书,王审知喜欢读《周礼》,那就说明王审知肯定是好读书,有文化,他比一般人要懂得多。

太平盛世的时候,读书人很多,因为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唐朝有科举,读书成才,参加科举,可以去博个功名。

兵荒马乱的时候,读书人也不少,因为有些时候,现实太过残酷,读书是一种逃避现实,追求内心平静的方式。

所以,在我们痛苦时,难过时,悲伤时,我们迷茫时,我们可以去寻欢作乐,我们可以去呼朋引伴,我们可以彻夜买醉,我们是自由的,我们当然可以去那么做,可是如果我们去那么做,在狂欢结束之后,我们往往只会迎来更加沉重和刺骨的孤独。

(古人 读书)

所以,当人生变得难以自持的时候,不妨去读一本书吧。

王审知就好读书,但是他不只是好读书,他还注重综合发展,除了《周礼》之外,他还喜欢读《六韬》和《素书》。

《六韬》是周太公姜子牙一生所学,而《素书》则是黄石公的智慧结晶,后来黄石公还把《素书》传授给了张良。

姜子牙辅佐文王武王,灭商兴周,而张良也帮助刘邦诛灭暴秦,成就大了大汉天下。

史书的记载是这样的,但其实所谓《周礼》,《六韬》,《素书》,都只是一种泛指。

《周礼》泛指王审知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儒家经典,而《六韬》,《素书》则泛指王审知喜好研习军事策略和兵法智慧。

王家兄弟们个个能文能武,而且他们继承了先祖王晔的遗风,团结亲族,帮助同乡,他们品德宽广,为人仗义有胸怀,在民间口碑非常不错。

五代十国割据政权的这些开国皇帝们,要么是无赖,要么是流氓,要么是兵痞,像王审知这种出身比较干净的,还真是比较少见。

在一个污浊不堪的世界里,更多人是脏水洗身,浊杯赴宴,能够干干净净的活着的人,是不容易的。

时年,是中和元年,公元881年,黄巢之乱已于三年前爆发,各地响应黄巢者不在少数,天下已然是大乱套了。

(黄巢)

中和元年的秋天,安徽的淮南地区崛起了一支农民起义军,这支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名字叫做王绪。

王绪,是个屠户,主业是杀猪,黄巢起义之后,王绪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揭竿而起,他拉拢到了自己的妹夫刘行全,举五百人而起事,很快占据了寿州,以寿州为据点,一个月后,他又攻陷了徐州。

拿下徐州之后,王绪的队伍就已经发展到了一万人了。

这个时候,在河南肆虐的军阀,就是比王绪的级别要大的,是秦宗权,也就是吃人的那位。

秦宗权后来也是割据一方的军阀,他称帝自立,对抗大唐朝廷,但是他某些时候为了洗白自己,也接受朝廷的册封,某些时候他也拥有官方编制,因此秦宗权为了拉拢到王绪,干脆替他向朝廷请封光州刺史的职务。

光州,就是今天的河南信阳,固始县就在信阳的下边。

朝廷对于地方割据势力的态度就是两种,有能力剿灭,必须彻底剿灭不留情,没能力剿灭,安排点官职,给个编制,直接招安了就算完事儿。

王绪的起义军只有一万多人,对朝廷来说出兵剿灭的成本太高,收益又太低,秦宗权向朝廷替王绪请封光州刺史,朝廷正好做了顺水人情,又能收编一股农民军。

屠户出身的王绪对编制应该也很感兴趣,他高高兴兴的接受了朝廷的册封,奔着光州就去上任了。

凡新官到任,必要搜罗人才,王绪也不例外,这大乱大争之世,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显而易见,光州地区最为惹人注目的人才,当然就是王家兄弟。

(王审知)

王绪很快收编了王家兄弟,而至于王家兄弟乐不乐意跟着王绪干,那不在王绪考虑之列,王家兄弟也没有选择,刀架在脖子上,由不得你不干。

王绪主要任用的,是王家大哥,王潮。

王潮当时很受重用,他管理典掌物资和粮草,全权负责后勤工作,责任那是相当之大。

有人说后勤算什么重要工作,一般都是不顶用了才调到后勤去呢,这话,大错特错,作者反而认为,后勤往往决定了两军交战的胜负关键。

后勤负责草料,草料供不上,马跑不动,骑兵发挥不出实力。

后勤负责兵器,兵器有问题,影响士卒发挥,人家一刀能把人砍两半,你一刀下去,你的武器一分为二,你怎么跟人家打?

后勤负责粮食,粮食不到位,这人是铁饭是钢,别说饿三天,就是饿一顿,大军的战斗力都会大打折扣,饿上十天半个月,那就只有投降了。

所以,那些能真正决定一场战争胜利与否的因素,往往都是那些容易被我们忽视的。

正如当时在王绪大军中的王审知,他大哥王潮做了后勤部长,他本身却还只是个大头兵,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么一个人,最终却干出了一番事业,书写了一段传奇。

可是,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就事业,才能书写传奇,因为生逢乱世,因为时代巨变,因为机会无限,更因为王审知足够年轻。

年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切。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当王审知随军而行,步履匆忙,当他望向整个天下之时,他在想些什么呢?

6 阅读:1507